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专利详情

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20-11-18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21-05-11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2-03-01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40-11-18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2011295852.X 申请日 2020-11-18
公开/公告号 CN112692820B 公开/公告日 2022-03-01
授权日 2022-03-01 预估到期日 2040-11-18
申请年 2020年 公开/公告年 2022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B25J9/10B25J9/14B25J11/00 主分类号 B25J9/10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9
权利要求数量 10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6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CN107380290A、CN109531540A、CN107214687A、CN108263504A、CN102922528A、WO2018232386A1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2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 许明、孙启民、陈国金 第一发明人 许明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 邮编 310018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3
申请人所在省 浙江省 申请人所在市 浙江省杭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黄前泽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本发明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气动蠕动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自激励驱动模块和换向控制阀。所述的机器人主体包括驱动弹性单元和转向弹性单元。驱动弹性单元共有n个;n为任意正整数。转向弹性单元、n个驱动弹性单元依次首尾连接。转向弹性单元设置在机器人主体的头端。转向弹性单元和驱动弹性单元前进的阻力均小于后退的阻力。本发明将转向弹性单元和驱动弹性单元串联形成机器人主体,又利用前后运动阻力不同的结构实现机器人主体,从而能够使用周期性充压释压的自激励气源来实现软体机器人的驱动和转向。
  • 摘要附图
    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5
    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6
    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7
    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8
    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9
    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2-03-01 授权
2 2021-05-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25J 9/10 专利申请号: 202011295852.X 申请日: 2020.11.18
3 2021-04-23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自激励驱动模块和换向控制阀(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器人主体包括驱动弹性单元(6)和转向弹性单元(4);驱动弹性单元(6)共有n个;n为任意正整数;转向弹性单元(4)、n个驱动弹性单元(6)依次首尾连接;转向弹性单元(4)设置在机器人主体的头端;转向弹性单元(4)和驱动弹性单元(6)前进的阻力均小于后退的阻力;驱动弹性单元(6)充压后伸长,释压后恢复原状;转向弹性单元(4)内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左腔室(4‑2)和右腔室(4‑1);左腔室(4‑2)和右腔室(4‑1)均充压后伸长,释压后恢复原状;自激励驱动模块共有n+1个出气口,均能够周期性充压和释压;换向控制阀有一个进气口和两个出气口;换向控制阀能够控制从自身进气口进入的气体被释压或通向其中一个出气口;自激励驱动模块的其中n个出气口与n个驱动弹性单元(6)的内腔分别连接;自激励驱动模块的第n+1个出气口与换向控制阀的进气口连接;换向控制阀的两个出气口与转向弹性单元(4)内的左腔室(4‑2)和右腔室(4‑1)分别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弹性单元(6)和转向弹性单元(4)的底部均设置有多个单向卡(5‑1);各单向卡(5‑1)的顶端与对应的驱动弹性单元(6)或转向弹性单元(4)固定,底端倾斜朝向机器人主体的尾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卡(5‑1)的底端呈尖锐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弹性单元(6)和转向弹性单元(4)