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安徽明光中兴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专利详情

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   0    0

实质审查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22-08-10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22-10-18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42-08-10
基本信息
有效性 实质审查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2210954507.5 申请日 2022-08-10
公开/公告号 CN115106746A 公开/公告日 2022-09-27
授权日 预估到期日 2042-08-10
申请年 2022年 公开/公告年 2022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B23P19/00B23P19/02B25B11/02 主分类号 B23P19/00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A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9
权利要求数量 10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0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99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安徽明光中兴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专利权人 安徽明光中兴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兵、吴明明 第一发明人 陈兵
地址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工业园区中宁路9号 邮编 239400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2
申请人所在省 安徽省 申请人所在市 安徽省滁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滁州创科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王豫川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包括上料架,其上设置有装载弹簧支架的上料口,所述上料口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真空管内筒以及真空管外筒;电力推动杆,其用于驱动真空管内筒移动,所述真空管内筒可推动上料架向真空管外筒靠近;夹持机构,其设置于上料口内,用于夹持弹簧支架,并在上料架与真空管外筒抵接时取消其对弹簧支架的夹持作用。本发明通过将弹簧支架限位在上料口之中,当真空管内筒推动上料架靠近真空管外筒时,夹持机构便取消其对弹簧支架的夹持作用,然后真空管内筒便可推动弹簧支架离开上料口,并一同插入真空管外筒内,实现真空管内筒、弹簧支架以及真空管外筒之间的单工序、一次性组装。
  • 摘要附图
    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5
    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6
    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7
    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8
    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9
    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2-10-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23P 19/00 专利申请号: 202210954507.5 申请日: 2022.08.10
2 2022-09-27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料架(1),其上设置有装载弹簧支架的上料口(2),所述上料口(2)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真空管内筒以及真空管外筒;
电力推动杆,其用于驱动真空管内筒移动,所述真空管内筒可推动上料架(1)向真空管外筒靠近;
