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江苏涛幼金属结构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专利详情

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8-11-21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19-04-23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0-12-04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8-11-21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811389414.2 申请日 2018-11-21
公开/公告号 CN109529212B 公开/公告日 2020-12-04
授权日 2020-12-04 预估到期日 2038-11-21
申请年 2018年 公开/公告年 2020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A62B5/00B65H75/40B65H75/44 主分类号 A62B5/00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0
权利要求数量 1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5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CN207735721U、CN1088167A、CN1532095A、CN201260855Y、FR2286662B3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4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转让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申请权转移、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江苏涛幼金属结构有限公司 当前专利权人 江苏涛幼金属结构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强、韦眀典 第一发明人 刘强
地址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合沟在工业集中区220号 邮编 221400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2
申请人所在省 江苏省 申请人所在市 江苏省徐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摘要
本发明涉及火灾救援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包括支撑机构、收卷机构、固定机构、连接机构、固定机构及限位机构;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靠板的底部焊接侧面、侧壁均呈弧形结构的连接板,连接板背离底板的侧壁焊接支撑受灾者的底板,实现了救灾者救护行走不便的受灾者,底板与靠板底部相对的两组支架的底部、底板表面的凹槽处及连接板侧面的搭板的表面均设有橡胶垫、增加了整体结构在救援时的稳定性、救援时受灾这的舒适度,便于未带防护罩的救灾者救护,保证了救护者与被救护者的身体安全,提高了营救的速度,增加了营救量。
  • 摘要附图
    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0-12-04 授权
2 2020-12-01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20.11.18 申请人由刘强变更为江苏涛幼金属结构有限公司 地址由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开区白杨街道2号大街1158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变更为221400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合沟在工业集中区220号
3 2019-04-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A62B 5/00 专利申请号: 201811389414.2 申请日: 2018.11.21
