首页 > 专利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及其使用方法专利详情

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及其使用方法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21-05-17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21-09-21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2-04-15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41-05-17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2110534081.3 申请日 2021-05-17
公开/公告号 CN113335413B 公开/公告日 2022-04-15
授权日 2022-04-15 预估到期日 2041-05-17
申请年 2021年 公开/公告年 2022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B62D57/032 主分类号 B62D57/032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9
权利要求数量 10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5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CN101823515A、CN102556199A、CN205256502U、US2008297091A1、CN110481668A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1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 许明、张帝 第一发明人 许明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 邮编 310018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2
申请人所在省 浙江省 申请人所在市 浙江省杭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陈炜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及其使用方法。该机器人足部包括足部主体、自适应地形模块和主动对正模块。自适应地形模块包括后侧支架、前侧支架、连接架、转动连接件和多条自适应弹性链。自动对正模块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测距传感器组和U型支架;测距传感器组包括三个测距传感器。三个测距传感器分别固定在两个后侧支架和其中一个前侧支架的底部,或分别固定在两个前侧支架和其中一个前侧支架后侧支架的底部。该柔性机器人足部能够被动适应不平整的路面,从而保证机器人始终保持水平,提高了机器人适应不平整路面的能力。本发明利用各测距传感器的距离差实现坡面地形的自动识别,进而实现柔性机器人足部姿态的自动调节。
  • 摘要附图
    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及其使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及其使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及其使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及其使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及其使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5
    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及其使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6
    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及其使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7
    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及其使用方法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2-04-15 授权
2 2021-09-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62D 57/032 专利申请号: 202110534081.3 申请日: 2021.05.17
