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浙江理工大学 >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专利详情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8-01-08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18-06-08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0-11-10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8-01-08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810013849.0 申请日 2018-01-08
公开/公告号 CN108035048B 公开/公告日 2020-11-10
授权日 2020-11-10 预估到期日 2038-01-08
申请年 2018年 公开/公告年 2020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D03D21/00D03D13/00D03D15/00D03D11/00 主分类号 D03D21/00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0
权利要求数量 1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0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5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浙江理工大学
发明人 周赳、陆爽怿、刘志娟 第一发明人 周赳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2号大街928号 邮编 310018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3
申请人所在省 浙江省 申请人所在市 浙江省杭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绍兴市知衡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施春宜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属于浮纹织物织造方法技术领域。采用两组经线与三组纬线进行交织,任意二组纬纱在织物表面渐变显色,剩余一组纬纱背衬不显色,通过双层配置的经纬纱线的相互配合来表达提花织物的渐变显色效果,包括:(1)织物组织结构模型的构建,(2)织物组织结构设计,(3)织物色卡组织流程设计,(4)最大有效显色数计算,(5)织造,该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设计的创新结构可用于开发具有双纬渐变显色效果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新产品。
  • 摘要附图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2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3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4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5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6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7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8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0-11-10 授权
2 2020-11-03 著录事项变更 发明人由周赳 刘志娟 变更为周赳 陆爽怿 刘志娟 
3 2018-06-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D03D 21/00 专利申请号: 201810013849.0 申请日: 2018.01.08
4 2018-05-15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组织结构模型的构建:根据表里经及表里纬的不同选择及组合,分析归纳成六种有效结构模型用于织物表面显色,其中,经向纱线包括甲经、乙经,纬向纱线包括甲纬、乙纬和丙纬所述经向纱线组合为甲经、乙经从左至右按1:1排列比排列,纬向纱线组合为甲纬、乙纬、丙纬从上至下按1:1:1排列比排列;
当显色表经为甲经,所述显色表纬为甲纬、乙纬时,甲经与甲纬、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与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甲经,显色表纬为乙纬、丙纬时,甲经与乙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与甲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甲经,显色表纬为甲纬、丙纬时,甲经与甲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与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乙经,显色表纬为甲纬、乙纬时,乙经与甲纬、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与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
当显色表经为乙经,显色表纬为乙纬、丙纬时,乙经与乙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与甲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乙经,显色表纬为甲纬、丙纬时,乙经与甲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与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
(2)显色组织设计:双纬渐变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显色组织设计,选择所需的基本组织I和基本组织 ,基本组织I和基本组织 的有效选择范围为原组织中的斜纹或缎纹,经、纬组织循环数相同为N,N在5到48之间,根据基本组织I和基本组织 的组织特征,分别对基本组织I和基本组织 设定全显色技术点,以基本组织I为基础,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效果的基础组织,以基本组织 为基础,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效果的配合组织,基础组织与配合组织从上到下按1:1组合后的组合组织即为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的显色组织,
