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西安科技大学 > 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专利详情

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7-12-18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18-06-22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19-05-14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7-12-18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711367907.1 申请日 2017-12-18
公开/公告号 CN108086983B 公开/公告日 2019-05-14
授权日 2019-05-14 预估到期日 2037-12-18
申请年 2017年 公开/公告年 2019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E21D9/00E21D9/14E21D20/00E21D11/10E21D11/00 主分类号 E21D9/00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9
权利要求数量 10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6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CN104018848A、CN104951652A、CN105464669A、CN106499397A、CN102392658A、JP特开2007-162367A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5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转让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权利转移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西安科技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沭阳建潼桥梁钢构制造有限公司
发明人 于远祥、王赋宇 第一发明人 于远祥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 邮编 710054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2
申请人所在省 陕西省 申请人所在市 陕西省西安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谭文琰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包括步骤:步骤一、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步骤二、隧道拱部支护方案与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确定;步骤三、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确定;步骤四、隧道开挖及隧道初期支护施工;步骤五、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步骤六、下一节段施工: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五,对下一节段进行施工;步骤七、多次重复步骤六,直至完成偏压隧道的全部施工过程。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实现方便且使用效果好,根据隧道侧墙失稳判断对隧道锚固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设计,能有效控制偏压隧道侧墙围岩变形破坏,并且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根据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下顶板冒落拱矢高确定,能满足隧道稳固支护需求,并且施工成本低。
  • 摘要附图
    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1
    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2
    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2-01-25 专利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22.01.13 专利权人由郴州市智存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变更为沭阳建潼桥梁钢构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由423500 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草堂路(老屋原味馆五楼)变更为223600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镇潼西村8组2158标准化厂房
2 2019-05-14 授权
3 2018-06-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E21D 9/00 专利申请号: 201711367907.1 申请日: 2017.12.18
4 2018-05-29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分多个节段对偏压隧道(1)进行施工,多个所述节段的施工方法均相同;所述偏压隧道(1)为软岩隧道且其为浅埋隧道,所述偏压隧道(1)的一侧埋深为H1且其另一侧埋深为H2,其中H1为偏压隧道(1)的一侧隧道侧墙上部至地面的竖向高度,H2为偏压隧道(1)的另一侧隧道侧墙上部至地面的竖向高度,H1<H2,H2<2B,其中B为偏压隧道(1)的开挖宽度,H1、H2和B的单位均为m;
对于任一节段进行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通过对现场所取岩样进行室内试验,对当前所施工节段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同步记录;
步骤二、隧道拱部支护方案与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确定:所采用的隧道拱部支护方案为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在开挖成型的隧道洞拱部的多个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多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断面上;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包括多根由左至右布设在所述隧道洞拱部的拱部锚杆(7),多根所述拱部锚杆(7)均布设在同一隧道横断面上;
对当前所施工节段的左右隧道侧墙所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分别确定,两个所述隧道侧墙所采用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的确定方法相同;
对任一个所述隧道侧墙所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进行确定时,对该隧道侧墙是否需采用隧道侧墙支护体系以及所采用隧道侧墙支护体系的支护结构分别进行确定;所述隧道侧墙支护体系为第一隧道侧墙支护体系或第二隧道侧墙支护体系;
所述第一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包括多个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多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断面上;