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减震弹簧(5‑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驱动弹性单元(6)和转向弹性单元(4)均采用弹性材料,且呈波纹管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激励驱动模块包括n+1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所述的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包括自激励阀壳、堵气永磁体(8‑11)、第一固定永磁体(8‑10)、第二固定永磁体(8‑3)、滑动永磁体(8‑9)、自激励偏管(8‑1)和气压膨胀管(8‑7);第二固定永磁体(8‑3)、堵气永磁体(8‑11)、第一固定永磁体(8‑10)、滑动永磁体(8‑9)依次排列安装在自激励阀壳内,且依次相互吸引;第二固定永磁体(8‑3)与自激励阀壳固定;堵气永磁体(8‑11)与自激励阀壳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永磁体(8‑10)与自激励阀壳固定;滑动永磁体(8‑9)与自激励阀壳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永磁体(8‑
10)与滑动永磁体(8‑9)之间设置有气压膨胀管(8‑7);所述自激励阀壳的外侧开设有自激励约束口(8‑14);自激励偏管(8‑1)和端部封闭管(8‑4)均穿过自激励约束口(8‑14);自激励偏管(8‑1)和端部封闭管(8‑4)均能够充气膨胀;初始状态下,堵气永磁体(8‑11)在第一固定永磁体(8‑10)、滑动永磁体(8‑9)的吸附下抵住端部封闭管(8‑4)的自激励漏气口(8‑
12);
所述端部封闭管(8‑4)和自激励偏管(8‑1)的其中一端连接在一起,作为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进气口连接到驱动气源;端部封闭管(8‑4)穿过第二固定永磁体(8‑3)与堵气永磁体(8‑11)之间;自激励偏管(8‑1)穿过堵气永磁体(8‑11)与第一固定永磁体(8‑10)之间;
自激励偏管(8‑1)和端部封闭管(8‑4)靠近堵气永磁体(8‑11)侧面均开有自激励漏气口(8‑
12);端部封闭管(8‑4)的另一端封闭;自激励偏管(8‑1)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出管(8‑5)和第二输出管(8‑6)的一端连通;n+1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通过第二输出管(8‑6)和气压膨胀管(8‑7)依次首尾相连成闭环;n+1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第一输出管(8‑5)作为自激励驱动模块的n+1个出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激励驱动模块还包括自激励外框架(2)和磁屏蔽箔板(3);所述的磁屏蔽箔板(3)固定在自激励外框架(2),将自激励外框架(2)的内部分隔出n+1个安装腔;n+1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分别安装在n+1个安装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端部封闭管(8‑4)上自激励漏气口(8‑12)的截面积大于其他n个自激励驱动模块内端部封闭管(8‑4)上自激励漏气口(8‑12)的截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向控制阀(7)包括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受吸封闭块(7‑10)、第一电磁铁(7‑3)、第二电磁铁(7‑
7)、弹簧(7‑9)和控制偏管(7‑1);受吸封闭块(7‑10)采用铁磁性材料;第一电磁铁(7‑3)、第二电磁铁(7‑7)分别固定在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的两侧;受吸封闭块(7‑10)滑动连接在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内;受吸封闭块(7‑10)与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之间设置有多颗第三滚珠(7‑11);受吸封闭块(7‑10)与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的内侧壁通过弹簧(7‑9)连接;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的外侧开设有控制阀约束口(7‑13);控制偏管(7‑1)共有两根;
两根控制偏管(7‑1)均穿过控制阀约束口(7‑13);控制偏管(7‑1)充气能够膨胀;其中一根控制偏管(7‑1)穿过第一电磁铁(7‑3)与受吸封闭块(7‑10)之间;另一根控制偏管(7‑1)穿过第二电磁铁(7‑7)与受吸封闭块(7‑10)之间;两根控制偏管(7‑1)靠近受吸封闭块(7‑10)的一侧开设有控制阀漏气口(7‑8);两根控制偏管(7‑1)的一端连接在一起,作为换向控制阀(7)的进气口,另一端分别为换向控制阀的两个出气口;两根控制偏管(7‑1)的内端连接在一起,作为换向控制阀的进气口;两根控制偏管(7‑1)的外端分别为换向控制阀的两个出气口。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向自激励驱动模块的n+1个的进气口输入稳定的气流;n+1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初始状态均为堵气永磁体(8‑11)紧靠端部封闭管(8‑4),封住了端部封闭管(8‑4)上的自激励漏气口(8‑12),使得输入端部封闭管(8‑4)的气体不会泄露;随着气体的输入,端部封闭管(8‑4)内的气压升高且开始沿径向膨胀,膨胀后的端部封闭管(8‑4)在自激励约束口(8‑14)内挤压自激励约束口(8‑14)处被截止;堵气永磁体(8‑11)收到端部封闭管(8‑4)内的气压通过自激励漏气口(8‑12)带来的推力,且该推力随着气体不断输出端部封闭管(8‑4)而持续变大;