根据基本组织 的组织特征,对基本组织I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方法:是将基本组织 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上沿经向加强1;根据基本组织I的组织特征,对基本组织 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方法是:将基本组织I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下沿经向加强1;以基本组织I为基础,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效果的基础组织,以基本组织 为基础,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效果的配合组织;
当M=N时,显色组织的数目最小,为(N-2)个,
当M=1时,显色组织的数目最大,为[(N-2)+(N-3)×(N-1)]个,
N表示组织循环数,M为影光组织组织点加强数;
(3)根据显色组织的特点并遵循交织平衡的原则,里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与显色组织循环数相同或成整倍数关系,为满足织物结构交织平衡的技术要求,显色组织和里组织的经、纬交织次数要求相同,在双纬渐变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设计时,有一组纬纱与里经交织形成里组织;
(4)接结组织设计:①接结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与显色组织循环数相同或成整倍数关系;
②当显色组织为基本组织纬向加强得到的影光组织时,选择里经表纬接结法对显色组织及里组织进行接结,设计接结点为经组织点,与接结点相邻的左、右表经的组织点必须是经组织点,确保接结点能被表经遮盖,
所述显色组织为基本组织纬向加强得到的影光组织时,选择里经表纬接结法对显色组织及里组织进行接结,设计接结点为经组织点,与接结点相邻的左、右表经的组织点必须是经组织点,确保接结点能被表经遮盖;
(5)色卡组织流程设计:
①在表经与表纬的交织位置绘制显色组织,在里经与里纬的交织位置绘制里组织,表经与里纬的交织点经线全部提升,即全部为经组织点;里经与表纬的交织点经线全部下沉,即全部为纬组织点;②当显色组织为基本组织纬向加强得到的影光组织时,在里经与表纬的交织位置绘制接结组织;③根据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组织结构模型特征,依次完成六种交织结构的组织组合设计,并建立组织库,分别是甲经与甲纬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甲经与乙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甲经与甲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乙经与甲纬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乙经与乙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乙经与甲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
(6)数码图案设计:设计的数码图案是计算机位图模式,数码图案由六种色彩构成,在每种色彩上再设计渐变色,渐变色的级别少于最大显色组织数,形成具有六种渐变色效果的数码图案;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结构的最大显色能力与基本组织循环成正比,最大显色数目为:[(N-2)+(N-3)×(N-1)]2×6,N表示基本组织循环数;
(7)组合结构设计:将数码图案中的六种渐变色分别对应六个组织库,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将每种渐变色替换成对应组织库中的组织,形成织物组合结构图;
(8)织造:将步骤(7)的织物组合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设定经纬密度,选择二组经线、三组纬线,按照织物组合结构图织造,即得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属于浮纹织物织造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分层组合设计模式的提出与实践,有效解决了数码图像直接用于数码提花织物结构设计的技术问题,使提花织物设计突破了传统提花织物设计的诸多局限。目前,基于分层组合设计模式的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设计方法已经提出,为了增加织物表面的渐变显色效果,在双经双纬渐变显色提花织物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的结构设计方法,由于双经三纬结构变化复杂,目前还没有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结构设计方法的文献记载。
[0003]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丰富现有提花织物表面显色效果,基于分层组合设计模式,将提花织物的双层结构和组合全显色结构有效结合,本申请提出一种以双经三纬为组合方式的渐变显色提花织物组织结构设计方法,采用两组经线与三组纬线进行交织,任意二组纬纱在织物表面渐变显色,剩余一组纬纱背衬不显色,通过双层配置的经纬纱线的相互配合来完成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的设计。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 (1)组织结构模型的构建
[0008] ①在组织结构设计中,根据表里经及表里纬的不同选择及组合,分析归纳成六种有效结构模型用于织物表面显色,其中经向纱线为甲经、乙经,从左至右按1:1排列比排列,纬向纱线为甲纬、乙纬和丙纬,从上至下按1:1:1排列比排列;
[0009] ②当显色表经为甲经,显色表纬为甲纬、乙纬时,甲经与甲纬、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与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甲经,显色表纬为乙纬、丙纬时,甲经与乙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与甲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甲经,显色表纬为甲纬、丙纬时,甲经与甲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与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乙经,显色表纬为甲纬、乙纬时,乙经与甲纬、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与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乙经,显色表纬为乙纬、丙纬时,乙经与乙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与甲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当显色表经为乙经,显色表纬为甲纬、丙纬时,乙经与甲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甲经与乙纬作为里经、里纬,背衬在织物反面。
