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高储能效率的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详情

基于高储能效率的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8-08-27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19-03-26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1-03-23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8-08-27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810980328.2 申请日 2018-08-27
公开/公告号 CN109400924B 公开/公告日 2021-03-23
授权日 2021-03-23 预估到期日 2038-08-27
申请年 2018年 公开/公告年 2021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C08J5/18C08L27/16C08K9/10C08K9/02C08K3/22 主分类号 C08J5/18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2
权利要求数量 3 非专利引证数量 1
引用专利数量 1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1、2011.06.23Qingchao Jia等.MoS2 NanosheetSuperstructures Based Polymer Compositesfor《.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2016,第120卷(第19期),第10206-10214页.;
引用专利 US2011151153A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4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 汶飞、叶剑飞、周炳、李丽丽、王高峰、吴薇 第一发明人 汶飞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 邮编 310018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6
申请人所在省 浙江省 申请人所在市 浙江省杭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朱月芬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高储能效率的新型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常见电容器材料有聚合物材料和铁电陶瓷材料两类,均存在各自问题。本发明方法首先采用水热共沉淀法合成Zn(1‑x)MxO@MoS2纳米粉末,其中Zn(1‑x)MxO纳米颗粒为二维纳米复合填料,是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其他金属颗粒Co、Ni或Fe形成的复合结构。将聚合物完全溶解在极性溶液中,形成聚合物溶液。然后将Zn(1‑x)Mx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聚合物溶液中,搅拌形成混合液。将混合液超声、搅拌重复处理多次,形成悬浮液,将悬浮液制备薄膜,最后将薄膜保温、淬火处理后得到复合薄膜材料。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复合薄膜具有韧性好、厚度薄、介电常数高、储能密度高、损耗小的特点,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大批量生产。
  • 摘要附图
    基于高储能效率的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
    基于高储能效率的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2(a)
    基于高储能效率的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2(b)
    基于高储能效率的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3
    基于高储能效率的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4(a)
    基于高储能效率的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4(b)
    基于高储能效率的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4(c)
    基于高储能效率的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1-03-23 授权
2 2019-03-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C08J 5/18 专利申请号: 201810980328.2 申请日: 2018.08.27
3 2019-03-01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基于高储能效率的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如下:
步骤
1.采用水热共沉淀法合成Zn(1‑x)MxO@MoS2纳米粉末,具体方法是:
(1)将聚醚酰亚胺加入L升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Zn(1‑x)MxO纳米颗粒,每升去离子水中加入1~4g聚醚酰亚胺、0.5~2g Zn(1‑x)MxO纳米颗粒;再加入L/30~L/20升的去离子水,超声并搅拌至纳米粉末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聚醚酰亚胺和Zn(1‑x)MxO的混合液,混合液保持0.5~1h,形成Zn(1‑x)MxO‑PEI混合形式溶液;所述的Zn(1‑x)MxO纳米颗粒为二维纳米复合填料,是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其他金属颗粒M形成的复合结构,其他金属颗粒M为Co、Ni或Fe,x=0.1~0.8;
(2)将MoS2溶于去离子水中,混合液体超声并搅拌2~10次,得到MoS2混合液;每升去离子水中加入0.5~5g的MoS2;
(3)将L/30~L/20升的MoS2混合液倒入Zn(1‑x)MxO‑PEI混合形式溶液中,超声处理0.5~