步骤二、其中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中的堵气永磁体(8‑11)率先被推向第二固定永磁体(8‑3);端部封闭管(8‑4)的自激励漏气口(8‑12)处泄露,端部封闭管(8‑4)释压;自激励偏管(8‑1)的自激励漏气口(8‑12)被堵气永磁体(8‑11)堵塞,自激励偏管(8‑1)输入气体,内部气压升高且开始沿径向膨胀,膨胀后的自激励偏管(8‑1)在自激励约束口(8‑14)内挤压、截止端部封闭管(8‑4);气体从第一输出管(8‑5)和第二输出管(8‑6)输出;第二输出管(8‑6)输出的气体进入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气压膨胀管(8‑7);第一输出管(8‑
5)输出的气体进入换向控制阀或对应的驱动弹性单元(6);
步骤三、当前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第二输出管(8‑6)输出的气体进入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气压膨胀管(8‑7)后,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气压膨胀管(8‑7)膨胀推开滑动永磁体(8‑9),让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堵气永磁体(8‑11)受到的第一固定永磁体(8‑10)和滑动永磁体(8‑9)的吸引合力减小,使得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堵气永磁体(8‑11)滑向自激励偏管(8‑1),将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自激励偏管(8‑1)的自激励漏气口(8‑12)堵住,使得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第一输出管(8‑5)和第二输出管(8‑6)输出气体;同时,前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堵气永磁体(8‑11)受到对应的自激励偏管(8‑1)的自激励漏气口(8‑12)的气压力的推动,重新滑动到抵住端部封闭管(8‑4)的自激励漏气口(8‑12)的位置,使得前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自激励偏管(8‑1)释压,进而让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气压膨胀管(8‑7)释压恢复原状;此时,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滑动永磁体(8‑9)在第一固定永磁体(8‑
10)的吸力下复位;依此循环往复,则自激励驱动模块在稳定气压流输入的情况下,实现了自激励驱动模块的n+1个出气口依次交替的充压和释压;
步骤四、换向控制阀的进气口和n个驱动弹性单元(6)交替输入气体和释压;当驱动弹性单元(6)输入气体时,驱动弹性单元(6)伸长,其头端被向前推动;当驱动弹性单元(6)释压时,驱动弹性单元(6)缩短,其尾端被向前拉动;
当机器人主体需要左转时,换向控制阀控制将输入自身进气口的气体送入转向弹性单元(4)的右腔室(4‑1),实现转向弹性单元(4)的右腔室(4‑1)的间歇性通入气体和释压,进而让转向弹性单元(4)向左偏转;
当机器人主体需要右转时,换向控制阀控制将输入自身进气口的气体送入转向弹性单元(4)的左腔室(4‑2),实现转向弹性单元(4)的左腔室(4‑2)的间歇性通入气体和释压,进而让转向弹性单元(4)向右偏转。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能够在狭窄空间蠕动的软体机器人,具体主要涉及一种自激励气动永磁阀驱动方式与其转向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机器人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困难或繁琐的工作。其中,有些工作需要机器人处在狭小空间的环境中。如:坍塌废墟,洞穴勘探,结构复杂设备的内部等。目前大多数机器人多为刚性机器人,利用电机驱动和控制。所以,该种机器人在狭小空间中容易受到限制且重量相对较大。因此,以软体弹性材料为基础,以稳定气压为驱动源,设计一种柔性机器人使其在复杂狭小的环境工作。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体蠕动机器人及利用自激励式永磁阀气动驱动该软体机器人的方法。
[0004] 本发明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气动蠕动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自激励驱动模块和换向控制阀。所述的机器人主体包括驱动弹性单元和转向弹性单元。驱动弹性单元共有n个;n 为任意正整数。转向弹性单元、n个驱动弹性单元依次首尾连接。转向弹性单元设置在机器人主体的头端。转向弹性单元和驱动弹性单元前进的阻力均小于后退的阻力。驱动弹性单元充压后伸长,释压后恢复原状。转向弹性单元内腔的两侧设置有左腔室和右腔室。左腔室和右腔室均充压后伸长,释压后恢复原状。自激励驱动模块共有n+1个出气口,均能够周期性充压和释压。换向控制阀有一个进气口和两个出气口。换向控制阀能够控制从自身进气口进入的气体被释压或通向其中一个出气口。自激励驱动模块的其中n个出气口与 n个驱动弹性单元的内腔分别连接。自激励驱动模块的第n+1个出气口与换向控制阀的进气口连接。换向控制阀的两个出气口与转向弹性单元内的左腔室和右腔室分别连接。
[0005] 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弹性单元和转向弹性单元的底部均设置有多个单向卡。各单向卡的顶端与对应的驱动弹性单元或转向弹性单元固定,底端倾斜朝向机器人主体的尾端。
[0006] 作为优选,所述单向卡的底端呈尖锐状。