[0010] (2)显色组织设计
[0011] 双纬渐变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显色组织设计,选择所需的基本组织I和基本组织II,基本组织I和基本组织II的有效选择范围为原组织中的斜纹或缎纹,经、纬组织循环数相同为N,N在5到48之间,根据基本组织I和基本组织II的组织特征,分别对基本组织I和基本组织II设定全显色技术点;其中,
[0012] 根据基本组织II的组织特征,对基本组织I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方法:是将基本组织II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上沿经向加强1;
[0013] 根据基本组织I的组织特征,对基本组织II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方法是:将基本组织I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下沿经向加强1;
[0014] 以基本组织I为基础,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效果的基础组织,以基本组织II为基础,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效果的配合组织,基础组织与配合组织从上到下按照1:1组合后的组合组织即为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的显色组织,
[0015] 当M=N时,基础组织和配合组织的数目最小,对应的显色组织数目最小,为(N-2)个,
[0016] 当M=1时,基础组织和配合组织的数目最大,对应的显色组织数目最大,为[(N-2)+(N-3)×(N-1)]个,
[0017] N表示组织循环数,M为影光组织组织点加强数。
[0018] (3)里组织设计
[0019] 根据显色组织的特点并遵循交织平衡的原则,里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与显色组织循环数相同或成整倍数关系,为满足织物结构交织平衡的技术要求,显色组织和里组织的经、纬交织次数要求相同,在双纬渐变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设计时,有一组纬纱与里经交织形成里组织。
[0020] (4)接结组织设计
[0021] ①接结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与显色组织循环数相同或成整倍数关系,[0022] ②当显色组织为基本组织纬向加强得到的影光组织时,选择里经表纬接结法对显色组织及里组织进行接结,设计接结点为经组织点,与接结点相邻的左、右表经的组织点必须是经组织点,确保接结点能被表经遮盖,
[0023] (5)色卡组织流程设计
[0024] ①在表经与表纬的交织位置绘制显色组织,在里经与里纬的交织位置绘制里组织,表经与里纬的交织点经线全部提升,即全部为经组织点;里经与表纬的交织点经线全部下沉,即全部为纬组织点,甲经、乙经优选排列方式为从左到右1:1排列,甲纬、乙纬、丙纬优选排列方式为从上到下1:1:1排列,
[0025] ②当显色组织为基本组织纬向加强得到的影光组织时,在里经与表纬的交织位置绘制接结组织,
[0026] ③根据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组织结构模型特征,依次完成六种交织结构的组织组合设计,并建立组织库,分别是甲经与甲纬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甲经与乙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甲经与甲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乙经与甲纬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乙经与乙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乙经与甲纬丙纬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组织库。
[0027] (6)数码图案设计
[0028] 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结构的最大显色能力与基本组织循环有关,最大显色数目为:[(N-2)+(N-3)×(N-1)]2×6,N表示基本组织循环数。
[0029] 设计的数码图案是计算机位图模式,数码图案由六种色彩构成,在每种色彩上再设计渐变色,渐变色的级别少于最大显色组织数,形成具有六种渐变显色效果的数码图案。
[0030] (7)组合结构设计
[0031] 将数码图案中的六种渐变色分别对应六个组织库,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将每种渐变色替换成对应组织库中的组织,形成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织物组合结构图。
[0032] (8)生产织造应用
[0033] 将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组合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设定合适的经纬密度,选择二组经线,选择三组纬线,该织物结构图能直接用于生产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
[0034] 本申请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
[0035] 将提花织物的双层结构和组合全显色结构有效结合,采用两组经线与三组纬线进行交织,任意二组纬纱在织物表面渐变显色,剩余一组纬纱背衬不显色,通过双层配置的经纬纱线的相互配合来表达提花织物的渐变显色效果,主要步骤是(1)组织结构模型的构建,(2)显色组织设计,(3)里组织设计,(4)接结组织设计,(5)色卡组织流程设计,(6)数码图案设计,(7)组合结构设计,将织物组合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设定合适的经纬密度,选择二组经线和三组纬线,按照上述步骤获得的织物结构图可以直接进行双纬渐变显色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的织造。
[0036] 本申请将组合全显色结构和双层结构进行有效结合,应用该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可以开发出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的提花织物,该织物结构中的双经三纬同时参与织物表面渐变显色,织物表面能够达到六种渐变显色效果,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约束下,设计的数码图像中的六组渐变效果可以任意穿插,根据设计效果六组渐变效果可以任意选择对应的组织库,实现各种效果的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的提花织物设计和生产,并满足织物大批量生产的技术要求。

实施方案

[0046] 以8枚缎纹作为基本组织为例详细说明该发明的实施方法。