1h,形成MoS2‑PEI‑Zn(1‑x)MxO结构溶液;
(4)对MoS2‑PEI‑Zn(1‑x)MxO结构溶液进行离心分离,所得混合物通过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2~10次并干燥,得到壳核结构的Zn(1‑x)MxO@MoS2纳米粉末;
步骤
2.将聚合物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极性溶液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每升极性溶液中加入1~100g的聚合物;
步骤
3.将Zn(1‑x)Mx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聚合物溶液中,放入磁力搅拌器,搅拌至无沉淀出现,形成混合液;每升聚合物溶液加入0.1~10g的Zn(1‑x)MxO@MoS2纳米粉末;
步骤
4.将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0.5~1h,取出后再搅拌0.5~1h,如此重复2~10次,最后一次搅拌前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每升混合液加入0.5~2g的交联剂;
步骤
5.将悬浮液均匀涂覆到玻片上,或者采用流延机流延出厚度为5~50μm的复合材料膜,70~100℃下加热1~2h,使溶剂完全蒸发,得到薄膜;
步骤
6.将薄膜在180~220℃下保温0.5~3h,随后立即放入‑196~0℃的低温环境中淬火处理3~10min,得到复合薄膜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储能效率的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聚合物为聚偏氟乙烯PVDF或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P(VDF‑TrFE)、P(VDF‑CTFE‑TrFE)、P(VDF‑HFP)中的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高储能效率的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极性溶液为DMF、NMP或DMAC的分析纯溶剂。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高储能效率的新型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是一种单层MoS2纳米片去包裹掺杂其他金属颗粒的ZnO纳米颗粒和聚合物基复合高性能电介质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和微电子领域,电介质都是至关重要的,诸如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动态随机存储器以及随着印刷线路板上电容器材料的尺寸大小迅速减小,研究轻薄的新型高介电介质材料成为当今信息功能材料以及微电子领域的前沿课题。尺寸微小但功能尚在的元件可以使设备小型化,降低成本,提高电子产品的电气性能。在此类元件中,电容器得到广泛的关注,它可以起到退耦、旁路、滤波等作用。电容器材料要求具有高介电常数、高极化值、低介质损耗和高电场强度。常见电容器材料有聚合物材料和铁电陶瓷材料两类,聚合物拥有较高的杨氏模量和高介电场强,聚合物的击穿场强接近400MV/m,但是介电常数较低,影响储能密度,如常见的聚合物复合材料聚丙烯 (PP)的介电常数在2~3之间,含氟聚合物PVDF的介电常数为8~10之间。如果要提高聚合物的介电常数,其中一种方式是往聚合物中添加无机粒子,如石墨烯、二硫化钼、氧化锌等,但是如果单单加入无机粒子,聚合物的击穿强度会大幅度降低,因此如何权衡两者之间优势,制备出具有高电场强度和高电位移,低剩余极化、低损耗的高介电复合材料非常有意义。为了提高添加无机粒子后的聚合物的击穿强度,可以对导电粒子进行改性。将改性后的无机粒子作为填料加入聚合物中进行复合,开发出聚合物/新型复合纳米填料这种新的结构设计,获得具有高介电常数的纳米粉末,并使无机粒子能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组成复合体系。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的一基于高储能效率的新型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0004] 本发明具体方法如下:
[0005] 步骤1.采用水热共沉淀法合成Zn(1‑x)MxO@MoS2纳米粉末,具体方法是:
[0006] (1)将聚醚酰亚胺(PEI)加入L升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Zn(1‑x)MxO纳米颗粒,每升去离子水中加入1~4g聚醚酰亚胺、0.5~2g Zn(1‑x)MxO纳米颗粒;再加入L/30~L/20升的去离子水,超声并搅拌至纳米粉末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聚醚酰亚胺和Zn(1‑x)MxO的混合液,混合液保持0.5~1h,形成Zn(1‑x)MxO‑PEI混合形式溶液;所述的Zn(1‑x)MxO纳米颗粒为二维纳米复合填料,是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其他金属颗粒M形成的复合结构,其他金属颗粒为Co、Ni或Fe,x=0.1~0.8。
[0007] (2)将MoS2溶于去离子水中,混合液体超声并搅拌2~10次,得到MoS2混合液;每升去离子水中加入0.5~5g的MoS2。
[0008] (3)将L/30~L/20升的MoS2混合液倒入Zn(1‑x)MxO‑PEI混合形式溶液中,超声处理0.5~ 1h,形成MoS2‑PEI‑Zn(1‑x)MxO结构溶液。
[0009] (4)对MoS2‑PEI‑Zn(1‑x)MxO结构溶液进行离心分离,所得混合物通过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2~10次并干燥,得到壳核结构的Zn(1‑x)MxO@MoS2纳米粉末。
[0010] 得到的Zn(1‑x)MxO@MoS2纳米粉末的粒径R在1~100nm之间,尺寸足够小便于增加填料和聚合物间的接触面积,易于在聚合物中分散开,进而提升薄膜的介电性能。
[0011] 步骤2.将聚合物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极性溶液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每升极性溶液中加入1~100g的聚合物;
[0012] 所述的聚合物为聚偏氟乙烯PVDF或基于PVDF的P(VDF‑CTFE)、P(VDF‑TrFE)、 P(VDF‑CTFE‑TrFE)、P(VDF‑HFP)中的一种;
[0013] 所述的极性溶液为DMF、NMP或DMAC的分析纯溶剂。