[0007] 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弹性单元和转向弹性单元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减震弹簧。
[0008] 作为优选,驱动弹性单元和转向弹性单元均采用弹性材料,且呈波纹管状。
[0009] 作为优选,所述的自激励驱动模块包括n+1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所述的自激励永磁阀单元包括自激励阀壳、堵气永磁体、第一固定永磁体、第二固定永磁体、滑动永磁体、自激励偏管和气压膨胀管。第二固定永磁体、堵气永磁体、第一固定永磁体、滑动永磁体依次排列安装在自激励阀壳内,且依次相互吸引。第二固定永磁体与自激励阀壳固定。堵气永磁体与自激励阀壳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永磁体与自激励阀壳固定。滑动永磁体与自激励阀壳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永磁体与滑动永磁体之间设置有气压膨胀管。所述自激励阀壳的外侧开设有自激励约束口。自激励偏管和端部封闭管均穿过自激励约束口。自激励偏管和端部封闭管均能够充气膨胀。初始状态下,堵气永磁体在第一固定永磁体、滑动永磁体的吸附下抵住端部封闭管的自激励漏气口。
[0010] 所述端部封闭管和自激励偏管的其中一端连接在一起,作为自激励永磁阀单元的进气口连接到驱动气源。端部封闭管穿过第二固定永磁体与堵气永磁体之间;自激励偏管穿过堵气永磁体与第一固定永磁体之间。自激励偏管和端部封闭管靠近堵气永磁体侧面均开有自激励漏气口。端部封闭管的另一端封闭;自激励偏管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出管和第二输出管的一端连通。n+1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通过第二输出管和气压膨胀管依次首尾相连成闭环。n+1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的第一输出管作为自激励驱动模块的n+1个出气口。
[0011] 作为优选,所述的自激励驱动模块还包括自激励外框架和磁屏蔽箔板。所述的磁屏蔽箔板固定在自激励外框架,将自激励外框架的内部分隔出n+1个安装腔。n+1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分别安装在n+1个安装腔内。
[0012] 作为优选,其中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的端部封闭管上自激励漏气口的截面积大于其他n个自激励驱动模块内端部封闭管上自激励漏气口的截面积。
[0013] 作为优选,所述的换向控制阀包括控制阀自激励支架、受吸封闭块、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弹簧和控制偏管。受吸封闭块采用铁磁性材料或永磁体。第一电磁铁、第二电磁铁分别固定在控制阀自激励支架的两侧。受吸封闭块滑动连接在控制阀自激励支架内;受吸封闭块与控制阀自激励支架之间设置有多颗第三滚珠。受吸封闭块与控制阀自激励支架的内侧壁通过弹簧连接;控制阀自激励支架的外侧开设有控制阀约束口。控制偏管共有两根。两根控制偏管均穿过控制阀约束口。控制偏管充气能够膨胀。其中一根控制偏管穿过第一电磁铁与受吸封闭块之间;另一根控制偏管穿过第二电磁铁与受吸封闭块之间。两根控制偏管靠近受吸封闭块的一侧开设有控制阀漏气口。两根控制偏管的一端连接在一起,作为换向控制阀的进气口,另一端分别为换向控制阀的两个出气口。两根控制偏管的内端连接在一起,作为换向控制阀的进气口。两根控制偏管的外端分别为换向控制阀的两个选择出气口。
[0014] 该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的驱动方法,具体如下:
[0015] 步骤一、向自激励驱动模块的n+1个的进气口输入稳定的气流。n+1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的初始状态均为堵气永磁体紧靠端部封闭管,封住了端部封闭管上的自激励漏气口,使得输入端部封闭管的气体不会泄露。随着气体的输入,端部封闭管内的气压升高且开始沿径向膨胀,膨胀后的端部封闭管在自激励约束口内挤压自激励约束口处被截止。堵气永磁体收到端部封闭管内的气压通过自激励漏气口带来的推力,且该推力随着气体不断输出端部封闭管而持续变大。
[0016] 步骤二、其中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中的堵气永磁体率先被推向第二固定永磁体。端部封闭管的自激励漏气口处泄露,端部封闭管释压;自激励偏管的自激励漏气口被堵气永磁体堵塞,自激励偏管输入气体,内部气压升高且开始沿径向膨胀,膨胀后的自激励偏管在自激励约束口内挤压、截止端部封闭管。气体从第一输出管和第二输出管输出;第二输出管输出的气体进入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的气压膨胀管;第一输出管输出的气体进入换向控制阀或对应的驱动弹性单元。
[0017] 步骤三、当前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的第二输出管输出的气体进入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内的气压膨胀管后,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内的气压膨胀管膨胀推开滑动永磁体,让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内堵气永磁体受到的第一固定永磁体和滑动永磁体的吸引合力减小,使得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内堵气永磁体滑向自激励偏管,将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的自激励偏管的自激励漏气口堵住,使得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的第一输出管和第二输出管输出气体;同时,前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内的堵气永磁体受到对应的自激励偏管的自激励漏气口的气压力的推动,重新滑动到抵住端部封闭管的自激励漏气口的位置,使得前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内的自激励偏管释压,进而让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内气压膨胀管释压恢复原状;此时,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滑动永磁体在第一固定永磁体的吸力下复位。依此循环往复,则自激励驱动模块在稳定气压流输入的情况下,实现了自激励驱动模块的n+1个出气口依次交替的充压和释压。