夹持机构,其设置于上料口(2)内,用于夹持弹簧支架,并在上料架(1)与真空管外筒抵接时取消其对弹簧支架的夹持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支架靠近真空管内筒一端设置为开口端且嵌入在上料口(2)内,所述弹簧支架另一端伸出上料口(2)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多个夹块(3),各所述夹块(3)可伸缩的设置于上料口(2)内壁,所述上料架(1)内设置有可转动的圆环(4),所述圆环(4)上开设有滑移槽(5),所述夹块(3)上设置有与滑移槽(5)相匹配的滑移块(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4)外圆面上设置有定位块(7),所述上料架(1)内设置有与定位块(7)相匹配的弧形滑槽(8),所述定位块(7)与弧形滑槽(8)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7)上设置有限位孔(10),所述上料架(1)上活动插入有与限位孔(10)对应的插杆(11),所述插杆(11)延伸在上料架(1)外的端部设置有凸环(12),所述凸环(12)与上料架(1)外壁之间连接有套设在插杆(11)上的第二弹簧(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架(1)上设置有外套于第二弹簧(13)外侧的套件(14),所述插杆(11)贯穿套件(14)设置,所述凸环(12)于套件(14)内活动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驱动板(15),所述驱动板(15)活动设置于上料架(1)靠近真空管外筒的侧壁上,所述驱动板(15)上设置有与上料口(2)相匹配的通孔(16)。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齿条(17),所述第一齿条(17)一端与驱动板(15)连接,另一端活动插入上料架(1)内且啮合连接有第一齿轮(18),所述第一齿轮(18)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9),所述圆环(4)上同轴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19)啮合的锥齿环(2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架(1)包括门架(1.1)与滑移架(1.2),所述滑移架(1.2)活动连接于门架(1.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架(1.1)底部活动设置有导杆(21),所述导杆(21)两端通过支座(22)连接于设备主体上,所述导杆(21)上套设有第三弹簧(23)。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集热器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集热器是太阳能热水器室外集热部件的称谓,最常见的为全玻璃真空管太阳集热器,其包含的真空管分为外管与内管,真空管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先将内管内壁涂上吸热涂层后再与外管进行组装,然后进行封口、抽真空以及再次封口的加工,现有的集热器真空管组装设备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集热器真空管的生产使用需求,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0003] 专利文件CN102278832B于2012年11月07日公开了一种内聚光减容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管及制作方法,其技术方案中给出了一种集热管的组装方法:首先将带弹性支撑托架的抛物面反射板从外罩管的敞口端插入外罩管的内腔中,然后装配吸热管的弹性支撑架,弹性支撑架装配在外罩管内腔的内端部,吸热管的封口端头插装在弹性支撑架上,吸热管的开口端与外罩管的收缩口端熔接为一体,由外罩管的敞口端熔接封口并抽真空;吸热管和外罩管及反射板组合构成真空内聚光太阳能集热器。
[0004] 显然,包含上述专利文件的现有技术中指出,集热器真空管的内外管之间需要有弹性支撑架支撑,以促进真空腔的形成,并且增强真空管整体强度。接着,在现有的集热器真空管内外管组装过程中,往往要先通过独立的工序将用于支撑真空管内筒的弹簧支架插入真空管外筒最深处,然后再通过另一独立的工序将真空管内筒插入真空管外筒中,并与弹簧支架卡合,此种多工序生产方式无疑增加了设备用量,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因此亟需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还包括上料架,其上设置有装载弹簧支架的上料口,所述上料口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真空管内筒以及真空管外筒;电力推动杆,其用于驱动真空管内筒移动,所述真空管内筒可推动上料架向真空管外筒靠近;夹持机构,其设置于上料口内,用于夹持弹簧支架,并在上料架与真空管外筒抵接时取消其对弹簧支架的夹持作用。
[0008] 优选的,所述弹簧支架靠近真空管内筒一端设置为开口端且嵌入在上料口内,所述弹簧支架另一端伸出上料口设置。
[0009] 优选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多个夹块,各所述夹块可伸缩的设置于上料口内壁,所述上料架内设置有可转动的圆环,所述圆环上开设有滑移槽,所述夹块上设置有与滑移槽相匹配的滑移块。