4 2019-03-29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机构(1)、收卷机构(2)、固定机构(3)、连接机构(4)、卡合机构(5)及限位机构(6);用于在火灾时支撑受灾者的所述支撑机构(1)的侧壁相对安装两个所述固定机构(3),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固定机构(3)侧壁均安装位于限位的所述限位机构(6),所述支撑机构(1)的侧壁安装有位于所述限位机构(6)顶部的用于固定所述连接机构(2)的所述卡合机构(5),所述连接机构(2)背离所述卡合机构(5)的一端贯穿到所述限位机构(6)、所述固定机构(3)的内部,所述支撑机构(1)的底部相对安装两个位于所述固定机构(3)底部的用于收卷所述连接机构(4)的所述收卷机构(2),所述收卷机构(2)与靠近所述固定机构(3)一端的所述连接机构(4)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机构(1)包括橡胶垫(11)、支架(12)、底板(13)、凹槽(14)、搭板(15)、连接板(16)及靠板(17),所述卡合机构(5)固定连接于侧面二分之一处呈“S”形结构的、侧壁开口的所述靠板(17)的侧壁,所述靠板(17)的底部固定连接侧面、侧壁均呈弧形结构的所述连接板(16),所述连接板(16)背离所述靠板(17)的一端焊接用于为受灾者提供支撑的所述底板(13),所述底板(13)的表面开设增加受灾人员稳定性的所述凹槽(14),所述底板(13)的底部、所述靠板(17)的底部相对焊接两组侧面呈弧形结构的所述支架(12),所述连接板(16)的两个侧壁靠近所述靠板(17)的底部处相对焊接用于受灾者搭脚的、表面开口的所述搭板(15),两组所述支架(12)的底部、位于所述底板(13)表面的所述凹槽(14)处及两个所述搭板(15)的表面均铺设所述橡胶垫(11);
所述卡合机构(5)包括固定盒(51)、卡洞(52)及挂钩(53),所述靠板(17)的侧壁顶部沿处相对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盒(51),两个所述固定盒(51)的顶部均开设所述卡洞(52),侧面呈“7”字形结构的所述挂钩(53)扣合于所述卡洞(52)的内部;
所述连接机构(4)包括固定孔(41)及布带(42),两个所述挂钩(53)背离所述固定盒(5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所述布带(42),所述布带(42)的表面等距开设所述固定孔(41);
所述收卷机构(2)包括支撑柱(21)、发条(22)、固定盘(23)、外壳(24)、连接杆(25)、连接块(26)、限位盘(27)及固定盖(28),位于所述靠板(17)底部的两个所述支架(12)的底部均固定连接内部中空的侧壁开口的所述外壳(24),所述固定盖(28)通过所述连接块(26)固定于所述外壳(24),所述固定盖(28)的侧壁圆心处焊接所述支撑柱(21),所述支撑柱(21)的表面转动连接中空圆柱形结构的所述连接杆(25),所述连接杆(25)的顶部固定连接呈中空圆柱形结构的所述固定盘(23),所述发条(22)放置于所述固定盘(23)的内部,且所述发条(2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柱(21)的顶部,所述发条(22)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盘(23)的侧壁,所述连接杆(25)的侧壁固定连接呈中空圆柱形结构的、截面呈“U”形结构的所述限位盘(27),所述限位盘(27)、所述连接杆(25)及所述固定盘(23)的截面呈“工”自行结构,所述固定盘(23)与所述限位盘(27)之间的所述连接杆(25)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布带(42)的一端;
所述固定机构(3)包括上卡板(31)、下卡板(32)、安装板(33)、第一横板(34)及第二横板(35),位于两个所述外壳(24)顶部的两个所述支架(12)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32),两个所述安装板(33)背离所述靠板(17)的侧壁垂直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横板(34)、所述第二横板(35),第一横板(34)与所述第二横板(35)平行设置,所述安装板(33)背离所述第一横板(34)的侧壁相对焊接侧面呈弧形结构的所述上卡板(31)、所述下卡板(32),所述上卡板(31)及所述下卡板(32)的相对面呈喇叭状,所述布带(42)滑动于所述第一横板(34)及所述第二横板(35)之间、所述上卡板(31)及所述下卡板(32)之间及贯穿所述安装板(33);
