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
[0025]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0026] 实施例1:
[0027] 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0028] 本发明提供一种精密仪器仪表贮存箱,其结构包括顶盖1、放置箱2、支脚3,所述顶盖1螺栓连接于放置箱2上端,所述支脚3嵌固连接于放置箱2下端四角;所述放置箱2由转轴21、把手22、放置槽23、固定装置24组成,所述转轴21与放置槽23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把手22铆合连接于放置槽23右侧端面,所述固定装置24嵌固连接于放置槽23内侧。
[0029]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24由夹紧机构241、充气块242、挤压板243、空心层244、活动钮245组成,所述夹紧机构241位于挤压板243上端,所述充气块242竖直连接于空心层244左右两侧,所述挤压板243与活动钮245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空心层244位于挤压板243正下方,所述充气块242竖直安装于空心层244左右两侧,且内端具有一定的弧度,便于在仪器仪表向下挤压时利用活动钮245卡合于充气块242内侧,对仪器仪表进行固定。
[0030] 其中,所述活动钮245由接触板451、控制板452、弹性块453、活动槽454、弹簧455组成,所述接触板451与控制板45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控制板452位于活动槽454右侧,所述弹性块453嵌固连接于活动槽454下端右侧,所述弹簧455螺纹连接于控制板452顶端左侧,所述接触板451安装于活动槽454右侧利用弹簧455相连接,且外端面倾斜一定的角度,进而有利于在仪器仪表底端向下挤压时利用弹簧455控制控制板452进行卡合固定。
[0031] 其中,所述接触板451由橡胶块511、相接层512、嵌固板513组成,所述橡胶块511嵌固连接于嵌固板513右上方,所述相接层512活动卡合于嵌固板513内侧,所述橡胶块511呈半圆状设有四个安装于嵌固板513右上方,用于挤压时对吸附于内侧贴合固定,放置其仪器仪表固定时弹出。
[0032]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0033] 本发明将仪器仪表放置于放置箱2内的放置槽23里,随后将顶盖1封盖于放置箱2的顶部,而放置槽23内设有固定装置24安装于内侧,在仪器仪表放置时向下施加压力,从而会控制挤压板243向空心层244处进行挤压,而挤压板243左右两侧设有活动钮245,在挤压过程中活动钮245内侧的控制板452向外顶出,促使其卡合于充气块242内侧的凹槽下端,而嵌固板513右上端的橡胶块511贴合于充气块242凹槽内壁端面,在卡合同时会带动仪器仪表底端顺着充气块242边缘一起滑入,从而有利于将其固定于内侧,而当对仪器仪表向外拿取时,空心层244内侧的气流会向上顶,随后弹簧455会控制控制板452在充气块242内壁的隔挡下向内收缩,沿着内壁滑出,从而便于其仪器仪表的拿取。
[0034] 实施例2:
[0035] 如附图6至附图8所示:
[0036] 其中,所述夹紧机构241由镶嵌块411、包裹环412、吸附装置413、第二弹簧414组成,所述吸附装置413嵌固连接于包裹环412内侧,所述第二弹簧414螺纹连接于镶嵌块411内侧,所述包裹环412位于镶嵌块411内侧,所述包裹环412为半圆环对称分布,在挤压时受第二弹簧414控制可伸缩,便于根据所固定的仪器仪表体积大小进行调节固定,促使其贴合于外壁表面。
[0037] 其中,所述吸附装置413由弯曲板131、挡板132、吸附块133组成,所述挡板132嵌固连接于弯曲板131右侧,所述吸附块133铆合连接于弯曲板131右侧,所述吸附块133位于挡板132之间,所述吸附块133呈长条片状设有四个安装于弯曲板131内侧,且具有一定的吸附力,进而有利于在仪器固定时贴合于外表面,增加贴合力,防止其脱落。
[0038] 其中,所述挡板132由连接板321、接触条322、固定钮323组成,所述固定钮323与连接板32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接触条322嵌固连接于固定钮323右下方,所述接触条322设有五个呈条状安装于固定钮323右下端,同时倾斜一定的角度为橡胶材质,促使仪器仪表在放置时顺着倾斜的坡度挤压,使得其表面紧贴与仪器仪表表面,增大摩擦力。
[0039]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0040] 本发明在仪器仪表固定时,根据所放置的仪器仪表大小,会将包裹环412向外顶,促使安装于镶嵌块411内侧的第二弹簧414收缩,进而将仪器仪表卡合于内侧,同时包裹环412内设有吸附装置413安装于内侧的不同位置,在其进行卡合的时会接触到吸附装置413内的挡板132,顺着挡板132内固定钮323外侧接触条322倾斜的角度,向下挤压,促使其接触条322向下弯曲贴合于仪器仪表的外壁上,增加其摩擦力,避免在搬运时脱落出来,而在不断挤压后其外壁会吸附于吸附块133表面,将其固定,从而有利于与外轮廓更加贴合,从而避免在搬运时滑出,造成损坏。
[0041] 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