[0010] 优选的,所述圆环外圆面上设置有定位块,所述上料架内设置有与定位块相匹配的弧形滑槽,所述定位块与弧形滑槽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
[0011] 优选的,所述定位块上设置有限位孔,所述上料架上活动插入有与限位孔对应的插杆,所述插杆延伸在上料架外的端部设置有凸环,所述凸环与上料架外壁之间连接有套设在插杆上的第二弹簧。
[0012] 优选的,所述上料架上设置有外套于第二弹簧外侧的套件,所述插杆贯穿套件设置,所述凸环于套件内活动设置。
[0013] 优选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驱动板,所述驱动板活动设置于上料架靠近真空管外筒的侧壁上,所述驱动板上设置有与上料口相匹配的通孔。
[0014] 优选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一端与驱动板连接,另一端活动插入上料架内且啮合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圆环上同轴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锥齿环。
[0015] 优选的,所述上料架包括门架与滑移架,所述滑移架活动连接于门架上。
[0016] 优选的,所述门架底部活动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两端通过支座连接于设备主体上,所述导杆上套设有第三弹簧。
[0017]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8] 该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通过设置上料架,其携带弹簧支架设置于真空管的内外筒之间,并设置夹持机构,其将弹簧支架限位在上料口之中,当真空管内筒受电力推动杆驱动而开始向真空管外筒靠近移动时,会先推动上料架靠近真空管外筒,接着,当上料架与真空管外筒抵接时,夹持机构便取消其对弹簧支架的夹持作用,然后真空管内筒便可推动弹簧支架离开上料口,并一同插入真空管外筒内,实现真空管内筒、弹簧支架以及真空管外筒之间的单工序、一次性组装;并且由于此时的真空管内筒以及真空管外筒相抵于上料架的相对两侧,又与上料口对应,从而保证了弹簧支架可以准确无误的插入真空管外筒中。
[0019] 应当理解,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仅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本公开。
[0020] 本申请文件提供本公开中描述的技术的各种实现或示例的概述,并不是所公开技术的全部范围或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实施方案

[0033] 为使得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0034]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还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35] 请参阅图1‑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还包括上料架1,其上设置有装载弹簧支架的上料口2,上料口2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真空管内筒以及真空管外筒;电力推动杆,其用于驱动真空管内筒移动,真空管内筒可推动上料架1向真空管外筒靠近;夹持机构,其设置于上料口2内,用于夹持弹簧支架,并在上料架1与真空管外筒抵接时取消其对弹簧支架的夹持作用。
[0036] 具体的,上料架1应当集成在该组装设备主体上,设备主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真空管内筒以及真空管外筒的支撑结构以及限制真空管外筒受真空管内筒推动的抵挡结构,支撑结构使真空管内筒、上料口2以及真空管外筒同轴对应,真空管的支撑结构以及抵挡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加赘述。上料口2于上料架1上并排设置有多个,上料口2为圆柱形,其内径与真空管内筒的外径相匹配。弹簧支架为多个板片状结构圆周围成,且一端设置为开口端,而另一端相连并形成向其所围成的内部拱起的结构;弹簧支架开口端的板片结构呈波浪状,可受力绷直,进而减少其内外径大小;弹簧支架的开口端在自由状态下的最大外径与真空管外筒内径相匹配;弹簧支架在处于上料口2内,并受夹持机构夹持时,其开口端最小内径不大于真空管内筒的外径,因此,真空管内筒可抵接于弹簧支架的开口端,并由此推动上料架1移动。电力推动杆通过插入真空管内筒的方式携带其进行移动,支撑真空管内筒的支撑结构在电力推动杆与真空管内筒插接后,可降低高度取消其支撑作用,同时不阻碍电力推动杆移动,其次,电力推动杆为现有设备,在此不加赘述。