3 2021-09-03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包括足部主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适应地形模块(2)和主动对正模块(3);自适应地形模块(2)包括后侧支架(2‑1)、前侧支架(2‑2)、连接架(2‑3)、转动连接件和多条自适应弹性链;两个后侧支架(2‑1)的顶端与足部主体(1)的两侧分别固连;两个前侧支架(2‑2)的顶端与两个后侧支架(2‑1)的顶端分别通过铰接轴铰接;前侧支架(2‑2)与后侧支架(2‑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两个前侧支架(2‑2)的底端之间,以及两个后侧支架(2‑1)的底端之间各自通过一个连接架(2‑3)连接;并排设置的多条自适应弹性链的顶部均与两个连接架(2‑3)连接;自适应弹性链包括依次串联的多个自适应单元块(2‑5)组成;任意两个相邻的自适应单元块(2‑5)均通过一条或多条弹性绳(2‑6)连接;
主动对正模块(3)包括第一电机(3‑5)、第二电机(3‑2)、测距传感器组(3‑3)和U型支架(3‑4);所述第一电机(3‑5)的主轴与足部主体(1)的顶部固定;第二电机(3‑2)固定在第一电机(3‑5)上,且主轴与U型支架(3‑4)固定;U型支架(3‑4)用于与多足机器人的机械足连接;
所述的测距传感器组(3‑3)包括三个测距传感器;三个测距传感器分别固定在两个后侧支架(2‑1)和其中一个前侧支架(2‑2)的底部,或分别固定在两个前侧支架(2‑2)和其中一个前侧支架(2‑2)后侧支架(2‑1)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足部主体(1)包括足板(1‑1)、侧围板(1‑2)和弹性扎带(1‑3);所述的足板(1‑1)水平设置;侧围板(1‑2)固连在足板(1‑1)的后部;弹性扎带(1‑3)的两端与足板(1‑1)前部的两侧分别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适应弹性链与连接架(2‑3)之间设置有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件包括第一铰接座(2‑4)和第二铰接座;第一铰接座(2‑4)与连接架(2‑3)的底部连接;第一铰接座(2‑4)的底部与第二铰接座的顶部铰接;第二铰接座与自适应弹性链的其中一个自适应单元块(2‑5)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2‑3)的底部开设有T型滑槽;第一铰接座(2‑4)上设置有T型凸块;第一铰接座(2‑4)上的T型凸块与对应的连接架(2‑3)上的T型滑槽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铰接座设置有连接凹槽;各自适应单元块(2‑5)的顶部均设置有连接凸块;自适应弹性链上的任意两个自适应单元块(2‑5)的连接凸块与对应的两个转动连接件的连接凹槽通过螺栓螺母或销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电机(3‑5)和第二电机(3‑2)均为双出轴电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3‑5)的主轴轴线与第二电机(3‑2)的主轴轴线相互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3‑5)的主轴与足部主体(1)通过卯榫机构(3‑1)连接;所述的卯榫机构(3‑1)包括榫头(3‑11)、卯眼(3‑12)和固定销(3‑13);所述的榫头(3‑11)固定在第一电机(3‑5)的主轴上,所述的卯眼(3‑12)固定在足部主体(1)的内壁;所述的榫头(3‑11)与卯眼(3‑12)卡接;所述的榫头(3‑
11)和卯眼(3‑12)中部的对应位置均开设有销孔(3‑14),所述固定销(3‑13)插在销孔(3‑
14)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件采用扭簧;
扭簧(2‑7)套置在铰接轴上,两端分别卡住后侧支架(2‑1)的内侧和前侧支架(2‑2)的内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在多足机器人的每个机械足的末端均安装柔性机器人足部;
步骤二、多足机器人的足部带动柔性机器人足部运动,实现多足机器人的行走;当柔性机器人足部踩到地面上凹凸不平处时,各自适应弹性链自适应地移动位置或发生变形,使得足部主体(1)与地面保持平行;
在多足机器人行走过程中,当三个测距传感器检测到的距离值不相同时,第一电机(3‑
5)或第二电机(3‑2)转动,调节足部主体(1)和自适应地形模块(2)的姿态,使得三个测距传感器检测到的距离值趋于一致;此时,在多足机器人的足部姿态不变的情况下,各自适应弹性链均正对地面。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软体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大多数人形机器人采用扁平足设计,使用扁平足的机器人在经过不平整地形时,运动成为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目前通常提出控制架构来实现使机器人在不同类型的纹理地形上行走,所提出的方法通常基于力/扭矩控制方案,并依赖于地形识别,以及将相互作用现象作为粘弹性现象进行建模,十分不便,因此限制了采用扁平足的机器人的性能。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旨在通过其内在被动自适应变形与所有类型的地形相互作用,以克服不平整路面的限制。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及其使用方法。