所述第二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包括多个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第二侧墙支护单元,多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断面上;
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和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的数量均与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所布设的隧道横断面均为一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和/或一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所布设的隧道横断面;
每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均为对开挖成型的隧道洞侧墙上的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进行支护的非对称式支护结构,所述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的上部与所述隧道洞的侧墙上部相平齐,所述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且其包括上部拉裂区和位于所述上部拉裂区正下方的下部滑移区,所述上部拉裂区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下部滑移区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且其上部宽度与所述上部拉裂区的宽度相同;每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均包括侧墙深层支护结构和位于所述侧墙深层支护结构正下方的侧墙浅层支护结构;所述侧墙深层支护结构包括一根呈水平布设且对所述上部拉裂区进行支护的侧墙锚索(4),所述侧墙浅层支护结构包括多根由上至下对所述下部滑移区进行支护的第一侧墙锚杆(5),多根所述第一侧墙锚杆(5)呈平行布设且其均由内至外逐渐向下倾斜;
每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均为对所述隧道洞侧墙上的侧墙单斜面坍塌区(3-2)进行支护的支护结构,所述侧墙单斜面坍塌区(3-2)的上部与所述隧道洞的侧墙上部相平齐,所述侧墙单斜面坍塌区(3-2)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每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均包括多根由上至下对侧墙单斜面坍塌区(3-2)进行支护的第二侧墙锚杆(6),多根所述第二侧墙锚杆(6)均呈水平布设;
对任一个所述隧道侧墙所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进行确定时,过程如下:
步骤201、隧道侧墙失稳判断:结合步骤一中所确定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且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失稳时的临界高度
hcr;再将计算得出的临界高度hcr与所述隧道洞的侧墙设计高度h3进行比较:当h3≤hcr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无需采用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完成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确定过程;当hcr<h3≤h0max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同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体系为第一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并进入步骤202;当h3>h0max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单斜面剪切破坏状态,同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体系为第二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并进入步骤203;
其中,h0max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下的上限高度且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内摩擦角,c为当前所判断隧
道侧墙围岩岩体的粘聚力,γ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平均容重;c的单位为Pa,γ的单位为N/m3,h3、h0max和hcr的单位均为m;H为偏压隧道(1)中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一侧的埋深且H=H1或H2;
步骤202、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下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2021、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的滑移面倾角、内侧高度、外侧高度与坍塌宽度确定:
结合步骤一中所确定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且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的滑移面倾角α;式中,ψ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剪胀角;所述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的滑移面倾角α为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中所述下部滑移区的滑移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再根据公式

分别计算得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侧墙
拉裂滑移坍塌区(3-1)的内侧高度h0、外侧高度z和坍塌宽度b,h0、z和b的单位均为m,α<
90°;其中,q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上覆岩层作用于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的隧道侧墙围岩(2)上的均布压力且q=γ0(h1+h2),γ0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上覆岩层的平均容重,γ0的单位为N/m3;h1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时的冒落拱矢高且h4为所述隧道洞的设计开挖高度,h2+h3=h4,h2为所述隧道洞的
拱部设计高度,h1、h2和h4的单位均为m; f为当前所施工节段上覆岩层的坚固性系数;
所述上部拉裂区的高度为z且其宽度为b,所述下部滑移区的高度为h0-z;
步骤2022、支护结构确定:根据步骤2021中确定的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的滑移面倾角α、内侧高度h0、外侧高度z和坍塌宽度b,对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中所述侧墙深层支护结构和所述侧墙浅层支护结构所采用的支护结构分别进行确定;
步骤203、隧道侧墙处于单斜面剪切破坏状态下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2031、侧墙单斜面坍塌区的坍塌宽度确定: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侧墙单斜面坍塌区(3-2)的坍塌宽度b1;
所述侧墙单斜面坍塌区(3-2)上部宽度为b1;
步骤2032、支护结构确定:根据步骤2031中确定的坍塌宽度b1,对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