[0014] 步骤3.将Zn(1‑x)Mx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聚合物溶液中,放入磁力搅拌器,搅拌至无沉淀出现,形成混合液;每升聚合物溶液加入0.1~10g的Zn(1‑x)MxO@MoS2纳米粉末。
[0015] 步骤4.将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0.5~1h,取出后再搅拌0.5~1h,如此重复2~10 次,最后一次搅拌前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每升混合液加入0.5~2g的交联剂。
[0016] 步骤5.将悬浮液均匀涂覆到玻片上,或者采用流延机流延出厚度为5~50μm的复合材料膜,70~100℃下加热1~2h,使溶剂完全蒸发,得到薄膜。
[0017] 步骤6.将薄膜在180~220℃下保温0.5~3h,随后立即放入‑196~0℃的低温环境中淬火处理3~10min,得到复合薄膜材料。
[0018] 本发明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其他金属颗粒Zn(1‑x)MxO形成复合结构,再用单层MoS2片状纳米粉对Zn(1‑x)MxO进行包裹形成Zn(1‑x)MxO@MoS2纳米壳核结构,其他金属颗粒为Co、Ni或Fe。这样既克服了单单添加MoS2导致薄膜击穿强度大大减弱,同时又能使薄膜材料的介电损耗得到一定的减少以此来使其储能效率提高。另外采用常见的聚偏氟乙烯 PVDF等作为基底,加入交联剂提高填料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制备出具有较高击穿强度、更高储能密度和储能效率的复合薄膜材料。
[0019] 本发明将Zn(1‑x)MxO纳米颗粒与MoS2纳米片进行复合,制备出了Zn(1‑x)MxO@MoS2壳核结构的纳米粉末,使用该种纳米粉末作为填料,相较于MoS2,既使击穿强度得到提高,又降低了介电损耗,从而提高薄膜材料的储能效率。
[0020] 本发明在制备复合材料悬浮液过程中,采用多次循环搅拌和超声振荡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小填料在聚合物中的团聚,充分提高填料的分散性,成型薄膜的质量大大提高。本发明所制备的Zn(1‑x)MxO@MoS2纳米粉末,粒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尺寸足够小以便于增加填料和聚合物间的接触面积,易于在聚合物中分散开,进而提升薄膜的介电性能。在上述优势协同作用下,薄膜的性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发明制备的复合薄膜具有韧性好、厚度薄、介电常数高、储能密度高、损耗小的特点,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大批量生产。

实施方案

[0028] 基于高储能效率的新型二维纳米复合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第一步首先采用水热共沉淀法合成Zn(1‑x)MxO@MoS2纳米粉末。
[0029] 实施例1.
[0030] 首先将40g聚醚酰亚胺(PEI)加入10升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10g Zn0.9Co0.1O 纳米颗粒,再加入500ml的去离子水,超声并搅拌至纳米粉末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聚醚酰亚胺和Zn0.9Co0.1O的混合液,保持0.5小时,形成Zn0.9Co0.1O‑PEI混合形式溶液;将2g MoS2溶于加入500ml去离子水中,混合液体超声并搅拌2次,得到MoS2混合液。Zn0.9Co0.1O纳米颗粒为二维纳米复合填料,是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金属Co颗粒形成。
[0031] 然后取500ml的MoS2混合液倒入15升的Zn0.9Co0.1O‑PEI混合形式溶液中,超声处理0.5 小时,形成MoS2‑PEI‑Zn0.9Co0.1O结构溶液。
[0032] 最后对MoS2‑PEI‑Zn0.9Co0.1O结构溶液进行离心分离,所得混合物通过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3次并干燥,得到壳核结构的Zn0.9Co0.1O@MoS2纳米粉末。
[0033] 实施例2.
[0034] 首先将10g聚醚酰亚胺(PEI)加入10升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5g Zn0.8Co0.2O纳米颗粒,再加入400ml的去离子水,超声并搅拌至纳米粉末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聚醚酰亚胺和Zn0.8Co0.2O的混合液,保持1小时,形成Zn0.8Co0.2O‑PEI混合形式溶液;将2g MoS2溶于加入400ml去离子水中,混合液体超声并搅拌3次,得到MoS2混合液。Zn0.8Co0.2O纳米颗粒为二维纳米复合填料,是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金属Co颗粒形成。
[0035] 然后取400ml的MoS2混合液倒入14升的Zn0.8Co0.2O‑PEI混合形式溶液中,超声处理1小时,形成MoS2‑PEI‑Zn0.8Co0.2O结构溶液。
[0036] 最后对MoS2‑PEI‑Zn0.8Co0.2O结构溶液进行离心分离,所得混合物通过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4次并干燥,得到壳核结构的Zn0.8Co0.2O@MoS2纳米粉末。
[0037] 对制备的粉末进行了表征测试分析,图1是Zn0.8Co0.2O@MoS2纳米粉末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5°左右有一个较宽的峰,这对应于1T‑MoS2的(001)晶面峰,这证明MoS2的存在。
[0038] 图2(a)和2(b)为纳米级Zn0.8Co0.2O@MoS2壳核材料的TEM图,其中图2(b)为高分辨率TEM 图。从图2(a)可以看出Zn0.8Co0.2O@MoS2纳米粉末的径粒在10~20nm之间,从图2(b)可以看出纳米颗粒内部明显的晶面结构。
[0039] 图3为Zn0.8Co0.2O纳米颗粒和Zn0.8Co0.2O@MoS2壳核结构的对比拉曼图。通过对比‑1Zn0.8Co0.2O 和Zn0.8Co0.2O@MoS2的拉曼图谱,可以明显看出原Zn0.8Co0.2O中位于477cm 的拉曼峰在壳核结构中发生较大变化,它对应峰的峰强明显减弱。该结果说明,当Zn0.8Co0.2O纳米颗粒表面包覆MoS2形成复合结构之后,MoS2对于Zn0.8Co0.2O的振动模式产生较大影响,即二者之间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相互作用。
[0040] 实施例3.