[0018] 步骤四、换向控制阀的进气口和n个驱动弹性单元交替输入气体和释压。当驱动弹性单元输入气体时,驱动弹性单元伸长,其头端被向前推动;当驱动弹性单元释压时,驱动弹性单元缩短,器尾端被向前拉动。
[0019] 当机器人主体需要左转时,换向控制阀控制将输入自身进气口的气体送入转向弹性单元的右腔室,实现转向弹性单元的右腔室的间歇性通入气体和释压,进而让转向弹性单元向左偏转。
[0020] 当机器人主体需要右转时,换向控制阀控制将输入自身进气口的气体送入转向弹性单元的左腔室,实现转向弹性单元的左腔室的间歇性通入气体和释压,进而让转向弹性单元向右偏转。
[0021]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22] 1、本发明将转向弹性单元和驱动弹性单元串联形成机器人主体,又利用前后运动阻力不同的结构实现机器人主体,从而能够使用周期性充压释压的自激励气源来实现软体机器人的驱动和转向。
[0023] 2、本发明中自激励驱动模块的四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各自利用其内部永磁体之间的磁吸引力的作用和气体压力的变化来控制四个自激励出气口的充压和释压。由于前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的输出气流又作为气压信号去触发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的充压释压,故能够在仅输入稳定气流的情况下实现四个自激励出气口周期性地充压和释压,而不需要任何的外部激励信号。
[0024] 3、本发明中的转向弹性单元和驱动弹性单元采用软体弹性结构使整体更强量化,更适用于在狭小危险空间工作。此外,本发明的单向弹卡组件能够实现前后阻力差异,并提高驱动效率和机器人前进的稳定性。
[0025] 4、本发明的尺寸微小,灵活轻便,仅用稳定输出的气源即可实现驱动,适用于狭小的空间进行探测与侦察。

实施方案

[0035]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36] 实施例1
[0037] 如图1和4所示,一种自激励式软体气动蠕动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自激励驱动模块和换向控制阀7。机器人主体包括驱动弹性单元6和转向弹性单元4。驱动弹性单元6 共有三个;三个驱动弹性单元6依次首尾连接,用于通过伸缩蠕动来驱动机器人主体前进。转向弹性单元4设置在机器人主体的头端,用于通过自身的弯曲偏转来控制机器人主体的转向。驱动弹性单元6和转向弹性单元4的底部均设置有单向弹卡组件5。单向弹卡组件5 包括多个单向卡5‑1和多个减震弹簧5‑2。各单向卡5‑1的顶端与对应的驱动弹性单元6或转向弹性单元4的主体固定,底端倾斜朝向机器人主体的尾端。单向卡5‑1的底端呈尖锐状。由于单向卡5‑1的形状和朝向(在前进方向上单向卡为光滑曲面,减小与地面的摩擦力,在后退方向上与地面接触的区域为锋利的刃部,与地面接触形成反方向移动自锁),使得单向卡5‑1在地面上前进时的阻力显著小于后退时的阻力;因此,当驱动弹性单元6 或转向弹性单元4进行一次伸长和缩短后,驱动弹性单元6或转向弹性单元4前进一段。各减震弹簧5‑2的顶端与对应的驱动弹性单元6或转向弹性单元4的主体固定;减震弹簧 5‑2起到减震的作用。
[0038] 如图2所示,转向弹性单元4的整体材料为弹性材料,呈波纹管状。转向弹性单元4 内部设有相互的左腔室4‑2和右腔室4‑1。左腔室4‑2、右腔室4‑1分别位于转向弹性单元 4中心线的左右两侧;当左腔室4‑2输入气体时,转向弹性单元4的左侧伸长,使得转向弹性单元4整体向右弯曲。当右腔室4‑1输入气体时,转向弹性单元4的右侧伸长,使得转向弹性单元4整体向左弯曲。由此实现了,机器人主体的转型。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左”、“右”分别为机器人主体前进方向的左侧、右侧。转向弹性单元4上开设有左进气孔4‑4 和右进气孔4‑3。左进气孔4‑4、右进气孔4‑3与左腔室4‑2、右腔室4‑1分别连通。
[0039] 如图3所示,驱动弹性单元6的整体材料为弹性材料,呈波纹管状,受到输入气压时伸长,输入气压消失后恢复原状。驱动弹性单元6内设置有伸缩腔室6‑1。驱动弹性单元6 上开设有伸缩进气孔6‑2。伸缩进气孔6‑2与伸缩腔室6‑1连通。驱动弹性单元6底部为矩形平面,上部呈波浪状。前后面为平面。
[0040] 如图5所示,自激励驱动模块包括软管1、自激励外框架2、磁屏蔽箔板3和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经过退火处理的磁屏蔽箔板3呈十字型,将自激励外框架2的内部分隔出四个安装腔。四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分别安装在四个安装腔内。磁屏蔽箔板3经过退火处理,能够屏蔽磁力,在其作用下,四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相互之间不发生干扰。
[0041] 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包括自激励阀壳、堵气永磁体8‑11、第一固定永磁体8‑10、第二固定永磁体8‑3、滑动永磁体8‑9、自激励偏管8‑1、气压膨胀管8‑7和自激励约束口8‑14。自激励阀壳包括主架8‑2和副架8‑8。主架8‑2与副架8‑8并排固定在一起。第二固定永磁体