所述限位机构(6)包括转盘(61)、压柱(62)、固定块(63)、第一卡槽(64)、第二卡槽(65)、弹簧(66)、安装块(67)及限位孔(68),底部呈圆锥形结构的所述压柱(62)贯穿所述第一横板(34)延伸至所述第二横板(35)表面的所述限位孔(68)的内部,所述压柱(62)与所述布带(42)表面的所述固定孔(41)卡合,位于所述第一横板(34)及所述第二横板(35)之间的所述压柱(62)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块(67),所述弹簧(66)缠绕于位于所述安装块(67)顶部的所述压柱(62)的侧壁,且所述弹簧(66)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板(34)的底部、所述安装块(67)的顶部,所述压柱(62)的顶部焊接所述转盘(61),所述第一横板(34)的内部垂直开设呈“十”字形设置的所述第一卡槽(64)及所述第二卡槽(65),所述第一横板(34)内部的所述固定块(63)与所述第一卡槽(64)滑动连接;
在使用时,首先,在救护人员救护时遇到腿脚行动不便的受灾者时将整体结构放在平整的地面,将受灾者搀扶至底板(13)的表面坐着,两组支架(12)底部的橡胶垫(11)增加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底板(13)表面的凹槽(14)内部的橡胶板(15)增加了底板(13)与受灾者臀部的摩擦力,避免在救援时受灾者滑落,受灾者坐在底板(13)的表面后可以将大腿部搭在连接板(14)两个侧面的搭板(15)的表面,增加舒适度,避免滑动,受灾者的一只手搀扶靠板(17),另一只手可以在低头时捂住鼻子,便于救护人员救护腿脚不便的患者,没带防护罩的救护者也可以救护,提高了救援的速度和救护量;然后,灾者坐好后拉动位于靠板(17)侧壁的两个支架(12)顶部的布带(42)的一端实现位于外壳(24)的内部连接杆(25)顺时针转动,进一步的固定盘(23)的内部发条(22)开始收缩,最终实现了增加了位于外壳(27)外部的布带(42)的长度,确保受灾者坐好后将两个布带(42)分别固定在救护人员的肩部,将侧面呈“7”字形结构的挂钩(53)扣合到固定盒(51)表面的卡洞(52)的内部,操作简单,固定效果好、安装快速,将挂钩(53)固定在卡洞(52)的内部后即可快速确定需要布带(42)的长度,此时按下转盘(61)实现弹簧(66)张开压柱(62)的底部转过布带(42)表面的固定孔(41)延伸至第二横板(35)表面的限位孔(26)的内部实现了对布带(42)的固定,进一步的转动转盘(61)实现固定块(63)固定于第二卡槽(65)的内部,确保了压柱(62)不收缩,避免了救护人员在行走时布带(42)滑动造成受灾者掉落导致二次受伤,在安装布带(42)时将布带(42)的一端从第一横板(34)、第二横板(35)之间穿过、贯穿安装板(33)的内部延伸至上卡板(31)与下卡板(32)之间,再将布带(42)的一端固定于连接杆(25)的表面,上卡板(31)、下卡板(32)的侧面呈喇叭形结构,便于布带(42)的滑动;最后,救护完成后将挂钩(53)在所卡洞(52)的内部拆卸出来,转动转盘(61)将固定块(62)转动到第一卡槽(64)的内部,实现压柱(62)在固定孔(41)、限位孔(69)的内部脱落,松开布带(42)实现了发条(22)张开连接杆(25)逆时针转动,位于外壳(24)外部的布带(42)一部分收到外壳(24)的内部,减少占地面积,等待下次使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火灾救援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灾害性燃烧现象。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火灾救援就是消防人员在失火的场所对火灾现场的手在人员进行救护。
[0003] 然而现有的城市火灾救援时若是受灾场所内部受灾人员被重物砸伤行走不便、需要消防人员进行搀扶,一方面行走缓慢耽误消防人员的营救时间和营救量,另一方面若是营救的人员在没有戴防护罩的前提下直接将受灾人员背起没有固定机构,无法用手捂住鼻腔、弯腰行走,无法营救。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具有以下特点:
[0004] (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靠板的底部焊接侧面、侧壁均呈弧形结构的连接板,连接板背离底板的侧壁焊接支撑受灾者的底板,实现了救灾者救护行走不便的受灾者,底板与靠板底部相对的两组支架的底部、底板表面的凹槽处及连接板侧面的搭板的表面均设有橡胶垫、增加了整体结构在救援时的稳定性、救援时受灾这的舒适度,便于未带防护罩的救灾者救护,保证了救护者与被救护者的身体安全,提高了营救的速度,增加了营救量。