[0041] 首先将20g聚醚酰亚胺(PEI)加入10升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20g Zn0.5Co0.5O 纳米颗粒,再加入350ml的去离子水,超声并搅拌至纳米粉末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聚醚酰亚胺和Zn0.5Co0.5O的混合液,保持45分钟,形成Zn0.5Co0.5O‑PEI混合形式溶液;将1g MoS2溶于加入350ml去离子水中,混合液体超声并搅拌4次,得到MoS2混合液。Zn0.5Co0.5O纳米颗粒为二维纳米复合填料,是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金属Co颗粒形成。
[0042] 然后取240ml的MoS2混合液倒入12升的Zn0.5Co0.5O‑PEI混合形式溶液中,超声处理1小时,形成MoS2‑PEI‑Zn0.5Co0.5O结构溶液。
[0043] 最后对MoS2‑PEI‑Zn0.5Co0.5O结构溶液进行离心分离,所得混合物通过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5次并干燥,得到壳核结构的Zn0.5Co0.5O@MoS2纳米粉末。
[0044] 实施例4.
[0045] 首先将7g聚醚酰亚胺(PEI)加入6升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3g Zn0.7Fe0.3O纳米颗粒,再加入200ml的去离子水,超声并搅拌至纳米粉末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聚醚酰亚胺和Zn0.7Fe0.3O的混合液,保持0.5小时,形成Zn0.7Fe0.3O‑PEI混合形式溶液;将1g MoS2溶于加入200ml去离子水中,混合液体超声并搅拌5次,得到MoS2混合液。Zn0.7Fe0.3O纳米颗粒为二维纳米复合填料,是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金属Fe颗粒形成。
[0046] 然后取200ml的MoS2混合液倒入6升的Zn0.7Fe0.3O‑PEI混合形式溶液中,超声处理30分钟,形成MoS2‑PEI‑Zn0.7Fe0.3O结构溶液。
[0047] 最后对MoS2‑PEI‑Zn0.7Fe0.3O结构溶液进行离心分离,所得混合物通过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6次并干燥,得到壳核结构的Zn0.7Fe0.3O@MoS2纳米粉末。
[0048] 实施例5.
[0049] 首先将15g聚醚酰亚胺(PEI)加入15升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10g Zn0.6Fe0.4O 纳米颗粒,再加入500ml的去离子水,超声并搅拌至纳米粉末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聚醚酰亚胺和Zn0.6Fe0.4O的混合液,保持50分钟,形成Zn0.6Fe0.4O‑PEI混合形式溶液;将1g MoS2溶于加入500ml去离子水中,混合液体超声并搅拌6次,得到MoS2混合液。Zn0.6Fe0.4O纳米颗粒为二维纳米复合填料,是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金属Fe颗粒形成。
[0050] 然后取500ml的MoS2混合液倒入15升的Zn0.6Fe0.4O‑PEI混合形式溶液中,超声处理50 分钟,形成MoS2‑PEI‑Zn0.6Fe0.4O结构溶液。
[0051] 最后对MoS2‑PEI‑Zn0.6Fe0.4O结构溶液进行离心分离,所得混合物通过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7次并干燥,得到壳核结构的Zn0.6Fe0.4O@MoS2纳米粉末。
[0052] 实施例6.
[0053] 首先将30g聚醚酰亚胺(PEI)加入10升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20g Zn0.4Fe0.6O 纳米颗粒,再加入500ml的去离子水,超声并搅拌至纳米粉末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聚醚酰亚胺和Zn0.4Fe0.6O的混合液,保持1小时,形成Zn0.4Fe0.6O‑PEI混合形式溶液;将0.5g MoS2溶于加入500ml去离子水中,混合液体超声并搅拌7次,得到MoS2混合液。
Zn0.4Fe0.6O纳米颗粒为二维纳米复合填料,是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金属Fe颗粒形成。
[0054] 然后取500ml的MoS2混合液倒入10升的Zn0.4Fe0.6O‑PEI混合形式溶液中,超声处理0.5 小时,形成MoS2‑PEI‑Zn0.4Fe0.6O结构溶液。
[0055] 最后对MoS2‑PEI‑Zn0.4Fe0.6O结构溶液进行离心分离,所得混合物通过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8次并干燥,得到壳核结构的Zn0.4Fe0.6O@MoS2纳米粉末。
[0056] 实施例7.