对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过程如下:
步骤2041、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下顶板冒落拱矢高确定:结合步骤一中所确定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且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时所形成自然冒落拱的矢高h5;
步骤2042、支护结构确定:根据步骤2041中确定的自然冒落拱的矢高h5,对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
步骤三、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确定: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隧道拱部支护方案与隧道侧墙支护方案,对所采用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进行确定;
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为对开挖成型的隧道洞进行全断面支护的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为采用锚网喷支护方法施工成型的初期支护结构;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包括多个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在所述隧道洞内的隧道锚固支护体系,多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的结构均相同;步骤二中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均与其布设在同一隧道横断面上的所述隧道侧墙支护体系组成一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
步骤四、隧道开挖及隧道初期支护施工: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开挖,开挖过程中根据步骤三中所确定的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由后向前对开挖成型的所述隧道洞进行初期支护,并获得施工成型的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
步骤五、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步骤四中由后向前对开挖成型的所述隧道洞进行初期支护过程中,在施工成型的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内侧,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节段的隧道二次衬砌进行施工;
步骤六、下一节段施工: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五,对下一节段进行施工;
步骤七、多次重复步骤六,直至完成偏压隧道(1)的全部施工过程。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之前,先从当前所施工节段中选取一个节段作为测试段进行开挖;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时,从所述测试段取岩样进行室内试验,且所获得的试验结果为开挖后当前所施工节段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节段的纵向长度均为10m~50m;
步骤二中前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之间的间距与前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之间的间距相同,前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之间的间距为0.8m~
1.2m。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022中对所述侧墙深层支护结构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21中确定的外侧高度z对侧墙锚索(4)的布设位置进行确定并使侧墙锚索(4)位于所述上部拉裂区上,根据坍塌宽度b对侧墙锚索(4)的长度进行确定并使侧墙锚索(4)的前端伸出至所述上部拉裂区外侧;
对所述侧墙浅层支护结构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滑移面倾角α对第一侧墙锚杆(5)的倾斜角度进行确定,根据内侧高度h0和外侧高度z和坍塌宽度b对第一侧墙锚杆(5)的布设位置进行确定并使多根所述第一侧墙锚杆(5)由上至下布设于所述下部滑移区上,根据坍塌宽度b对第一侧墙锚杆(5)的长度进行确定并使每根所述第一侧墙锚杆(5)的前端均伸出至所述下部滑移区外侧。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坍塌宽度b对侧墙锚索(4)的长度进行确定时,所述侧墙锚索(4)的长度L1=l1+L1+l2,其中l1=0.1m~15cm,l2=0.3m~0.4m,L1≥1.5b;
根据坍塌宽度b对第一侧墙锚杆(5)的长度进行确定时,所述第一侧墙锚杆(5)的长度L2=l1+L2+l2,其中L2≥b且L2<L1。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1=3b~6b,所述的L2=1.5b~3b。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滑移面倾角α对第一侧墙锚杆(5)的倾斜角度进行确定时,第一侧墙锚杆(5)的倾斜角度α1=180°-α-α0,α0为第一侧墙锚杆(5)与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中所述下部滑移区的滑移面之间的夹角且
65°≤α0≤75°,α1为第一侧墙锚杆(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侧墙浅层支护结构中所包括第一侧墙锚杆(5)的数量为三根,三根所述第一侧墙锚杆(5)呈均匀布设;
步骤二中所述侧墙锚索(4)位于所述上部拉裂区的中部,所述侧墙锚索(4)与所述隧道洞的侧墙顶部之间的间距为

9.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032中对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31中确定的坍塌宽度b1对第二侧墙锚杆(6)的长度进行确定;多根所述第二侧墙锚杆(6)的长度均相同,所述第二侧墙锚杆(6)的长度不小于L3,其中L3=l1+b1+l2,l1=0.1m~15cm,l2=0.3m~0.4m;
步骤2042中对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41中确定的自然冒落拱的矢高h5,对拱部锚杆(7)的长度进行确定;多根所述拱部锚杆(7)的长度均相同,所述拱部锚杆(7)的长度不小于L4,其中L4=l1+h5+l2,l1=0.1m~15cm,l2=0.3m~0.4m。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墙锚杆(6)的长度为L3,所述拱部锚杆(7)的长度为L4。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飞跃发展,大量深埋山岭隧道将穿越富水高地应力区,施工面临突泥涌水、围岩挤压大变形甚至塌方等严重问题,若支护不及时或方式不当,易导致隧道断面缩小和支护结构失稳,严重影响隧道的快速施工和日后的安全运营。长期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对软岩隧道(也称软弱围岩隧道)的围岩变形机制及其支护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何本国等以木寨岭高地应力隧道为工程背景,分析了构造应力场下软岩隧道变形特性、能量积聚、力学响应及塑性区规律;周艺等探讨了不同支护方案下强震区软岩隧道拱顶沉降、周边收敛、地表沉降及结构内力的变化关系;汪波等分析了强震区软岩隧道的大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张朝强等基于地应力实测结果,分析了软岩隧道开挖期的地应力场分布与围岩变形破坏特征;陈志敏通过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地应力的现场实测、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力学机制;王树仁等分析了乌鞘岭隧道围岩的变形力学机制,提出了刚隙柔层支护技术;李鸿博等通过现场测试,分析了峡口高应力软岩公路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及结构的受力特点,提出了高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的支护设计对策;邓博团等建立了软岩公路隧道围岩的应变软化本构模型。