[0005] (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在受灾者坐好后所述收卷机构配合限位机构实现了对布带的固定、操作及简单,方便收纳,减少占地面积,确定好两个布带的长度固定好后将布带穿过救护人员的肩膀固定于卡合机构,即可背起整体结构,安装快速。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靠板的底部焊接侧面、侧壁均呈弧形结构的连接板,连接板背离底板的侧壁焊接支撑受灾者的底板,实现了救灾者救护行走不便的受灾者,底板与靠板底部相对的两组支架的底部、底板表面的凹槽处及连接板侧面的搭板的表面均设有橡胶垫、增加了整体结构在救援时的稳定性、救援时受灾这的舒适度,便于未带防护罩的救灾者救护,保证了救护者与被救护者的身体安全,提高了营救的速度,增加了营救量,在受灾者坐好后所述收卷机构配合限位机构实现了对布带的固定、操作及简单,方便收纳,减少占地面积,确定好两个布带的长度固定好后将布带穿过救护人员的肩膀固定于卡合机构,即可背起整体结构,安装快速。
[0007]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包括支撑机构、收卷机构、固定机构、连接机构、卡合机构及限位机构;用于在火灾时支撑受灾者的所述支撑机构的侧壁相对安装两个所述固定机构,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固定机构侧壁均安装位于限位的所述限位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的侧壁安装有位于所述限位机构顶部的用于固定所述连接机构的所述卡合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背离所述卡合机构的一端贯穿到所述限位机构、所述固定机构的内部,所述支撑机构的底部相对安装两个位于所述固定机构底部的用于收卷所述连接机构的所述收卷机构,所述收卷机构与靠近所述固定机构一端的所述连接机构固定连接。
[0008] 具体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橡胶垫、支架、底板、凹槽、搭板、连接板及靠板,所述卡合机构固定连接于侧面二分之一处呈“S”形结构的、侧壁开口的所述靠板的侧壁,所述靠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侧面、侧壁均呈弧形结构的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背离所述靠板的一端焊接用于为受灾者提供支撑的所述底板,所述底板的表面开设增加受灾人员稳定性的所述凹槽,所述底板的底部、所述靠板的底部相对焊接两组侧面呈弧形结构的所述支架,所述连接板的两个侧壁靠近所述靠板的底部处相对焊接用于受灾者搭脚的、表面开口的所述搭板,两组所述支架的底部、位于所述底板表面的所述凹槽处及两个所述搭板的表面均铺设所述橡胶垫。
[0009] 具体的,所述卡合机构包括固定盒、卡洞及挂钩,所述靠板的侧壁顶部沿处相对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盒,两个所述固定盒的顶部均开设所述卡洞,侧面呈“7”字形结构的所述挂钩扣合于所述卡洞的内部。
[0010] 具体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孔及布带,两个所述挂钩背离所述固定盒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所述布带,所述布带的表面等距开设所述固定孔。
[0011] 具体的,所述收卷机构包括支撑柱、发条、固定盘、外壳、连接杆、连接块、限位盘及固定盖,位于所述靠板底部的两个所述支架的底部均固定连接内部中空的侧壁开口的所述外壳,所述固定盖通过所述连接块固定于所述外壳,所述固定盖的侧壁圆心处焊接所述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表面转动连接中空圆柱形结构的所述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呈中空圆柱形结构的所述固定盘,所述发条放置于所述固定盘的内部,且所述发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柱的顶部,所述发条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盘的侧壁,所述连接杆的侧壁固定连接呈中空圆柱形结构的、截面呈“U”形结构的所述限位盘,所述限位盘、所述连接杆及所述固定盘的截面呈“工”自行结构,所述固定盘与所述限位盘之间的所述连接杆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布带的一端。