[0037] 夹持机构包括限制弹簧支架开口端张开的抵接组件、受真空管外筒抵接触发的触发组件以及联动抵接组件与触发组件的联动组件,其中,抵接组件可优选为弹性件与推块组合的结构,常态下,弹性件保持推动推块,使推块一端伸入上料口2内,并且在弹性支架插入上料口2内时,可对弹性支架的开口端外侧进行卡接,从而限制弹性支架开口端的变形张开;触发组件与联动组件可优选为连杆结构,最简化的可为两个铰接的连杆,两连杆均可在上料架1内活动,其中一连杆倾斜设置,且与上述推块铰接,而另一连杆伸出上料架1端面设置,并对应真空管外筒抵接位置,由此可实现,在上料架1与真空管外筒抵接时,真空管外筒推动连杆结构,使连杆结构中的倾斜连杆移动并转动,继而触发推块回缩并挤压弹性件,由此可取消其对弹簧支架的夹持作用。进一步的,可实现上述联动效果的联动组件均可用于此夹持机构。
[0038] 本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中,真空管内筒与真空管外筒均通过其对应的支撑结构支撑在上料架1的相对两侧,且与上料口2同轴对应,真空管外筒远离真空管内筒的一端还受抵挡结构限位,同时,弹簧支架装载在上料口2内,且开口端受夹持机构夹持,于是,电力推动杆开启,先向真空管内筒中插入,然后带动真空管内筒向真空管外筒靠近移动,由于弹簧支架开口张开受限,真空管内筒就会与弹簧支架抵接,继而借助夹持机构推动上料架1移动,使上料架1逐步靠近真空管外筒,接着,当上料架1与真空管外筒抵接时,夹持机构便取消其对弹簧支架的夹持作用,然后真空管内筒便可推动弹簧支架离开上料口2,并一同插入真空管外筒内,由此实现真空管内筒、弹簧支架以及真空管外筒之间的单工序、一次性组装;并且在此过程中,由于真空管内筒以及真空管外筒组装前,要先相抵于上料架1的相对两侧,且与上料口2对应,从而保证了弹簧支架可以准确无误的插入真空管外筒中。
[003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集热器内外筒组装设备通过设置上料架1,其携带弹簧支架设置于真空管的内外筒之间,并设置夹持机构,其将弹簧支架限位在上料口2之中,当真空管内筒受电力推动杆驱动而开始向真空管外筒靠近移动时,会先推动上料架1靠近真空管外筒,接着,当上料架1与真空管外筒抵接时,夹持机构便取消其对弹簧支架的夹持作用,然后真空管内筒便可推动弹簧支架离开上料口2,并一同插入真空管外筒内,实现真空管内筒、弹簧支架以及真空管外筒之间的单工序、一次性组装;并且由于此时的真空管内筒以及真空管外筒相抵于上料架1的相对两侧,又与上料口2对应,从而保证了弹簧支架可以准确无误的插入真空管外筒中。
[0040]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弹簧支架靠近真空管内筒一端设置为开口端且嵌入在上料口2内,弹簧支架另一端伸出上料口2设置,具体的,弹簧支架伸出上料口2的一端对应真空管外筒,由此使得,当上料架1受真空管内筒推动而向真空管外筒靠近时,可先使弹簧支架伸出的一端插入真空管外筒中,从而实现真空管外筒与弹簧支架的预插接,进一步保证弹簧支架顺利插入真空管外筒中。
[0041]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夹持机构包括多个夹块3,各夹块3可伸缩的设置于上料口2内壁,上料架1内设置有可转动的圆环4,圆环4上开设有滑移槽5,夹块3上设置有与滑移槽5相匹配的滑移块6,具体的,多个夹块3圆周设置于上料口2内壁,上料口2内壁设置有凹槽,夹块3可滑移的设置于凹槽内,且夹块3的滑移方向与上料口2的中心轴垂直相交;圆环4同轴套设在上料口2外侧,且与上料口2之间设置有作为上料架1组成部分的薄壁结构;滑移槽5呈弧形,且一端靠近圆环4的内圆,而另一端靠近圆环4的外圆。当圆环4转动时,滑移块6可与滑移槽5发生相对移动,则使滑移块6相对圆环4的中心作径向移动,由此带动夹块3可相对圆环4的中心作径向移动,即实现了带动各夹块3做伸出或缩回凹槽的移动。其中,夹块3伸出凹槽时,便可对上料口2内的弹簧支架开口端夹持;夹块3缩回凹槽时,便可取消对弹簧支架开口端的夹持限制。此外,圆环4通过滑移槽5与滑移块6带动夹块3移动的方式,在夹块3想要反向带动圆环4转动时,阻力极大而无法实现,从而减少了夹块3因受外部直接推动而发生回缩的可能。
[0042]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圆环4外圆面上设置有定位块7,上料架1内设置有与定位块7相匹配的弧形滑槽8,定位块7与弧形滑槽8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9,具体的,定位块7呈弧形条块状,与弧形滑槽8相匹配;第一弹簧9受弧形滑槽8内壁与圆环4外圆面限制,而仅在弧形滑槽8内变形伸缩;第一弹簧9的设置,使得其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条件下,保持推动定位块7相抵于弧形滑槽8的一端,此时,定位块7限制圆环4处于的位置,可使夹块3保持在伸入上料口2的内的状态,即夹持弹簧支架开口端的状态;而当定位块7在弧形滑槽8内移动并压缩第一弹簧9时,即圆环4的转动使得夹块3回缩时,第一弹簧9可储存弹性势能,使定位块7具有回移的趋势,继而使得圆环4具有回转的趋势,以及夹块3具有再次伸入上料口2的趋势。
[0043] 作为本实施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定位块7上设置有限位孔10,上料架1上活动插入有与限位孔10对应的插杆11,插杆11延伸在上料架1外的端部设置有凸环12,凸环12与上料架1外壁之间连接有套设在插杆11上的第二弹簧13,具体的,限位孔10设置于定位块7的外圆弧面上;插杆11插入上料架1的贯穿孔连通到弧形滑槽8内;定位块7受第一弹簧9推动,而相抵于弧形滑槽8一端时,其保持阻挡插杆11进一步伸入弧形滑槽8;插杆11延伸在上料架1外的端部设置有拉环;限位孔10于定位块7上设置的位置,在夹块3回缩到上料口2内壁时,圆环4带动定位块7在弧形滑槽8内移动至停止状态,才与插杆11对应;第二弹簧13在插杆11受定位块7阻挡时,保持拉伸状态,从而使插杆11上保持具有伸入弧形滑槽8内的趋势。