[0003] 冒顶片帮是指矿井、隧道、涵洞开挖、衬砌过程中因开挖或支护不当,顶部或侧壁大面积垮塌造成伤害的事故。其中,隧道侧墙(也称隧道帮部、隧道侧壁或隧道边墙)在隧道围岩应力作用下变形、破坏而脱落的现象称为片帮,也称为侧墙病害;隧道顶部垮落称为冒顶。隧道开挖前,侧墙岩体处于三向应力原始稳定状态。隧道开挖后,隧道侧墙岩体所受横向水平应力被解除后变为二向应力状态,其抗压强度显著降低;同时,隧道围岩应力发生重新分布,其周边出现应力集中,侧墙岩体受力增加,当侧墙岩体的原生裂隙在隧道顶板(即隧道上方岩体)与隧道底板(即隧道下方岩体)夹持作用下的损伤积累到一定量值时,隧道侧墙便会失稳,从而出现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或单斜面剪切破坏。其中,当侧墙岩体中存在拉裂面时,隧道侧墙便会发生如图1-1所示的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此时偏压隧道1的隧道侧墙围岩2中发生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的区域为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q为隧道顶板作用于隧道侧墙围岩2上的均布压力;当侧墙岩体中不存在拉裂面时,隧道侧墙便会发生如图1-2所示的单斜面剪切破坏,此时偏压隧道1的隧道侧墙围岩2中发生单斜面剪切破坏的区域为侧墙单斜面坍塌区3-2。
[0004] 尽管目前在软岩隧道围岩变形及支护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关于软岩隧道塌方和底鼓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但对于软岩隧道中常见隧道片帮灾害的研究尚不多见,现场的片帮处治措施仍依赖于施工经验,治理效果也并不理想。尤其是对隧道侧墙失稳的软岩隧道而言,几乎没有可借鉴的施工经验。并且,当所施工软岩隧道为偏压隧道时,由于地形不对称或者地质岩层因素造成隧道结构两面荷载不对称,就形成了偏压,两侧隧道侧墙的围岩失稳状态不一致,隧道侧墙稳定控制施工难度更高。
[0005] 另外,实践表明普氏冒落拱基本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地压规律,但针对软岩工程尚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缺乏对隧道侧墙(也称隧道帮部)失稳条件的研究:研究表明,隧道侧墙的稳定性与岩体自身的强度、隧道埋深及隧道开挖高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当隧道侧墙岩性及隧道埋深一定时,隧道高度越大,其稳定性越差;反之亦然;因此,对于某一确定的隧道侧墙而言,应存在一个使隧道侧墙失稳的临界高度;第二、缺乏对隧道侧墙不同情况剪切滑动的研究:当隧道侧墙不稳定时,侧墙将发生剪切破坏,如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和单斜面剪切破坏。因而,应用普氏冒落拱基本理论计算冒落拱矢高并确定围岩压力时往往存在偏差,这直接影响隧道支护参数确定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方法步骤简单、实现方便且使用效果好,根据隧道侧墙失稳判断对隧道锚固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设计,能有效控制偏压隧道侧墙围岩变形破坏,并且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根据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下顶板冒落拱矢高确定,能满足隧道稳固支护需求,并且施工成本低。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分多个节段对偏压隧道进行施工,多个所述节段的施工方法均相同;所述偏压隧道为软岩隧道且其为浅埋隧道,所述偏压隧道的一侧埋深为H1且其另一侧埋深为H2,其中H1为偏压隧道的一侧隧道侧墙上部至地面的竖向高度,H2为偏压隧道的另一侧隧道侧墙上部至地面的竖向高度,H1<H2,H2<2B,其中B为偏压隧道的开挖宽度,H1、H2和B的单位均为m;对于任一节段进行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0008] 步骤一、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通过对现场所取岩样进行室内试验,对当前所施工节段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同步记录;
[0009] 步骤二、隧道拱部支护方案与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确定:所采用的隧道拱部支护方案为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在开挖成型的隧道洞拱部的多个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多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断面上;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包括多根由左至右布设在所述隧道洞拱部的拱部锚杆,多根所述拱部锚杆均布设在同一隧道横断面上;
[0010] 对当前所施工节段的左右隧道侧墙所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分别确定,两个所述隧道侧墙所采用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的确定方法相同;
[0011] 对任一个所述隧道侧墙所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进行确定时,对该隧道侧墙是否需采用隧道侧墙支护体系以及所采用隧道侧墙支护体系的支护结构分别进行确定;所述隧道侧墙支护体系为第一隧道侧墙支护体系或第二隧道侧墙支护体系;
[0012] 所述第一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包括多个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多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断面上;
[0013] 所述第二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包括多个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第二侧墙支护单元,多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断面上;
[0014] 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和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的数量均与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所布设的隧道横断面均为一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和/或一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所布设的隧道横断面;