[0004] 本发明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包括足部主体、自适应地形模块和主动对正模块。自适应地形模块包括后侧支架、前侧支架、连接架、转动连接件和多条自适应弹性链。两个后侧支架的顶端与足部主体的两侧分别固连;两个前侧支架的顶端与两个后侧支架的顶端分别通过铰接轴铰接;前侧支架与后侧支架之间设置有弹性件。两个前侧支架的底端之间,以及两个后侧支架的底端之间各自通过一个连接架连接。并排设置的多条自适应弹性链的顶部均与两个连接架连接。自适应弹性链包括依次串联的多个自适应单元块组成。任意两个相邻的自适应单元块均通过一条或多条弹性绳连接。
[0005] 自动对正模块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测距传感器组和U型支架;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与足部主体的顶部固定;第二电机固定在第一电机上,且主轴与U型支架固定。U型支架用于与多足机器人的足部连接。所述的测距传感器组包括三个测距传感器。三个测距传感器分别固定在两个后侧支架和其中一个前侧支架的底部,或分别固定在两个前侧支架和其中一个前侧支架后侧支架的底部。
[0006] 作为优选,所述的足部主体包括足板、侧围板和弹性扎带;所述的足板水平设置。侧围板固连在足板的后部。弹性扎带的两端与足板前部的两侧分别固连。
[0007] 作为优选,所述的自适应弹性链与连接架之间设置有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件包括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第一铰接座与连接架的底部连接。第一铰接座的底部与第二铰接座的顶部铰接。第二铰接座与自适应弹性链的其中一个自适应单元块固定。
[0008]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架的底部开设有T型滑槽。第一铰接座上设置有T型凸块。第一铰接座上的T型凸块与对应的连接架上的T型滑槽滑动连接。
[0009]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铰接座设置有连接凹槽。各自适应单元块的顶部均设置有连接凸块。自适应弹性链上的任意两个自适应单元块的连接凸块与对应的两个转动连接件的连接凹槽通过螺栓螺母或销轴连接。
[0010]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双出轴电机。
[0011]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轴线与第二电机的主轴轴线相互垂直。
[0012]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两端与侧围板通过卯榫机构连接。所述的卯榫机构包括榫头、卯眼和固定销;所述的榫头固定在第一电机的主轴上,所述的卯眼固定在侧围板的内壁;所述的榫头与卯眼卡接。所述的榫头和卯眼中部的对应位置均开设有销孔,所述固定销插在销孔中。
[0013] 作为优选,所述的弹性件采用扭簧。扭簧套置在铰接轴上,两端分别卡住后侧支架的内侧和前侧支架的内侧。
[0014] 该柔性机器人足部的使用方法如下:
[0015] 步骤一、在多足机器人的每个机械足的末端均安装柔性机器人足部。
[0016] 步骤二、多足机器人的足部带动柔性机器人足部运动,实现多足机器人的行走。当柔性机器人足部踩到地面上凹凸不平处时,各自适应弹性链自适应地移动位置或发生变形,使得足部主体与地面保持平行。
[0017] 在多足机器人行走过程中,当三个测距传感器检测到的距离值不相同时,第一电机或第二电机转动,调节足部主体和自适应地形模块的姿态,使得三个测距传感器检测到的距离值趋于一致。此时,在多足机器人的足部姿态不变的情况下,各自适应弹性链均正对地面。
[0018]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19] 1、本发明具有自适应单元块,当柔性机器人足部在具有沿左右方向的条状障碍物的路面行走时,柔性机器人足部的中部和柔性机器人足部的前端踩在条状障碍物上时,由于自适应单元块之间通过弹性绳连接,自适应单元块能够相互脱臼,使前侧支架下端的自适应单元块和后侧支架下端的自适应单元块依然能够与地面接触,从而使足板继续保持水平,增加了柔性机器人足部的在具有沿左右方向的条状障碍物的路面行走的环境适应能力。柔性机器人足部能够被动适应不平整的路面,从而保证柔性机器人足部的上方始终保持水平,提高了机器人通过不平整路面的能力。