[0057] 首先将50g聚醚酰亚胺(PEI)加入50升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30g Zn0.5Ni0.5O纳米颗粒,再加入2.5升的去离子水,超声并搅拌至纳米粉末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聚醚酰亚胺和Zn0.5Ni0.5O的混合液,保持1小时,形成Zn0.5Ni0.5O‑PEI混合形式溶液;将5g MoS2溶于加入1.5升去离子水中,混合液体超声并搅拌8次,得到MoS2混合液。Zn0.5Ni0.5O纳米颗粒为二维纳米复合填料,是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金属Ni颗粒形成。
[0058] 然后取1.5升的MoS2混合液倒入45升的Zn0.5Ni0.5O‑PEI混合形式溶液中,超声处理1小时,形成MoS2‑PEI‑Zn0.5Ni0.5O结构溶液。
[0059] 最后对MoS2‑PEI‑Zn0.5Ni0.5O结构溶液进行离心分离,所得混合物通过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9次并干燥,得到壳核结构的Zn0.5Ni0.5O@MoS2纳米粉末。
[0060] 实施例8.
[0061] 首先将40g聚醚酰亚胺(PEI)加入10升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20g Zn0.3Ni0.7O纳米颗粒,再加入400ml的去离子水,超声并搅拌至纳米粉末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聚醚酰亚胺和Zn0.3Ni0.7O的混合液,保持45分钟,形成Zn0.3Ni0.7O‑PEI混合形式溶液;将2.5g MoS2溶于加入500ml去离子水中,混合液体超声并搅拌9次,得到MoS2混合液。
Zn0.3Ni0.7O纳米颗粒为二维纳米复合填料,是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金属Ni颗粒形成。
[0062] 然后取0.5升的MoS2混合液倒入10升的Zn0.3Ni0.7O‑PEI混合形式溶液中,超声处理40 分钟,形成MoS2‑PEI‑Zn0.3Ni0.7O结构溶液。
[0063] 最后对MoS2‑PEI‑Zn0.3Ni0.7O结构溶液进行离心分离,所得混合物通过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10次并干燥,得到壳核结构的Zn0.3Ni0.7O@MoS2纳米粉末。
[0064] 实施例9.
[0065] 首先将20g聚醚酰亚胺(PEI)加入10升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20g Zn0.2Ni0.8O纳米颗粒,再加入350ml的去离子水,超声并搅拌至纳米粉末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聚醚酰亚胺和Zn0.2Ni0.8O的混合液,保持35分钟,形成Zn0.2Ni0.8O‑PEI混合形式溶液;将1.5g MoS2溶于加入500ml去离子水中,混合液体超声并搅拌10次,得到MoS2混合液。
Zn0.2Ni0.8O纳米颗粒为二维纳米复合填料,是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金属Ni颗粒形成。
[0066] 然后取0.5升的MoS2混合液倒入12升的Zn0.2Ni0.8O‑PEI混合形式溶液中,超声处理45 分钟,形成MoS2‑PEI‑Zn0.2Ni0.8O结构溶液。
[0067] 最后对MoS2‑PEI‑Zn0.2Ni0.8O结构溶液进行离心分离,所得混合物通过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2次并干燥,得到壳核结构的Zn0.2Ni0.8O@MoS2纳米粉末。
[0068] 实施例10.
[0069] 首先将15g聚醚酰亚胺(PEI)加入12升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6g Zn0.4Ni0.6O纳米颗粒,再加入400ml的去离子水,超声并搅拌至纳米粉末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聚醚酰亚胺和Zn0.4Ni0.6O的混合液,保持0.5小时,形成Zn0.4Ni0.6O‑PEI混合形式溶液;将0.5g MoS2溶于加入600ml去离子水中,混合液体超声并搅拌3次,得到MoS2混合液。
Zn0.4Ni0.6O纳米颗粒为二维纳米复合填料,是对ZnO纳米颗粒进行处理,掺杂金属Ni颗粒形成。
[0070] 然后取600ml的MoS2混合液倒入12升的Zn0.4Ni0.6O‑PEI混合形式溶液中,超声处理0.5 小时,形成MoS2‑PEI‑Zn0.4Ni0.6O结构溶液。
[0071] 最后对MoS2‑PEI‑Zn0.4Ni0.6O结构溶液进行离心分离,所得混合物通过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4次并干燥,得到壳核结构的Zn0.4Ni0.6O@MoS2纳米粉末。
[0072] 得到的Zn(1‑x)MxO@MoS2纳米粉末的粒径R均在1~100nm之间。
[0073] 该方法第二步是将聚合物添加到极性溶液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074] 实施例11.