[0012] 具体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上卡板、下卡板、安装板、第一横板及第二横板,位于两个所述外壳顶部的两个所述支架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靠板的侧壁垂直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横板、所述第二横板,第一横板与所述第二横板平行设置,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第一横板的侧壁相对焊接侧面呈弧形结构的所述上卡板、所述下卡板,所述上卡板及所述下卡板的相对面呈喇叭状,所述布带滑动于所述第一横板及所述第二横板之间、所述上卡板及所述下卡板之间及贯穿所述安装板。
[0013] 具体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转盘、压柱、固定块、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弹簧、安装块及限位孔,底部呈圆锥形结构的所述压柱贯穿所述第一横板延伸至所述第二横板表面的所述限位孔的内部,所述压柱与所述布带表面的所述固定孔卡合,位于所述第一横板及所述第二横板之间的所述压柱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块,所述弹簧缠绕于位于所述安装块顶部的所述压柱的侧壁,且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板的底部、所述安装块的顶部,所述压柱的顶部焊接所述转盘,所述第一横板的内部垂直开设呈“十”字形设置的所述第一卡槽及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一横板内部的所述固定块与所述第一卡槽滑动连接。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5] (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靠板的底部焊接侧面、侧壁均呈弧形结构的连接板,连接板背离底板的侧壁焊接支撑受灾者的底板,实现了救灾者救护行走不便的受灾者,底板与靠板底部相对的两组支架的底部、底板表面的凹槽处及连接板侧面的搭板的表面均设有橡胶垫、增加了整体结构在救援时的稳定性、救援时受灾这的舒适度,便于未带防护罩的救灾者救护,保证了救护者与被救护者的身体安全,提高了营救的速度,增加了营救量。
[0016] (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在受灾者坐好后所述收卷机构配合限位机构实现了对布带的固定、操作及简单,方便收纳,减少占地面积,确定好两个布带的长度固定好后将布带穿过救护人员的肩膀固定于卡合机构,即可背起整体结构,安装快速。

实施方案

[0023]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0024]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包括支撑机构1、收卷机构2、固定机构3、连接机构4、卡合机构5及限位机构6;用于在火灾时支撑受灾者的所述支撑机构1的侧壁相对安装两个所述固定机构3,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固定机构3侧壁均安装位于限位的所述限位机构6,所述支撑机构1的侧壁安装有位于所述限位机构6顶部的用于固定所述连接机构2的所述卡合机构5,所述连接机构2背离所述卡合机构5的一端贯穿到所述限位机构6、所述固定机构3的内部,所述支撑机构1的底部相对安装两个位于所述固定机构3底部的用于收卷所述连接机构4的所述收卷机构2,所述收卷机构2与靠近所述固定机构3一端的所述连接机构4固定连接。
[0025] 具体的,所述支撑机构1包括橡胶垫11、支架12、底板13、凹槽14、搭板15、连接板16及靠板17,所述卡合机构5固定连接于侧面二分之一处呈“S”形结构的、侧壁开口的所述靠板17的侧壁,所述靠板17的底部固定连接侧面、侧壁均呈弧形结构的所述连接板16,所述连接板16背离所述靠板17的一端焊接用于为受灾者提供支撑的所述底板 13,所述底板13的表面开设增加受灾人员稳定性的所述凹槽14,所述底板13的底部、所述靠板17的底部相对焊接两组侧面呈弧形结构的所述支架12,所述连接板16的两个侧壁靠近所述靠板17的底部处相对焊接用于受灾者搭脚的、表面开口的所述搭板15,两组所述支架12的底部、位于所述底板13表面的所述凹槽14处及两个所述搭板15的表面均铺设所述橡胶垫11,在救护人员救护时遇到腿脚行动不便的受灾者时将整体结构放在平整的地面,将受灾者搀扶至所述底板13的表坐着,两组所述支架12底部的所述橡胶垫11增加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所述底板13表面所述凹槽14内部的所述橡胶板15增加了所述底板13与受灾者臀部的摩擦力,避免在救援时受灾者滑落,受灾者坐在所述底板13的表面后可以将大腿部搭在所述连接板14两个侧面的所述搭板15的表面,增加舒适度,避免滑动,受灾者的一只手搀扶所述靠板17,另一只手可以在低头时捂住鼻子,便于救护人员救护腿脚不便的患者,没带防护罩的救护者也可以救护,提高了救援的速度和救护量。