[0020] 2、本发明阵列分布的自适应单元块增大了柔性机器人足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柔性机器人足部对地面的压强,使柔性机器人足部不易陷入沙地和沼泽,从而增大了柔性机器人足部对沙地沼泽的环境适应能力,增大了柔性机器人足部在沙地、沼泽的机动能力。
[0021] 3、本发明的自动对正模块还包括卯榫机构,卯榫机构包括榫头、卯眼和固定销;第一电机通过卯榫机构与侧围板连接,简化了第一电机的拆装步骤;当具有扁平足的仿人型机器人需要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时,拆开卯榫机构,将仿人型机器人的扁平足装配在足板和侧围板之间,并用弹性扎带固定扁平足,使平底仿人型机器人更容易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当无扁平足的仿人型机器人需要在凹凸不平的地面行走时,将该仿人型机器人的机械足末端与U型支架固连,第一电机通过卯榫机构与侧围板连接,从而使得无扁平足的仿人型机器人机器人更容易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
[0022] 4、本发明设置有测距传感器组,当柔性机器人足部利用各测距传感器的距离差实现坡面地形的自动识别,进而实现柔性机器人足部姿态的自动调节,使自适应单元块始终正对地面,柔性机器人足部能够在各种类型的斜坡上运动,提高了柔性机器人足部的环境适应能力。
[0023] 5、本发明的连接架下侧设有横向T型滑槽,第一铰接座在的上端为T型滑块,第一铰接座通过T型滑块与横向T型滑槽的配合,使自适应单元块能够沿T型滑槽方向滑动。在前后方向有条状障碍物的情况下,允许第一铰接座通过T型滑块在横向T型滑槽中滑动,从而带动适应性单元块向远离条状障碍物的方向移动,这样,当柔性机器人足部踏向地面时,自适应单元块之间就会有一个空隙,可以容纳条状障碍物。

实施方案

[003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32]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柔性机器人足部,包括足部主体1、自适应地形模块2、主动对正模块3和控制器;足部主体1包括足板1‑1、侧围板1‑2和弹性扎带1‑3;所述的足板1‑1水平放置。侧围板1‑2固连在足板1‑1的后部。弹性扎带1‑3的两端与足板1‑1前部的两侧分别固连;弹性扎带1‑3用于在使用本发明的机器人具有类人形的扁平足的情况下,拆除主动对正模块3,直接用弹性扎带1‑3和侧围板1‑2实现足板1‑1与扁平足的固定。
[0033] 如图1、3、4和5所示,自适应地形模块2包括后侧支架2‑1、前侧支架2‑2、连接架2‑3、转动连接件和多条自适应弹性链。两个后侧支架2‑1的顶端与侧围板1‑2的两侧分别固连;两个前侧支架2‑2的顶端与两个后侧支架2‑1的顶端分别通过铰接轴铰接;两个前侧支架2‑2的底端之间,以及两个后侧支架2‑1的底端之间分别通过两个连接架2‑3固连。
[0034] 两个连接架2‑3上均设置有四个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件包括第一铰接座2‑4和第二铰接座。连接架2‑3的底部开设有T型滑槽。第一铰接座2‑4上设置有T型凸块。第一铰接座2‑4上的T型凸块与对应的连接架2‑3上的T型滑槽滑动连接。第一铰接座2‑4的底部与第二铰接座的顶部铰接。第二铰接座设置有连接凹槽。
[0035] 四条自适应弹性链顶部的后侧与后侧支架2‑1上的四个转动连接件分别连接。四条自适应弹性链顶部的前侧与前侧支架2‑2上的四个转动连接件分别连接。自适应弹性链包括依次串联的多个自适应单元块2‑5。任意两个相邻的自适应单元块2‑5均通过弹性绳2‑6连接。各自适应单元块2‑5的顶部均设置有连接凸块。一条自适应弹性链在两个连接架2‑3各对应一个转动连接件。自适应弹性链上的任意两个自适应单元块2‑5的连接凸块与对应的两个转动连接件的连接凹槽通过螺栓螺母或销轴连接。从而将四条自适应弹性链连接到足部主体1的下方,通过选择不同的自适应单元块2‑5与转动连接件连接,能调节后侧支架
2‑1与前侧支架2‑2之间的夹角。
[0036] 如图6所示,工作时,当柔性机器人足部在具有沿左右方向的条状障碍物的路面行走时,若柔性机器人足部的中部和柔性机器人足部的前端踩在条状障碍物上,由弹性绳2‑6连接在一起的自适应单元块2‑5自动相互脱臼,使前侧支架2‑2下端的自适应单元块2‑5和后侧支架2‑1下端的自适应单元块2‑5依然能够与地面接触,而与障碍物接触的自适应单元块2‑5则顺应障碍物的形状上升,从而使足板1‑1继续保持水平,增加了柔性机器人足部的在具有沿左右方向的条状障碍物的路面行走的环境适应能力。
[0037] 当遇到沿前后方向的条状障碍物时,障碍物将推动四条自适应弹性链沿着T型滑槽横移,从而当柔性机器人足部踏向地面时,四条自适应弹性链之间能够空出一条间隙,间隙容纳条状障碍物,从而使柔性机器人足部能够更容易在具有沿前后方向的条状障碍物的路面行走。
[0038] 所述的后侧支架2‑1与前侧支架2‑2之间设有扭簧2‑7,扭簧2‑7的两端分别卡住后侧支架2‑1的内侧和前侧支架2‑2的内侧。工作时,扭簧2‑7的两端将后侧支架2‑1和前侧支架2‑2向两侧撑开,使自适应弹性链绷直,使各自适应单元块2‑5均与地面保持最大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柔性机器人足部在沙地和沼泽地行走的机动性和环境适应能力。