[0015] 每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均为对开挖成型的隧道洞侧墙上的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进行支护的非对称式支护结构,所述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的上部与所述隧道洞的侧墙上部相平齐,所述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且其包括上部拉裂区和位于所述上部拉裂区正下方的下部滑移区,所述上部拉裂区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下部滑移区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且其上部宽度与所述上部拉裂区的宽度相同;每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均包括侧墙深层支护结构和位于所述侧墙深层支护结构正下方的侧墙浅层支护结构;所述侧墙深层支护结构包括一根呈水平布设且对所述上部拉裂区进行支护的侧墙锚索,所述侧墙浅层支护结构包括多根由上至下对所述下部滑移区进行支护的第一侧墙锚杆,多根所述第一侧墙锚杆呈平行布设且其均由内至外逐渐向下倾斜;
[0016] 每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均为对所述隧道洞侧墙上的侧墙单斜面坍塌区进行支护的支护结构,所述侧墙单斜面坍塌区的上部与所述隧道洞的侧墙上部相平齐,所述侧墙单斜面坍塌区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每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均包括多根由上至下对侧墙单斜面坍塌区进行支护的第二侧墙锚杆,多根所述第二侧墙锚杆均呈水平布设;
[0017] 对任一个所述隧道侧墙所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进行确定时,过程如下:
[0018] 步骤201、隧道侧墙失稳判断:结合步骤一中所确定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且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失稳时的临界高度hcr;再将计算得出的临界高度hcr与所述隧道洞的侧墙设计高度h3进行比较:当h3≤hcr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无需采用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完成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确定过程;当hcr<h3≤h0max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同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体系为第一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并进入步骤202;当h3>h0max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单斜面剪切破坏状态,同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体系为第二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并进入步骤203;
[0019] 其中,h0max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下的上限高度且 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内摩擦角,c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粘聚力,γ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平均容重;c的单位为Pa,γ的单位为N/m3,h3、h0max和hcr的单位均为m;H为偏压隧道中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一侧的埋深且H=H1或H2;
[0020] 步骤202、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下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确定,过程如下:
[0021] 步骤2021、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的滑移面倾角、内侧高度、外侧高度与坍塌宽度确定:结合步骤一中所确定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且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的滑移面倾角α;式中,ψ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剪胀角;所述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的滑移面倾角α为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中所述下部滑移区的滑移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0022] 再根据公式和
分别计算得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侧墙
拉裂滑移坍塌区的内侧高度h0、外侧高度z和坍塌宽度b,h0、z和b的单位均为m,α<90°;其中,q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上覆岩层作用于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的隧道侧墙围岩上的均布压力且q=γ0(h1+h2),γ0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上覆岩层的平均容重,γ0的单位为N/m3;h1为当前所判断隧 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时的冒落拱矢高且
h4为所述隧道洞的设计开挖高度,h2+h3=h4,h2为所述隧道洞的
拱部设计高度,h1、h2和h4的单位均为m; f为当前所施工节段上覆岩层的坚固性系数;
[0023] 所述上部拉裂区的高度为z且其宽度为b,所述下部滑移区的高度为h0-z;
[0024] 步骤2022、支护结构确定:根据步骤2021中确定的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的滑移面倾角α、内侧高度h0、外侧高度z和坍塌宽度b,对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中所述侧墙深层支护结构和所述侧墙浅层支护结构所采用的支护结构分别进行确定;
[0025] 步骤203、隧道侧墙处于单斜面剪切破坏状态下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确定,过程如下:
[0026] 步骤2031、侧墙单斜面坍塌区的坍塌宽度确定: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侧墙单斜面坍塌区的坍塌宽度b1;
[0027] 所述侧墙单斜面坍塌区上部宽度为b1;
[0028] 步骤2032、支护结构确定:根据步骤2031中确定的坍塌宽度b1,对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
[0029] 对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过程如下:
[0030] 步骤2041、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下顶板冒落拱矢高确定:结合步骤一中所确定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且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时所形成自然冒落拱的矢高h5;
[0031] 步骤2042、支护结构确定:根据步骤2041中确定的自然冒落拱的矢高h5,对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
[0032] 步骤三、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确定: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隧道拱部支护方案与隧道侧墙支护方案,对所采用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进行确定;