[0026] 具体的,所述卡合机构5包括固定盒51、卡洞52及挂钩53,所述靠板17的侧壁顶部沿处相对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盒51,两个所述固定盒51的顶部均开设所述卡洞52,侧面呈“7”字形结构的所述挂钩53扣合于所述卡洞52的内部,将侧面呈“7”字形结构的所述挂钩53扣合到所述固定盒51表面的所述卡洞52的内部,操作简单,固定效果好、安装快速。
[0027] 具体的,所述连接机构4包括固定孔41及布带42,两个所述挂钩53背离所述固定盒5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所述布带42,所述布带42的表面等距开设所述固定孔41,确保受灾者坐好后将两个所述布带42分别固定在救护人员的肩部。
[0028] 具体的,所述收卷机构2包括支撑柱21、发条22、固定盘23、外壳24、连接杆 25、连接块26、限位盘27及固定盖28,位于所述靠板17底部的两个所述支架12的底部均固定连接内部中空的侧壁开口的所述外壳24,所述固定盖28通过所述连接块26固定于所述外壳24,所述固定盖28的侧壁圆心处焊接所述支撑柱21,所述支撑柱21的表面转动连接中空圆柱形结构的所述连接杆25,所述连接杆25的顶部固定连接呈中空圆柱形结构的所述固定盘23,所述发条22放置于所述固定盘23的内部,且所述发条2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柱21的顶部,所述发条22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盘23的侧壁,所述连接杆25的侧壁固定连接呈中空圆柱形结构的、截面呈“U”形结构的所述限位盘27,所述限位盘27、所述连接杆25及所述固定盘23的截面呈“工”自行结构,所述固定盘23与所述限位盘27之间的所述连接杆25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布带42的一端,受灾者坐好后拉动位于所述靠板17侧壁的两个所述支架12顶部的所述布带42的一端实现位于所述外壳24的内部连接杆25顺时针转动,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盘23的内部所述发条22开始收缩,最终实现了增加了位于所述外壳27外部的所述布带42的长度,救护完成后将所述挂钩53 在所卡洞52的内部拆卸出来,转动所述转盘61将所述固定块62转动到所述第一卡槽64 的内部,实现所述压柱62在所述固定孔41、所述限位孔69的内部脱落,松开所述布带 42实现了所述发条22张开所述连接杆25逆时针转动,位于所述外壳24外部的所述布带 24一部分收到所述外壳24的内部,减少占地面积。
[0029] 具体的,所述固定机构3包括上卡板31、下卡板32、安装板33、第一横板34及第二横板35,位于两个所述外壳24顶部的两个所述支架12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 32,两个所述安装板33背离所述靠板17的侧壁垂直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横板34、所述第二横板35,第一横板34与所述第二横板35平行设置,所述安装板33背离所述第一横板 34的侧壁相对焊接侧面呈弧形结构的所述上卡板31、所述下卡板32,所述上卡板31及所述下卡板32的相对面呈喇叭状,所述布带42滑动于所述第一横板34及所述第二横板35 之间、所述上卡板31及所述下卡板32之间及贯穿所述安装板33,在安装所述布带42时将所述布带42的一端从所述第一横板34、所述第二横板35之间穿过、贯穿所述安装板 33的内部延伸至所述上卡板31与所述下卡板32之间,再将所述布带4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连接杆25的表面,所述上卡板31、所述下卡板32的侧面呈喇叭形结构,便于所述布带 42的滑动。