[0075] 按照每升加入1g的比例,将聚偏氟乙烯PVDF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076] 实施例12.
[0077] 按照每升加入100g的比例,将聚偏氟乙烯PVDF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078] 实施例13.
[0079] 按照每升加入10g的比例,将聚偏氟乙烯PVDF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080] 实施例14.
[0081] 按照每升加入1g的比例,将聚偏氟乙烯PVDF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082] 实施例15.
[0083] 按照每升加入5g的比例,将聚偏氟乙烯PVDF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084] 实施例16.
[0085] 按照每升加入15g的比例,将聚偏氟乙烯PVDF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086] 实施例17.
[0087] 按照每升加入20g的比例,将聚偏氟乙烯PVDF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088] 实施例18.
[0089] 按照每升加入50g的比例,将聚偏氟乙烯PVDF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090] 实施例19.
[0091] 按照每升加入100g的比例,将聚偏氟乙烯PVDF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092] 实施例20.
[0093] 按照每升加入3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094] 实施例21.
[0095] 按照每升加入4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096] 实施例22.
[0097] 按照每升加入5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098] 实施例23.
[0099] 按照每升加入1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00] 实施例24.
[0101] 按照每升加入2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02] 实施例25.
[0103] 按照每升加入5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04] 实施例26.
[0105] 按照每升加入1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06] 实施例27.
[0107] 按照每升加入5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08] 实施例28.
[0109] 按照每升加入10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10] 实施例29.
[0111] 按照每升加入1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12] 实施例30.
[0113] 按照每升加入10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14] 实施例31.
[0115] 按照每升加入1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16] 实施例32.
[0117] 按照每升加入1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18] 实施例33.
[0119] 按照每升加入5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20] 实施例34.
[0121] 按照每升加入15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22] 实施例35.
[0123] 按照每升加入2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24] 实施例36.
[0125] 按照每升加入5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26] 实施例37.
[0127] 按照每升加入25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28] 实施例38.
[0129] 按照每升加入1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30] 实施例39.
[0131] 按照每升加入10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32] 实施例40.
[0133] 按照每升加入15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34] 实施例41.
[0135] 按照每升加入5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36] 实施例42.
[0137] 按照每升加入3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38] 实施例43.
[0139] 按照每升加入5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40] 实施例44.
[0141] 按照每升加入1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42] 实施例45.
[0143] 按照每升加入1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44] 实施例46.
[0145] 按照每升加入10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CTFE‑TrFE)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46] 实施例47.
[0147] 按照每升加入1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HFP)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48] 实施例48.
[0149] 按照每升加入8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HFP)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50] 实施例49.
[0151] 按照每升加入6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HFP)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F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52] 实施例50.
[0153] 按照每升加入1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HFP)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54] 实施例51.
[0155] 按照每升加入15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HFP)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56] 实施例52.
[0157] 按照每升加入35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HFP)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NMP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58] 实施例53.
[0159] 按照每升加入2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HFP)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60] 实施例54.
[0161] 按照每升加入100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HFP)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62] 实施例55.
[0163] 按照每升加入2g的比例,将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P(VDF‑HFP)添加到装有磁力搅拌器的DMAC分析纯溶剂中,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形成澄清透明的聚合物溶液。
[0164] 该方法第三步是将制备的Zn(1‑x)Mx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聚合物溶液中,搅拌至无沉淀出现,形成混合液。
[0165] 实施例56.
[0166] 按照每升加入0.1g的比例,将实施例1制备的Zn0.9Co0.1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实施例 11~55任一方法制备的聚合物溶液中,放入磁力搅拌器,搅拌至无沉淀出现,形成混合液。
[0167] 实施例57.
[0168] 按照每升加入0.2g的比例,将实施例2制备的Zn0.8Co0.2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实施例 11~55任一方法制备的聚合物溶液中,放入磁力搅拌器,搅拌至无沉淀出现,形成混合液。
[0169] 实施例58.
[0170] 按照每升加入0.5g的比例,将实施例3制备的Zn0.5Co0.5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实施例 11~55任一方法制备的聚合物溶液中,放入磁力搅拌器,搅拌至无沉淀出现,形成混合液。
[0171] 实施例59.
[0172] 按照每升加入0.8g的比例,将实施例4制备的Zn0.7Fe0.3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实施例 11~55任一方法制备的聚合物溶液中,放入磁力搅拌器,搅拌至无沉淀出现,形成混合液。
[0173] 实施例60.