[0044] 本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中,圆环4转动,而通过滑移槽5与滑移块6带动夹块3回缩时,还带动定位块7在弧形滑槽8内移动压缩第一弹簧9,当夹块3完全回缩到上料口2内壁时,定位块7在弧形滑槽8内移动后停止的位置,可使限位孔10与插杆11刚好对应,于是,插杆11不再受阻拦,第二弹簧13释放其弹性势能以拉动凸环12靠近上料架1,凸环12便带动插杆11插入限位孔10内,由此限制定位块7在弧形滑槽8内的继续移动,即限制了圆环4的继续转动,从而也使夹块3保持在回缩到上料口2内壁的状态,由此可方便弹簧支架进出上料口2。并且此夹块3保持回缩的状态,可方便下一个弹簧支架的装入,具体为,工人将下一弹簧支架插入上料口2内,并使其开口端对应在夹块3的位置,然后,借助拉环拉动插杆11,插杆
11则向远离限位孔10的方向移动,并通过凸环12拉伸第二弹簧13,当插杆11完全离开限位孔10后,则定位块7的移动不再受限,便可在第一弹簧9的作用下进行复位,并带动圆环4回转,于是,夹块3便可再次伸入上料口2内,从而限制弹簧支架的开口端,方便弹簧支架的上料。
[0045] 作为本实施例再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上料架1上设置有外套于第二弹簧13外侧的套件14,插杆11贯穿套件14设置,凸环12于套件14内活动设置,具体的,套件14限制了凸环12移动远离上料架1的最大距离,从而避免插杆11朝向远离上料架1的方向移动时,脱离其插入上料架1的贯穿孔。
[0046] 本发明提供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夹持机构包括驱动板15,驱动板15活动设置于上料架1靠近真空管外筒的侧壁上,驱动板15上设置有与上料口2相匹配的通孔16,具体的,通孔16的内径与上料口2的内径相一致,上料架1在靠近真空管外筒时,驱动板15可先与真空管外筒抵接,并且驱动板15开始向靠近上料架1的端面移动,该运动用于触发夹持机构取消其夹持作用。
[0047] 本发明提供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夹持机构包括第一齿条17,第一齿条17一端与驱动板15连接,另一端活动插入上料架1内且啮合连接有第一齿轮18,第一齿轮18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9,圆环4上同轴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19啮合的锥齿环20,具体的,第一锥齿轮19优选为多个,且相对锥齿环20圆周分布,相应的,第一齿条17与第一齿轮18均优选为多个;第一齿轮18与第一锥齿轮19之间通过转动连接在上料架1内的轴杆同轴连接。在实际使用中,驱动板15与真空管外筒抵接,而开始向靠近上料架1端面的方向移动,于是,第一齿条17便受驱动板15带动而与第一齿轮18发生啮合传动,第一齿轮18便带动第一锥齿轮19转动,第一锥齿轮19再通过锥齿环20带动圆环4转动,于是,转动的圆环4便可经上述原理过程带动夹块3回缩,由此实现在驱动板15与真空管外筒抵接时取消夹块3其对弹簧支架的夹持作用。
[0048] 本发明提供的再一个实施例中,上料架1包括门架1.1与滑移架1.2,滑移架1.2活动连接于门架1.1上,具体的,门架1.1包括顶板与两个支腿,滑移架1.2活动悬设在门架1.1的顶板下侧,且移动方向不受支腿的阻碍;门架1.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滑移架1.2做平移运动的伺服电机;上料口2设置于滑移架1.2上,滑移架1.2的可移动功能,使得其可从设备主体的侧面移出,继而方便进行弹簧支架的上料操作。
[0049]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门架1.1底部活动设置有导杆21,导杆21两端通过支座22连接于设备主体上,导杆21上套设有第三弹簧23,具体的,门架1.1的支腿下端活动套设在导杆21上,使得门架1.1可移动,即促进上料架1相对真空管外筒移动的功能实现;第三弹簧23设置在导杆21上靠近真空管外筒一侧,第三弹簧23的设置,使得在其不受外力影响下,可推动门架1.1保持远离真空管外筒,继而使滑移架1.2以及其上装配的弹簧支架先与真空管外筒保持一定距离,方便弹簧支架的上下料操作。
[0050] 本发明提供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电力推动杆包括推进座24与悬杆25,推进座24活动安装于设备主体上,悬杆25与上料口2同轴对应,悬杆25内转动设置有两两一组的滚轮26,每组滚轮26上张紧套设有摩擦滚动带27,摩擦滚动带27用于在悬杆25从真空管内筒中移动退出时,对真空管内筒内壁产生反向移动的摩擦力。现有技术中,由于真空管内筒内壁涂覆有吸热涂层,当电力推动杆与真空管内筒插接,并带动真空管内筒插入真空管外筒,再进行退出动作时,真空管内筒可能因其内壁涂层与电力推动杆表面产生的摩擦力而被再次带出真空管外筒,由此造成组装质量差或失败的问题,应对于此,本实施例中做出以下优化,具体的,推进座24包括连接悬杆25的箱体以及箱体两相对侧设置的侧板,设备主体上设置有供推进座24移动导向的导轨以及驱动推进座24移动的伺服电机;悬杆25设置为圆柱形,且分为粗细不同的两个部分,悬杆25连接推进座24的一端外径不小于真空管内筒的内径,悬杆25另一端的外径小于真空管内筒内径5‑10mm,并且设置倒角,方便悬杆25插入真空管内筒;悬杆25中空设置,一方面用于装载滚轮26、摩擦滚动带27以及其他功能零件,另一方面减少其插入真空管内筒时的阻力;摩擦滚动带27的部分外表面凸出悬杆25表面设置,且优选为毛绒结构,或软质的橡胶结构,保证其可在悬杆25插入真空管内筒中时,对真空管内筒内壁产生摩擦作用。