[0039] 自动对正模块3包括第一电机3‑5、第二电机3‑2、测距传感器组3‑3和U型支架3‑4;第一电机3‑5和第二电机3‑2均为双出轴电机。第一电机3‑5的主轴两端与侧围板1‑2的内壁的两侧分别固连;第二电机3‑2固定在第一电机3‑5上,且主轴两端与U型支架3‑4的两块侧板分别固定。第一电机3‑5的主轴轴线与第二电机3‑2的主轴轴线相互垂直;U型支架3‑4用于与多足机器人的足部连接。
[0040] 如图4所示,第一电机3‑5的主轴两端与侧围板1‑2通过卯榫机构3‑1连接。所述的卯榫机构3‑1包括榫头3‑11、卯眼3‑12和固定销3‑13;所述的榫头3‑11固定在第一电机3‑5的主轴上,所述的卯眼3‑12固定在侧围板1‑2的内壁;所述的榫头3‑11能够与卯眼3‑12卡接。所述的榫头3‑11和卯眼3‑12中部的对应位置均开设有销孔3‑14,所述固定销3‑13插在销孔3‑14中。工作时,第一电机3‑5通过卯榫机构3‑1与侧围板1‑2连接,简化了第一电机3‑5的拆装步骤;当扁平足的仿人型机器人需要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时,拆开卯榫机构3‑1,将平底的仿人型机器人的机械足末端装配在足板1‑1和侧围板1‑2之间,并用弹性扎带1‑3固定平底的仿人型机器人的机械足末端,使平底仿人型机器人更容易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当无平底足部的仿人型机器人需要在凹凸不平的地面行走时,将无平底足部的仿人型机器人与U型支架3‑4固连,第一电机3‑5通过卯榫机构3‑1与侧围板1‑2连接,从而实现了仿人型机器人更容易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
[0041] 如图1和7所示,测距传感器组3‑3包括前测距传感器3‑31、后左测距传感器3‑32和后右测距传感器3‑33;所述的前测距传感器3‑31固定在左侧前侧支架2‑2外侧,前测距传感器3‑31测量与地面的距离为L1;所述的后左测距传感器3‑32安装在左侧后侧支架2‑1的外侧,后左测距传感器3‑32测量与地面的距离为L2;所述的后右测距传感器3‑33安装在右侧后侧支架2‑1的外侧,后右测距传感器3‑33测量与地面的距离为L3。在平整的底面上,L1=L2=L3。工作时,当柔性机器人足部走在上坡地形时,L1>L2,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3‑5正转带动柔性机器人足部前端上升,当L1=L2时,第一电机3‑5停止旋转,自适应单元块2‑5下侧正对地面;当柔性机器人足部走在下坡地形时,L1L3,控制器控制第二电机3‑2右转,当L2=L3时第二电机3‑2制动,使自适应单元块2‑5的下侧面正对地面;故通过前测距传感器3‑31、后左测距传感器3‑32和后右测距传感器3‑33反馈L1、L2、L3的数据,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3‑5和第二电机3‑2转动,可以使自适应单元块2‑5始终正对地面,使柔性机器人足部能够在各种类型的斜坡上运动,提高了柔性机器人足部的环境适应能力。
[0042] 该柔性机器人足部的使用方法如下:
[0043] 步骤一、在多足机器人的每个机械足的末端均安装柔性机器人足部。具体为柔性机器人足部的U型支架与多足机器人的对应足部固定。
[0044] 步骤二、多足机器人的足部带动柔性机器人足部运动,实现多足机器人的行走。当柔性机器人足部踩到地面上凹凸不平处时,各自适应弹性链自适应地移动位置或发生变形,使得足部主体1与地面保持平行,提高多足机器人行走的稳定性。
[0045] 在多足机器人行走过程中,前测距传感器3‑31、后左测距传感器3‑32和后右测距传感器3‑33分别检测自身到地面的距离,三个距离值分别记为L1、L2、L3。
[0046] 当L1>L2时,判断多足机器人走在上坡地形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3‑5正转带动柔性机器人足部前端上升,直到L1=L2时,第一电机3‑5停止旋转,此时,在多足机器人的足部姿态不变的情况下使得各自适应弹性链正对地面。
[0047] 当L1
[0048] 当L2
[0049] 当L2>L3时,判断柔性机器人足部右侧的地面高于左侧的地面,控制器控制第二电机3‑2反转,使得足部主体1和自适应地形模块2整体向右侧倾斜,直到L2=L3时,第二电机3‑2停止旋转,此时,在多足机器人的足部姿态不变的情况下使得各自适应弹性链正对地面。
[0050] 基于该方法,能够使得多足机器人在自身行走姿势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在不同地形上的自如行走。

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另一位置示意图;
[0026] 图3为本发明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27] 图4为本发明的正面示意图;
[0028] 图5为本发明的仰视图;
[0029] 图6为本发明遇到障碍物时自适应弹性链的变形示意图;
[0030] 图7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