[0047] 1.在组织结构设计中,根据表里经及表里纬的不同选择及组合,分析归纳得到六种结构型,如图1所示,其中经向组合为甲经4、乙经5从左至右按1:1排列比排列,纬向纱线组合为甲纬1、乙纬2、丙纬3从上至下按1:1:1排列比排列。图1中黑色部分代表表经、表纬交织位置,灰色部分代表里经、里纬交织位置。当甲经4作表经,甲纬1、乙纬2作表纬时,甲经4与甲纬1、乙纬2以显色组织的交织规律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乙经5与丙纬3以里组织的交织规律背衬在织物反面(见图1中A结构型),图1中B结构型、C结构型、D结构型、E结构型、F结构型的组织配置规律同A结构型。
[0048] 2.图2中,以8枚纬缎为基本组织I和基本组织II(即图2中的(a)、(c)),根据基本组织的组织特征,分别对基本组织I和基本组织II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根据基本组织II的组织特征,对基本组织I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方法是将基本组织II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下沿经向加强1,如图2中的(b)所示;根据基本组织I的组织特征,对基本组织II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方法是将基本组织I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上沿经向加强1,如图2中的(d)所示;以基本组织I为基础,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采用N=R=8点加强,加强方向先右后左,当遇到全显色技术点时,越过,形成一组(R-2)=6的基础组织,如图3所示,以基本组织II为基础,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采用N=R=8点加强,加强方向先左后右,当遇到全显色技术点时,越过,设计一组(R-2)=6的配合组织,如图4所示。基础组织与配合组织从上到下按1:1组合后的36个组合组织即为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的显色组织。
[0049] 3.根据显色组织的特点,进行里组织的设计,里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与显色组织循环数相同或互为整倍数关系,为满足织物结构交织平衡的技术要求,显色组织和里组织的经、纬交织次数要求相同,配合显色组织设计的里组织如图5所示。
[0050] 4.通过分析显色组织的结构特点,选择里经表纬接结法对显色组织和里组织进行接结,有两组纬纱在织物表面显色,选择其中的基础组织与里组织接结,接结点为经点,通过接结组织设计,保证接结点分布于左、右表经的经组织点之间,从而使接结点很好的被表经遮盖,结合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显色组织中的基础组织和里组织的结构特点,选择基础组织中的第一个组织与里组织配合,则所得的接结组织满足全部的影光过渡显色组织。根据显色组织和里组织结构特点,可得到唯一合理的接结组织,接结组织和里组织为相同的组织,如图5所示。
[0051] 5.根据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组织模型的设计,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色卡的组织结构可按照双层组织的设计思路设计完成,确定甲经、乙经从左到右1:1排列,甲纬、乙纬、丙纬从上到下1:1:1排列,在表经与表纬的交织位置绘制显色组织,在里经与里纬的交织位置绘制里组织,表经与里纬的交织点经线全部提升,即全部为经组织点;里经与表纬的交织点经线全部下沉,即全部为纬组织点,在里经与表纬的交织位置绘制接结组织。
[0052] 根据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组织结构模型特征,将设计的显色组织、里组织和接结组织按固定的位置进行组合,由于具有六种显色经纬和背衬经纬的组合方式,组合后可以获得六组渐变显色组织,构建起六个组织库;以图1中A结构型为例来说明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色卡组织设计流程,以图3最后一个基础组织与图4中最后一个配合组织的组合组织作为显色组织为例,在甲经与甲纬、乙纬交织位置绘制显色组织,在乙经与丙纬交织位置绘制里组织,在甲经与丙纬交织位置绘制经组织点,在乙经与甲纬交织位置绘制接结组织,先后按纬向(1:1:1)和经向(1:1)排列展开,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色卡组织流程设计示意图如图7所示。
[0053] 6.基于以上对显色组织、里组织及接结组织的设计,考虑到组织的方便应用,将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色卡组织进行归纳整理,建立完整的色卡组织库。以A结构型为例,以纬向过渡的基础组织与配合组织组合后的组织作为显色组织的双纬渐变显色色卡组织库如图7所示。(为观察方便甲、乙、丙纬上的经组织点分别用黑、深灰、浅灰表示)[0054] 7.设计的数码图案是计算机位图模式,数码图案由六种色彩构成,图案题材不限,在每种色彩上再设计渐变色,形成具有六种渐变色效果的数码图案,六种渐变色效果在数码图案中不能形成重叠,数码图案最大的色彩数为[(N-2)+(N-3)×(N-1)]2×6。
[0055] 8.设计的数码图案是计算机位图模式,数码图案由六种色彩构成,图案题材不限,在每种色彩上再设计渐变色,形成具有六种渐变色效果的数码图案,六种渐变色效果在数码图案中不能形成重叠。
[0056] 9.将数码图案中的六种渐变色分别对应六个组织库,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将每种渐变色替换成对应组织库中的组织,形成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组合结构图。
[0057] 10.将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组合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设定合适的经纬密度,选择二组彩色丝线做经线,选择三组彩丝纱线做纬线,该织物结构图能直接用于生产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织物效果如图8所示:织物表面包括六种色相渐变显色效果。
[0058]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发明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0037] 图1为本申请提花织物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0038] 图2为本申请提花织物的基本组织与全显色技术点;
[0039] 图3为本申请中以基本组织Ⅰ为基础的基础组织设计;
[0040] 图4为本申请中以基本组织Ⅱ为基础的配合组织设计;
[0041] 图5为本申请中里组织、接结组织设计;
[0042] 图6为图1中A结构型双经三纬提花织物色卡组织流程设计示意图;
[0043] 图7为图1中A结构型纬向过渡的基础组织与配合组织组合后的组织作为显色组织的双纬渐变显色的双经三纬提花织物色卡组织库;
[0044] 图8为本申请获得提花织物的一种实物效果图。
[0045] 图中标号:1.甲纬;2.乙纬;3.丙纬;4.甲经;5.乙经。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