[0051] 本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中,推进座24带动悬杆25插入真空管内筒中,直至真空管内筒的开口端抵接悬杆25变粗的一端,然后悬杆25便可带动真空管内筒移动,使真空管内筒插入真空管外筒中,当真空管内筒完全插入真空管外筒内后,推进座24开始带动悬杆25退出真空管内筒,同时,滚轮26滚动,并带动摩擦滚动带27滚动,摩擦滚动带27便可对真空管内筒内壁产生与悬杆25退出方向相反的摩擦力,进一步促进真空管内筒与悬杆25分离,同时,也对真空管内筒再次形成使其向真空管外筒内移动的推力,从而避免真空管内筒随悬杆25回移而被再次带出真空管外筒,导致组装质量差的问题发生。
[0052]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悬杆25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滚轮26滚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悬杆25内转动设置的旋转杆28,旋转杆28上设置有蜗杆29,蜗杆29啮合连接有转动设置于悬杆25内的蜗轮30,蜗轮30通过带轮传动与每组滚轮26中的其中一个滚轮26联动,具体的,悬杆25远离推进座24的端部设置有支撑件,旋转杆28一端铰接在支撑件上,另一端铰接在推进座24的箱体内。在实际使用中,当旋转杆28转动时,带动蜗杆29转动,蜗杆29通过蜗轮30以及带轮传动带动滚轮26滚动,继而使摩擦滚动带27发生滚动以对真空管内筒产生摩擦力。此外,摩擦滚动带27可围绕旋转杆28圆周设置多个,此时,蜗杆29与蜗轮30的啮合传动关系,仍可满足各摩擦滚动带27对真空管内筒内壁产生与悬杆25退出方向相反的摩擦力。
[0053]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驱动组件还包括推进座24内转动设置的驱动杆31,驱动杆31上同轴设置有第二锥齿轮32,旋转杆28上同轴设置有与第二锥齿轮32啮合的第三锥齿轮33,驱动杆31通过带轮传动连接有转动设置于推进座24上的传动杆34,传动杆
34上通过单向轴承同轴连接有第二齿轮35,设备主体上设置有与第二齿轮35相匹配的第二齿条36,具体的,第二齿轮35与第二齿条36的啮合关系在悬杆25带动真空管内筒插入真空管外筒的过程中以及悬杆25退出真空管内筒的过程中触发,但由于单向轴承的设置,第二齿轮35与第二齿条36啮合传动产生的转动仅在悬杆25退出真空管内筒的过程中传导给传动杆34,然后传动杆34再通过带轮传动传导给驱动杆31,驱动杆31再带动第二锥齿轮32转动,第二锥齿轮32再通过第三锥齿轮33带动旋转杆28转动,旋转杆28再经过上述原理过程带动各摩擦滚动带27滚动。
[0054]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附图说明

[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真空管组装关系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料架内部零件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方位的上料架内部零件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料架内部零件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整体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推进座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5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5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0]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悬杆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1] 附图标记说明:
[0032] 1、上料架;1.1、门架;1.2、滑移架;2、上料口;3、夹块;4、圆环;5、滑移槽;6、滑移块;7、定位块;8、弧形滑槽;9、第一弹簧;10、限位孔;11、插杆;12、凸环;13、第二弹簧;14、套件;15、驱动板;16、通孔;17、第一齿条;18、第一齿轮;19、第一锥齿轮;20、锥齿环;21、导杆;22、支座;23、第三弹簧;24、推进座;25、悬杆;26、滚轮;27、摩擦滚动带;28、旋转杆;29、蜗杆;30、蜗轮;31、驱动杆;32、第二锥齿轮;33、第三锥齿轮;34、传动杆;35、第二齿轮;36、第二齿条。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