[0174] 按照每升加入1g的比例,将实施例5制备的Zn0.6Fe0.4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实施例 11~55任一方法制备的聚合物溶液中,放入磁力搅拌器,搅拌至无沉淀出现,形成混合液。
[0175] 实施例61.
[0176] 按照每升加入1.5g的比例,将实施例6制备的Zn0.4Fe0.6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实施例 11~55任一方法制备的聚合物溶液中,放入磁力搅拌器,搅拌至无沉淀出现,形成混合液。
[0177] 实施例62.
[0178] 按照每升加入3g的比例,将实施例7制备的Zn0.5Ni0.5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实施例 11~55任一方法制备的聚合物溶液中,放入磁力搅拌器,搅拌至无沉淀出现,形成混合液。
[0179] 实施例63.
[0180] 按照每升加入5g的比例,将实施例8制备的Zn0.3Ni0.7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实施例 11~55任一方法制备的聚合物溶液中,放入磁力搅拌器,搅拌至无沉淀出现,形成混合液。
[0181] 实施例64.
[0182] 按照每升加入8g的比例,将实施例9制备的Zn0.2Ni0.8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实施例 11~55任一方法制备的聚合物溶液中,放入磁力搅拌器,搅拌至无沉淀出现,形成混合液。
[0183] 该方法第四步是将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后搅拌,重复多次,最后一次搅拌前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
[0184] 实施例65.
[0185] 按照每升加入10g的比例,将实施例10制备的Zn0.4Ni0.6O@MoS2纳米粉末添加到实施例 11~55任一方法制备的聚合物溶液中,放入磁力搅拌器,搅拌至无沉淀出现,形成混合液。
[0186] 该方法第四步是将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后搅拌,重复多次,最后一次搅拌前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
[0187] 实施例66.
[0188] 将实施例56制备的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0.5小时,取出后再搅拌0.5小时,如此重复10次,最后一次搅拌前按照每升加入1.3g的比例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
[0189] 实施例67.
[0190] 将实施例57制备的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45分钟,取出后再搅拌1小时,如此重复9 次,最后一次搅拌前按照每升加入0.5g的比例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
[0191] 实施例68.
[0192] 将实施例58制备的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1小时,取出后再搅拌45分钟,如此重复8 次,最后一次搅拌前按照每升加入1.5g的比例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
[0193] 实施例69.
[0194] 将实施例59制备的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35分钟,取出后再搅拌0.5小时,如此重复7次,最后一次搅拌前按照每升加入1.8g的比例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
[0195] 实施例70.
[0196] 将实施例60制备的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0.5小时,取出后再搅拌35分钟,如此重复6次,最后一次搅拌前按照每升加入0.6g的比例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
[0197] 实施例71.
[0198] 将实施例61制备的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45分钟,取出后再搅拌45分钟,如此重复 2次,第2次搅拌前按照每升加入0.8g的比例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
[0199] 实施例72.
[0200] 将实施例62制备的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0.5小时,取出后再搅拌1小时,如此重复 3次,最后一次搅拌前按照每升加入1.2g的比例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
[0201] 实施例73.
[0202] 将实施例63制备的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0.5小时,取出后再搅拌1小时,如此重复 4次,最后一次搅拌前按照每升加入1.5g的比例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
[0203] 实施例74.
[0204] 将实施例64制备的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1小时,取出后再搅拌0.5小时,如此重复 5次,最后一次搅拌前按照每升加入1g的比例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
[0205] 实施例75.
[0206] 将实施例65制备的混合液放入超声机超声1小时,取出后再搅拌0.5小时,如此重复 6次,最后一次搅拌前按照每升加入2g的比例加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为交联剂,形成悬浮液。
[0207] 该方法第五步是将悬浮液制成薄膜。
[0208] 实施例76.
[0209] 将实施例66~75任一方法制备的悬浮液均匀涂覆到玻片上,涂覆厚度为30μm,70℃下加热2小时,使溶剂完全蒸发,得到薄膜。
[0210] 实施例77.
[0211] 将实施例66~75任一方法制备的悬浮液均匀涂覆到玻片上,涂覆厚度为20μm,80℃下加热1小时45分钟,使溶剂完全蒸发,得到薄膜。
[0212] 实施例78.
[0213] 将实施例66~75任一方法制备的悬浮液均匀涂覆到玻片上,涂覆厚度为10μm,90℃下加热1小时30分钟,使溶剂完全蒸发,得到薄膜。
[0214] 实施例79.
[0215] 将实施例66~75任一方法制备的悬浮液均匀涂覆到玻片上,涂覆厚度为50μm,100℃下加热1小时30分钟,使溶剂完全蒸发,得到薄膜。
[0216] 实施例80.