8‑3、堵气永磁体8‑11、第一固定永磁体8‑10、滑动永磁体8‑9依次排列安装在自激励阀壳内(图中4中由右向左),且依次相互吸引(即磁极朝向相同,第二固定永磁体8‑3 与堵气永磁体8‑11的相对端极性相反;堵气永磁体8‑11与第一固定永磁体8‑10的相对端极性相反;第一固定永磁体8‑10与滑动永磁体8‑9的相对端极性相反)。
[0042] 第二固定永磁体8‑3与主架8‑2固定。堵气永磁体8‑11与主架8‑2的内腔滑动连接,且滑动方向平行于该四个永磁体的排列方向。第一固定永磁体8‑10与副架8‑8固定。滑动永磁体8‑9与副架8‑8的内腔滑动连接,且滑动方向平行于该四个永磁体的排列方向。堵气永磁体8‑11与主架8‑2的内腔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滚珠8‑13来减小摩擦力;滑动永磁体 8‑9与副架8‑8的内腔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滚珠8‑15来减小摩擦力;第一固定永磁体8‑10 与滑动永磁体8‑9之间设置有气压膨胀管8‑7。当气压膨胀管8‑7充入气体膨胀时,将推动滑动永磁体8‑9远离第一固定永磁体8‑10。
[0043] 主架8‑2的外侧开设有自激励约束口8‑14。自激励偏管8‑1和端部封闭管8‑4均穿过自激励约束口8‑14。自激励偏管8‑1和端部封闭管8‑4均采用膨胀气管,当内部气压增大时将沿径向涨大;若端部封闭管8‑4内的气压升高至大于自激励偏管8‑1内的气压,则端部封闭管8‑4涨大,在自激励约束口8‑14内挤压自激励偏管8‑1,使得自激励偏管8‑1在挤压下截止,无法通气。反之同理,若自激励偏管8‑1内的气压升高至大于端部封闭管8‑4 内的气压,则自激励偏管8‑1涨大,使得于端部封闭管8‑4在挤压下截止。
[0044] 端部封闭管8‑4和自激励偏管8‑1的内端(即进气端)连接在一起,作为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进气口,通过软管1连接到驱动气源。端部封闭管8‑4和自激励偏管8‑1的外端伸入主架8‑2内。端部封闭管8‑4穿过第二固定永磁体8‑3与堵气永磁体8‑11之间;自激励偏管8‑1穿过堵气永磁体8‑11与第一固定永磁体8‑10之间。自激励偏管8‑1和端部封闭管8‑4靠近堵气永磁体8‑11侧面均开有自激励漏气口8‑12。
[0045] 堵气永磁体8‑11抵住端部封闭管8‑4的自激励漏气口8‑12时能够使得端部封闭管8‑4 不漏气;堵气永磁体8‑11抵住自激励偏管8‑1的自激励漏气口8‑12时能够使得自激励偏管 8‑1不漏气。初始状态下,堵气永磁体8‑11在第一固定永磁体8‑10、滑动永磁体8‑9的吸附下抵住端部封闭管8‑4的自激励漏气口8‑12。端部封闭管8‑4的外端端部封闭;自激励偏管8‑1的外端端部开口与第一输出管8‑5和第二输出管8‑6的一端连通。
[0046] 如图4所示,四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通过第二输出管8‑6和气压膨胀管8‑7依次首尾相连成闭环(即最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与第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连接);前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第二输出管8‑6连接到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气压膨胀管8‑7,形成闭合回路。因此,当前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第二输出管8‑6输出气流时,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气压膨胀管8‑7将充气膨胀推开滑动永磁体8‑9。
[0047] 四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第一输出管8‑5作为自激励驱动模块的四个自激励出气口。其中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端部封闭管8‑4上自激励漏气口8‑12的截面积大于其他三个自激励驱动模块内端部封闭管8‑4上自激励漏气口8‑12的截面积。使得气压相同的情况下,端部封闭管8‑4自激励漏气口8‑12的截面积的那个自激励驱动模块内的堵气永磁体 8‑11会最先被推出。
[0048] 四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相配合工作的过程如下:
[0049] 如图6所示,向四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自激励偏管8‑1和端部封闭管8‑4输入恒定气压流;初始状态下,各自激励驱动模块内堵气永磁体8‑11受到来自第一固定永磁体 8‑10和滑动永磁体8‑9的吸引合力Fa,也受到端部封闭管8‑4的自激励漏气口8‑12处的气压力与第二固定永磁体8‑3d吸引力的合力Fb;力Fa与力Fb方向相反,且Fa>Fb。此时,堵气永磁体8‑11紧靠第一固定永磁体8‑10。
[0050] 如图7所示,端部封闭管8‑4上自激励漏气口8‑12最大的那个自激励驱动模块内的堵气永磁体8‑11被推向自激励偏管8‑1,抵住自激励偏管8‑1的自激励漏气口8‑12。输入自激励偏管8‑1的气流不再从自激励漏气口8‑12漏出,而是输出到第一输出管8‑5和第二输出管8‑6。第二输出管8‑6将气体输出到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气压膨胀管8‑7中,使得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气压膨胀管8‑7膨胀推开滑动永磁体8‑9,进一步让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堵气永磁体8‑11受到的第一固定永磁体8‑10和滑动永磁体8‑9 的吸引合力Fa减小,此时Fa<Fb;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堵气永磁体8‑11滑动抵住对应自激励偏管8‑1的自激励漏气口8‑12,将气体输出到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第一输出管8‑5和第二输出管8‑6;同时,前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堵气永磁体8‑11 又受到对应的自激励偏管8‑1的自激励漏气口8‑12的气压力的推动,重新恢复到到抵住端部封闭管8‑4的自激励漏气口8‑12,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气压膨胀管8‑7内的气体漏出恢复原状,使得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滑动永磁体8‑9也复位。依此循环往复,则自激励驱动模块在稳定气压流输入的情况下,实现了四个自激励出气口(四根第一输出管8‑5)依次交替输出气体,实现了自激励输出。自激励驱动模块的四个自激励出气口在其内部自身的控制作用下使其周期性地输出充压释压气流,从而能够输出具有一定相位差且稳定的行波气流源。