[0033] 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为对开挖成型的隧道洞进行全断面支护的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为采用锚网喷支护方法施工成型的初期支护结构;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包括多个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在所述隧道洞内的隧道锚固支护体系,多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的结构均相同;步骤二中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均与其布设在同一隧道横断面上的所述隧道侧墙支护体系组成一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
[0034] 步骤四、隧道开挖及隧道初期支护施工: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开挖,开挖过程中根据步骤三中所确定的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由后向前对开挖成型的所述隧道洞进行初期支护,并获得施工成型的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
[0035] 步骤五、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步骤四中由后向前对开挖成型的所述隧道洞进行初期支护过程中,在施工成型的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内侧,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节段的隧道二次衬砌进行施工;
[0036] 步骤六、下一节段施工: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五,对下一节段进行施工;
[0037] 步骤七、多次重复步骤六,直至完成偏压隧道的全部施工过程。
[0038] 上述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之前,先从当前所施工节段中选取一个节段作为测试段进行开挖;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时,从所述测试段取岩样进行室内试验,且所获得的试验结果为开挖后当前所施工节段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
[0039] 上述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多个所述节段的纵向长度均为10m~50m;
[0040] 步骤二中前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之间的间距与前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之间的间距相同,前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之间的间距为0.8m~1.2m。
[0041] 上述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022中对所述侧墙深层支护结构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21中确定的外侧高度z对侧墙锚索的布设位置进行确定并使侧墙锚索位于所述上部拉裂区上,根据坍塌宽度b对侧墙锚索的长度进行确定并使侧墙锚索的前端伸出至所述上部拉裂区外侧;
[0042] 对所述侧墙浅层支护结构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滑移面倾角α对第一侧墙锚杆的倾斜角度进行确定,根据内侧高度h0和外侧高度z和坍塌宽度b对第一侧墙锚杆的布设位置进行确定并使多根所述第一侧墙锚杆由上至下布设于所述下部滑移区上,根据坍塌宽度b对第一侧墙锚杆的长度进行确定并使每根所述第一侧墙锚杆的前端均伸出至所述下部滑移区外侧。
[0043] 上述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根据坍塌宽度b对侧墙锚索的长度进行确定时,所述侧墙锚索的长度L1=l1+L1+l2,其中l1=0.1m~15cm,l2=0.3m~0.4m,L1≥1.5b;
[0044] 根据坍塌宽度b对第一侧墙锚杆的长度进行确定时,所述第一侧墙锚杆的长度L2=l1+L2+l2,其中L2≥b且L2<L1。
[0045] 上述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L1=3b~6b,所述的L2=1.5b~3b。
[0046] 上述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根据滑移面倾角α对第一侧墙锚杆的倾斜角度进行确定时,第一侧墙锚杆的倾斜角度α1=180°-α-α0,α0为第一侧墙锚杆与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中所述下部滑移区的滑移面之间的夹角且65°≤α0≤75°,α1为第一侧墙锚杆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0047] 上述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二中所述侧墙浅层支护结构中所包括第一侧墙锚杆的数量为三根,三根所述第一侧墙锚杆呈均匀布设;
[0048] 步骤二中所述侧墙锚索位于所述上部拉裂区的中部,所述侧墙锚索与所述隧道洞的侧墙顶部之间的间距为
[0049] 上述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032中对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31中确定的坍塌宽度b1对第二侧墙锚杆的长度进行确定;多根所述第二侧墙锚杆的长度均相同,所述第二侧墙锚杆的长度不小于L3,其中L3=l1+b1+l2,l1=0.1m~15cm,l2=0.3m~0.4m;
[0050] 步骤2042中对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41中确定的自然冒落拱的矢高h5,对拱部锚杆的长度进行确定;多根所述拱部锚杆的长度均相同,所述拱部锚杆的长度不小于L4,其中L4=l1+h5+l2,l1=0.1m~15cm,l2=0.3m~
0.4m。
[0051] 上述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二侧墙锚杆的长度为L3,所述拱部锚杆的长度为L4。
[0052]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53] 1、施工方法步骤简单、实现方便且投入成本低。
[0054] 2、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通过合理设计隧道侧墙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对隧道侧墙进行有效的加固,能有效解决隧道侧墙的剪切破坏问题。
[0055] 3、针对偏压隧道的隧道侧墙围岩变形情况,对两侧隧道侧墙的支护结构分别进行设计,首先对隧道侧墙失稳进行判断,并根据隧道侧墙失稳判断结果,选取对应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并且,确定隧道侧墙支护方案时,考虑隧道侧墙单斜面剪切滑动和隧道侧墙拉裂-滑移式剪切滑动,因而能有效确保隧道侧墙支护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根据隧道侧墙失稳判断结果,所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有所区别,在满足支护稳定、可靠且安全的前提下,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0056] 其中,当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下,无需对隧道侧墙进行支护;当隧道帮部处于不稳定状态下且处于隧道侧墙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时,对隧道侧墙所处的不稳定状态进行分析,判断出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还是单斜面剪切破坏状态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对隧道侧墙支护结构进行确定。