[0217] 将实施例66~75任一方法制备的悬浮液均匀涂覆到玻片上,涂覆厚度为5μm,75℃下加热1小时,使溶剂完全蒸发,得到薄膜。
[0218] 实施例81.
[0219] 将实施例66~75任一方法制备的悬浮液采用流延机流延出厚度为25μm的复合材料膜, 70℃下加热1小时30分钟,使溶剂完全蒸发,得到薄膜。
[0220] 实施例82.
[0221] 将实施例66~75任一方法制备的悬浮液采用流延机流延出厚度为15μm的复合材料膜, 80℃下加热2小时,使溶剂完全蒸发,得到薄膜。
[0222] 实施例83.
[0223] 将实施例66~75任一方法制备的悬浮液采用流延机流延出厚度为5μm的复合材料膜, 100℃下加热1小时,使溶剂完全蒸发,得到薄膜。
[0224] 实施例84.
[0225] 将实施例66~75任一方法制备的悬浮液采用流延机流延出厚度为50μm的复合材料膜, 100℃下加热2小时,使溶剂完全蒸发,得到薄膜。
[0226] 实施例85.
[0227] 将实施例66~75任一方法制备的悬浮液采用流延机流延出厚度为35μm的复合材料膜, 85℃下加热1小时20分钟,使溶剂完全蒸发,得到薄膜。
[0228] 该方法第六步是将薄膜制成复合薄膜材料。
[0229] 实施例86.
[0230] 将实施例76~85任一方法制备的薄膜在180℃下保温3小时,随后立即放入‑196℃的低温环境中淬火处理3分钟,得到复合薄膜材料。
[0231] 实施例87.
[0232] 将实施例76~85任一方法制备的薄膜在190℃下保温2小时30分钟,随后立即放入 ‑147℃的低温环境中淬火处理5分钟,得到复合薄膜材料。
[0233] 实施例88.
[0234] 将实施例76~85任一方法制备的薄膜在200℃下保温2小时,随后立即放入‑98℃的低温环境中淬火处理7分钟,得到复合薄膜材料。
[0235] 实施例89.
[0236] 将实施例76~85任一方法制备的薄膜在210℃下保温1小时,随后立即放入‑49℃的低温环境中淬火处理8分钟,得到复合薄膜材料。
[0237] 实施例90.
[0238] 将实施例76~85任一方法制备的薄膜在220℃下保温30分钟,随后立即放入0℃的低温环境中淬火处理10分钟,得到复合薄膜材料。
[0239] 对实施例中利用Zn0.8Co0.2O纳米颗粒制作的复合薄膜材料进行电性能分析,其中图4(a) 是介电常数图,图4(b)是介电损耗图,图4(c)是释放能量密度、损耗能量密度和效率图。
[0240] 从图4(a)和图4(b)图中可以看出Zn0.8Co0.2O和Zn0.8Co0.2O@MoS2制成的薄膜介电常数相差不大,但是Zn0.8Co0.2O@MoS2制成的薄膜损耗明显减小。从图4(c)中看出由于添加MoS2的薄膜击穿强度很小故释放能量密度太小,而Zn0.8Co0.2O@MoS2制成的薄膜相较于Zn0.8Co0.2O制成的薄膜储能略有提升并且效率从68%左右提升到80%以上,提升明显。该方法Zn0.8Co0.2O@MoS2纳米粉末与聚合物复合而成的高性能介电材料具有高介电常数,高击穿电场,高储能密度,低损耗的特点。
[0241] 该方法中的其他纳米粉末Zn(1‑x)MxO@MoS2(金属颗粒M为Co、Ni或Fe,x=0.1~0.8) 也具有同样的性能,同时涉及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所选材料性能好,因此制备的复合材料可靠性好,韧性高,可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纳米级Zn0.8Co0.2O@MoS2的X射线衍射图(XRD);
[0022] 图2(a)为纳米级Zn0.8Co0.2O@MoS2壳核材料的TEM图;
[0023] 图2(b)为纳米级Zn0.8Co0.2O@MoS2壳核材料的高分辨率TEM图;
[0024] 图3为Zn0.8Co0.2O纳米颗粒和Zn0.8Co0.2O@MoS2壳核结构的对比拉曼图;
[0025] 图4(a)为利用Zn0.8Co0.2O纳米颗粒制作的复合薄膜材料的介电常数图;
[0026] 图4(b)为利用Zn0.8Co0.2O纳米颗粒制作的复合薄膜材料的介电损耗图;
[0027] 图4(c)为利用Zn0.8Co0.2O纳米颗粒制作的复合薄膜材料的释放能量密度、损耗能量密度和效率图。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