[0051] 如图8所示,换向控制阀7包括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受吸封闭块7‑10、第一电磁铁7‑3、第二电磁铁7‑7、弹簧7‑9、第一电路开关7‑4、第二电路开关7‑6、电池7‑5、控制偏管7‑1和控制阀约束口7‑13。受吸封闭块7‑10采用铁磁性材料或永磁体。第一电磁铁7‑3、第二电磁铁7‑7分别固定在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的两侧。为第一电磁铁7‑3和第二电磁铁 7‑7供电的电池7‑5、控制第一电磁铁7‑3的第一电路开关7‑4和控制第二电磁铁7‑7的第二电路开关7‑6均安装在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
[0052] 受吸封闭块7‑10滑动连接在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内;受吸封闭块7‑10与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之间设置有多颗第三滚珠7‑11。受吸封闭块7‑10与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的内侧壁通过弹簧7‑9连接;弹簧7‑9使得受吸封闭块7‑10在初始状态下,处于第一电磁铁7‑3 与第二电磁铁7‑7的正中位置。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的外侧开设有控制阀约束口7‑13。控制偏管7‑1共有两根。两根控制偏管7‑1均穿过控制阀约束口7‑13。控制偏管7‑1采用膨胀气管,当内部气压增大时将沿径向涨大;其中一根控制偏管7‑1内的气压升高涨大时,能够挤压另一根控制偏管7‑1使其截止。
[0053] 两根控制偏管7‑1均穿过控制阀自激励支架7‑2并伸出;其中一根控制偏管7‑1穿过第一电磁铁7‑3与受吸封闭块7‑10之间;另一根控制偏管7‑1穿过第二电磁铁7‑7与受吸封闭块7‑10之间。两根控制偏管7‑1靠近受吸封闭块7‑10的一侧开设有控制阀漏气口7‑8。两根控制偏管7‑1的外端分别为换向控制阀的两个输出口。在两根控制偏管7‑1的控制阀漏气口7‑8均未被受吸封闭块7‑10堵住的情况下,输入两根控制偏管7‑1的气体均从控制阀漏气口7‑8流失。当其中一根控制偏管7‑1的控制阀漏气口7‑8被受吸封闭块7‑10堵住的情况下,该控制偏管7‑1将输出气流。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铁7‑3或第二电磁铁7‑7的通断电来控制换向控制阀中的任意一个输出口输出气流。两根控制偏管7‑1的内端连接在一起,作为换向控制阀的进气口。两根控制偏管7‑1的外端分别为换向控制阀的两个选择出气口。其中一根控制偏管7‑1的控制阀漏气口7‑8被堵住时,该控制偏管7‑1 将在控制阀约束口7‑13膨胀,从而挤压截止另一根控制偏管7‑1,避免输入换向控制阀的气体从未被堵住的控制偏管7‑1的控制阀漏气口7‑8处泄露
[0054] 自激励驱动模块的其中三个自激励出气口(即其中三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第一输出管8‑5)与三个驱动弹性单元6的伸缩进气孔6‑2分别连接;自激励驱动模块的第四个自激励出气口连接到换向控制阀的进气口。换向控制阀的两个选择出气口与转向弹性单元4 左进气孔4‑4、右进气孔4‑3分别连接。
[0055] 当自激励驱动模块运行时,四个自激励出气口交替输出气体和释压,其中三个自激励出气口带动三个驱动弹性单元6交替伸长缩短,实现机器人主体的前进;在不需要转向时,换向控制阀内的第一电磁铁7‑3和第二电磁铁7‑7均不通电;自激励驱动模块的第四个自激励出气口输出的气流在换向控制阀中释压,不影响转向弹性单元4。当需要左转时,第二电磁铁7‑7通电,将自激励驱动模块的第四个自激励出气口输出的气体导入右进气孔 4‑3,使得转向弹性单元4的右侧伸长后缩短,实现向左转弯当需要右转时,第一电磁铁 7‑3通电,将自激励驱动模块的第四个自激励出气口输出的气体导入左进气孔4‑4,使得转向弹性单元4的左侧伸长后缩短,实现向右转弯。换向控制阀7嵌入信号接收器与电源。换向控制阀
7利用的外部无线信号,人为地控制转向驱动单元左右腔室的充压与释压,从而达到本发明机器人的方向控制。
[0056] 该自激励式软体机器人的驱动方法,具体如下:
[0057] 步骤一、开启驱动气源,向四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进气口输入稳定的气流。四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初始状态均为堵气永磁体8‑11紧靠端部封闭管8‑4,封住了端部封闭管8‑4上的自激励漏气口8‑12,使得输入端部封闭管8‑4的气体不会泄露。随着气体的输入,端部封闭管8‑4内的气压升高且开始沿径向膨胀,膨胀后的端部封闭管8‑4在自激励约束口8‑14内挤压自激励偏管8‑1,使得自激励偏管8‑1在自激励约束口8‑14处被截止。同时,堵气永磁体8‑11收到端部封闭管8‑4内的气压通过自激励漏气口8‑12带来的推力(气压力),且该推力随着气体不断输出端部封闭管8‑4而持续变大。
[0058] 步骤二、端部封闭管8‑4上自激励漏气口8‑12截面积最大的那个自激励驱动模块中的堵气永磁体8‑11受到的推力大于另三个自激励驱动模块中的堵气永磁体8‑11受到的推力受到的推力,故最先被推向第二固定永磁体8‑3。该堵气永磁体8‑11被第二固定永磁体8‑3 吸住后,端部封闭管8‑4的自激励漏气口8‑12处泄露,端部封闭管8‑4释压;自激励偏管