[0057] 其中,当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时,隧道侧墙支护结构采用隧道侧墙非对称式支护结构,隧道侧墙非对称式支护结构中每个侧墙支护单元均采用上下非对称式支护结构,确定支护方案时,考虑隧道侧墙的拉裂-滑移式剪切滑动,并根据侧墙坍塌区的滑移面倾角α、内侧高度h0、外侧高度z和坍塌宽度b进行确定,能对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滑动状态的隧道侧墙进行有效加固,因而能有效确保隧道侧墙支护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这样在满足支护稳定、可靠且安全的前提下,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具有经济、投入施工成本较低、安全可靠等优点,因而能为软岩隧道安全施工提供有力保障,采用隧道侧墙非对称式支护结构对隧道侧墙进行有效支护,并能有效控制隧道侧墙围岩变形破坏,对隧道侧墙进行有效加固。
[0058] 当隧道侧墙处于单斜面剪切破坏状态时,根据隧道侧墙处于单斜面剪切破坏状态下顶板冒落拱矢高与侧墙单斜面坍塌区的坍塌宽度,对隧道侧墙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这样在满足支护稳定、可靠且安全的前提下,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0059] 4、由于偏压隧道为浅埋隧道,再加上采用步骤二中所确定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能有效确保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因而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根据自然冒落拱的矢高h5进行确定即可满足支护需求,并且施工成本较低。
[0060] 5、使用效果好,能有效控制隧道围岩变形破坏,能对偏压隧道进行有效加固,并且施工成本低,投入人力物力大幅减小。
[0061]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实现方便且使用效果好,根据隧道侧墙失稳判断对隧道锚固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设计,能有效控制偏压隧道侧墙围岩变形破坏,并且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根据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下顶板冒落拱矢高确定,能满足隧道稳固支护需求,并且施工成本低。
[0062]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方案

[0074] 如图1所示的一种偏压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分多个节段对偏压隧道1进行施工,多个所述节段的施工方法均相同;所述偏压隧道1为软岩隧道且其为浅埋隧道,所述偏压隧道1的一侧埋深为H1且其另一侧埋深为H2,其中H1为偏压隧道1的一侧隧道侧墙上部至地面的竖向高度,H2为偏压隧道1的另一侧隧道侧墙上部至地面的竖向高度,H1<H2,H2<2B,其中B为偏压隧道1的开挖宽度,H1、H2和B的单位均为m;对于任一节段进行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0075] 步骤一、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通过对现场所取岩样进行室内试验,对当前所施工节段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同步记录;
[0076] 步骤二、隧道拱部支护方案与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确定:所采用的隧道拱部支护方案为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在开挖成型的隧道洞拱部的多个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多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断面上;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包括多根由左至右布设在所述隧道洞拱部的拱部锚杆7,多根所述拱部锚杆7均布设在同一隧道横断面上;
[0077] 对当前所施工节段的左右隧道侧墙所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分别确定,两个所述隧道侧墙所采用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的确定方法相同;
[0078] 对任一个所述隧道侧墙所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进行确定时,对该隧道侧墙是否需采用隧道侧墙支护体系以及所采用隧道侧墙支护体系的支护结构分别进行确定;所述隧道侧墙支护体系为第一隧道侧墙支护体系或第二隧道侧墙支护体系;
[0079] 所述第一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包括多个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多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断面上;
[0080] 所述第二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包括多个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第二侧墙支护单元,多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断面上;
[0081] 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和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的数量均与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所布设的隧道横断面均为一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和/或一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所布设的隧道横断面;
[0082] 每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均为对开挖成型的隧道洞侧墙上的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进行支护的非对称式支护结构,所述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的上部与所述隧道洞的侧墙上部相平齐,所述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且其包括上部拉裂区和位于所述上部拉裂区正下方的下部滑移区,所述上部拉裂区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下部滑移区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且其上部宽度与所述上部拉裂区的宽度相同;每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均包括侧墙深层支护结构和位于所述侧墙深层支护结构正下方的侧墙浅层支护结构;所述侧墙深层支护结构包括一根呈水平布设且对所述上部拉裂区进行支护的侧墙锚索4,所述侧墙浅层支护结构包括多根由上至下对所述下部滑移区进行支护的第一侧墙锚杆5,多根所述第一侧墙锚杆5呈平行布设且其均由内至外逐渐向下倾斜;
[0083] 每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均为对所述隧道洞侧墙上的侧墙单斜面坍塌区3-2进行支护的支护结构,所述侧墙单斜面坍塌区3-2的上部与所述隧道洞的侧墙上部相平齐,所述侧墙单斜面坍塌区3-2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每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均包括多根由上至下对侧墙单斜面坍塌区3-2进行支护的第二侧墙锚杆6,多根所述第二侧墙锚杆6均呈水平布设;