[0030] 具体的,所述限位机构6包括转盘61、压柱62、固定块63、第一卡槽64、第二卡槽65、弹簧66、安装块67及限位孔68,底部呈圆锥形结构的所述压柱62贯穿所述第一横板34延伸至所述第二横板35表面的所述限位孔68的内部,所述压柱62与所述布带 42表面的所述固定孔41卡合,位于所述第一横板34及所述第二横板35之间的所述压柱 62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块67,所述弹簧66缠绕于位于所述安装块67顶部的所述压柱62的侧壁,且所述弹簧66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板34的底部、所述安装块67 的顶部,所述压柱62的顶部焊接所述转盘61,所述第一横板34的内部垂直开设呈“十”字形设置的所述第一卡槽64及所述第二卡槽65,所述第一横板34内部的所述固定块63 与所述第一卡槽64滑动连接,将所述挂钩53固定在所述卡洞52的内部后即可快速确定需要所述布带42的长度,此时按下所述转盘61实现所述弹簧66张开所述压柱62的底部转过所述布带42表面的所述固定孔41延伸至所述第二横板35表面的所述限位孔26的内部实现了对所述布带42的固定,进一步的转动所述转盘61实现所述固定块63固定于所述第二卡槽65的内部,确保了所述压柱62不收缩,避免了救护人员在行走时所述布带42 滑动造成受灾者掉落导致二次受伤。
[0031] 在使用时,首先,在救护人员救护时遇到腿脚行动不便的受灾者时将整体结构放在平整的地面,将受灾者搀扶至的底板13的表坐着,两组支架12底部的橡胶垫11增加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的底板13表面的凹槽14内部的橡胶板15增加了的底板13与受灾者臀部的摩擦力,避免在救援时受灾者滑落,受灾者坐在的底板13的表面后可以将大腿部搭在连接板14两个侧面的搭板15的表面,增加舒适度,避免滑动,受灾者的一只手搀扶的靠板17,另一只手可以在低头时捂住鼻子,便于救护人员救护腿脚不便的患者,没带防护罩的救护者也可以救护,提高了救援的速度和救护量;然后,灾者坐好后拉动位于的靠板17侧壁的两个的支架12顶部的布带42的一端实现位于外壳24的内部连接杆25顺时针转动,进一步的固定盘23的内部的发条22开始收缩,最终实现了增加了位于外壳27 外部的布带42的长度,确保受灾者坐好后将两个的布带42分别固定在救护人员的肩部,将侧面呈“7”字形结构的挂钩53扣合到的固定盒51表面的卡洞52的内部,操作简单,固定效果好、安装快速,将的挂钩53固定在的卡洞52的内部后即可快速确定需要的布带 42的长度,此时按下的转盘61实现的弹簧66张开的压柱62的底部转过的布带42表面的固定孔41延伸至的第二横板35表面的限位孔26的内部实现了对的布带42的固定,进一步的转动的转盘61实现的固定块63固定于的第二卡槽65的内部,确保了的压柱62不收缩,避免了救护人员在行走时的布带42滑动造成受灾者掉落导致二次受伤,在安装的布带42时将的布带42的一端从的第一横板34、的第二横板35之间穿过、贯穿的安装板33 的内部延伸至的上卡板31与的下卡板32之间,再将的布带42的一端固定于的连接杆25 的表面,的上卡板31、的下卡板32的侧面呈喇叭形结构,便于的布带42的滑动;最后,救护完成后将的挂钩53在所卡洞52的内部拆卸出来,转动的转盘
61将的固定块62转动到的第一卡槽64的内部,实现的压柱62在的固定孔41、的限位孔69的内部脱落,松开的布带42实现了的发条22张开的连接杆25逆时针转动,位于外壳24外部的布带24一部分收到的外壳24的内部,减少占地面积,等待下次使用。
[0032]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的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附图说明

[0017]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种智能城市用火灾救援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图1所示的布带、固定机构、限位机构连接示意图;
[0020] 图3为图1所示的布带与收卷机构连接示意图;
[0021] 图4为图3所示的固定盖、固定盘、发条及支撑柱连接示意图。
[0022] 图中:1、支撑机构,11、橡胶垫,12、支架,13、底板,14、凹槽,15、搭板, 16、连接板,17、靠板,2、收卷机构,21、支撑柱,22、发条,23、固定盘,24、外壳, 25、连接杆,26、连接块,
27、限位盘,28、固定盖,3、固定机构,31、上卡板,32、下卡板,33、安装板,34、第一横板,35、第二横板,4、连接机构,41、固定孔,42、布带,5、卡合机构,51、固定盒,52、卡洞,53、挂钩,6、限位机构,61、转盘,62、压柱,63、固定块,64、第一卡槽,65、第二卡槽,66、弹簧,67、安装块,
68、限位孔。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