8‑1的自激励漏气口8‑12被堵气永磁体8‑11堵塞,自激励偏管8‑1输入气体,内部气压升高且开始沿径向膨胀,膨胀后的自激励偏管8‑1在自激励约束口8‑14内挤压端部封闭管 8‑4,使得自激励偏管8‑1在自激励约束口8‑14处被截止。气体从第一输出管8‑5和第二输出管8‑
6输出;第二输出管8‑6输出的气体进入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气压膨胀管8‑7;第一输出管8‑5输出的气体进入换向控制阀或对应的驱动弹性单元6。
[0059] 步骤三、当前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第二输出管8‑6输出的气体进入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气压膨胀管8‑7后,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气压膨胀管8‑7 膨胀推开滑动永磁体8‑9,进一步让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堵气永磁体8‑11受到的第一固定永磁体8‑10和滑动永磁体8‑9的吸引合力Fa减小,使得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堵气永磁体8‑11滑向自激励偏管8‑1,将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自激励偏管 8‑1的自激励漏气口8‑12堵住,使得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的第一输出管8‑5和第二输出管8‑6输出气体;同时,前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堵气永磁体8‑11受到对应的自激励偏管8‑1的自激励漏气口8‑12的气压力的推动,重新滑动到抵住端部封闭管8‑4的自激励漏气口8‑12的位置,使得前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自激励偏管8‑1释压,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气压膨胀管8‑7漏气恢复原状,进而使得后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滑动永磁体8‑9在第一固定永磁体8‑10的吸力下复位。依此循环往复,则自激励驱动模块在稳定气压流输入的情况下,实现了四个自激励出气口(四根第一输出管8‑5)依次交替输出气体,实现了自激励输出。
[0060] 步骤四、自激励驱动模块启动后,换向控制阀和三个驱动弹性单元6交替输入气体和释压。当驱动弹性单元6输入气体时,驱动弹性单元6伸长,其头端被向前推动;当驱动弹性单元6释压时,驱动弹性单元6缩短,器尾端被向前拉动;由此实现了机器人主体的前进。
[0061] 当机器人主体需要左转时,第二电磁铁7‑7通电,使得连接转向弹性单元4右进气孔 4‑3的控制偏管7‑1的控制阀漏气口7‑8被受吸封闭块7‑10堵住,转向弹性单元4的右腔室4‑1间歇性通入气体和释压;当右腔室4‑1输入气体时,转向弹性单元4的右侧伸长,推动转向弹性单元4的头端向左弯曲。当右腔室4‑1释压时,转向弹性单元4的右侧缩短,拉动转向弹性单元4的尾端向左偏转,由此实现左转。
[0062] 当机器人主体需要右转时,第一电磁铁7‑3通电,使得连接转向弹性单元4左进气孔 4‑4的控制偏管7‑1的控制阀漏气口7‑8被受吸封闭块7‑10堵住,转向弹性单元4的左腔室4‑2间歇性通入气体和释压,由此实现右转。
[0063] 实施例2
[006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自激励驱动模块的启动方式不同。四个自激励驱动模块内端部封闭管8‑4上自激励漏气口8‑12的截面积相同;其中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 内滑动永磁体8‑9的外侧面(远离第一固定永磁体8‑10的一侧)与连接杆固定。连接杆伸出自激励驱动模块的自激励支架外;
[0065] 在自激励驱动模块启动(驱动气源开始供气)时,将手动用连接杆将其中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滑动永磁体8‑9向远离第一固定永磁体8‑10的一侧拉动,则该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的堵气永磁体8‑11开始动作,实现自激励驱动模块的启动。
[0066] 实施例3
[006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自激励驱动模块的启动方式不同。不设连接杆;其中一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8内滑动永磁体8‑9的外侧间隔安装一个启动电磁铁;启动电磁铁固定在自激励支架上。在启动电磁铁通电时,滑动永磁体8‑9受到吸引,向远离第一固定永磁体8‑10的一侧运动。
[0068] 在自激励驱动模块启动时,启动电磁铁通电,带动第一固定永磁体8‑10运动,实现自激励驱动模块的启动。之后,启动电磁铁断电。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发明中转向弹性单元的立体图;
[0028] 图3为本发明中驱动弹性单元的立体图
[0029] 图4为本发明的气路连接示意图;
[0030] 图5为本发明中自激励永磁阀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1] 图6为本发明中自激励永磁阀单元在开始充入气体时的示意图
[0032] 图7为本发明中自激励永磁阀单元在气压膨胀管膨胀后的示意图
[0033] 图8为本发明中换向控制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4] 图9为本发明中四个自激励永磁阀单元相配合工作的过程示意图。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