[0084] 对任一个所述隧道侧墙所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进行确定时,过程如下:
[0085] 步骤201、隧道侧墙失稳判断:结合步骤一中所确定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且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失稳时的临界高度hcr;再将计算得出的临界高度hcr与所述隧道洞的侧墙设计高度h3进行比较:当h3≤hcr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无需采用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完成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确定过程;当hcr<h3≤h0max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同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体系为第一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并进入步骤202;当h3>h0max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单斜面剪切破坏状态,同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体系为第二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并进入步骤203;
[0086] 其中,h0max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下的上限高度且 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内摩擦角,c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粘聚力,γ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平均容重;c的单位为Pa,γ的单位为N/m3,h3、h0max和hcr的单位均为m;H为偏压隧道1中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一侧的埋深且H=H1或H2;
[0087] 步骤202、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下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确定,过程如下:
[0088] 步骤2021、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的滑移面倾角、内侧高度、外侧高度与坍塌宽度确定:结合步骤一中所确定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且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的滑移面倾角α;式中,ψ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剪胀角;所述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的滑移面倾角α为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中所述下部滑移区的滑移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0089] 再根据公式和
分别计算得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侧墙
拉裂滑移坍塌区3-1的内侧高度h0、外侧高度z和坍塌宽度b,h0、z和b的单位均为m,α<90°;
其中,q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上覆岩层作用于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的隧道侧墙围岩2上的均布压力且q=γ0(h1+h2),γ0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上覆岩层的平均容重,γ0的单位为N/m3;
h1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时的冒落拱矢高且
h4为所述隧道洞的设计开挖高度,h2+h3=h4,h2为所述隧道洞的
拱部设计高度,h1、h2和h4的单位均为m; f为当前所施工节段上覆岩层的坚固性系数;
[0090] 所述上部拉裂区的高度为z且其宽度为b,所述下部滑移区的高度为h0-z;
[0091] 步骤2022、支护结构确定:根据步骤2021中确定的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的滑移面倾角α、内侧高度h0、外侧高度z和坍塌宽度b,对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中所述侧墙深层支护结构和所述侧墙浅层支护结构所采用的支护结构分别进行确定;
[0092] 步骤203、隧道侧墙处于单斜面剪切破坏状态下隧道侧墙支护方案确定,过程如下:
[0093] 步骤2031、侧墙单斜面坍塌区的坍塌宽度确定: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侧墙单斜面坍塌区3-2的坍塌宽度b1;
[0094] 所述侧墙单斜面坍塌区3-2上部宽度为b1;
[0095] 步骤2032、支护结构确定:根据步骤2031中确定的坍塌宽度b1,对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
[0096] 对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过程如下:
[0097] 步骤2041、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下顶板冒落拱矢高确定:结合步骤一中所确定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且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时所形成自然冒落拱的矢高h5;
[0098] 步骤2042、支护结构确定:根据步骤2041中确定的自然冒落拱的矢高h5,对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
[0099] 步骤三、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确定: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隧道拱部支护方案与隧道侧墙支护方案,对所采用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进行确定;
[0100] 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为对开挖成型的隧道洞进行全断面支护的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为采用锚网喷支护方法施工成型的初期支护结构;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包括多个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在所述隧道洞内的隧道锚固支护体系,多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的结构均相同;步骤二中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均与其布设在同一隧道横断面上的所述隧道侧墙支护体系组成一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
[0101] 步骤四、隧道开挖及隧道初期支护施工: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开挖,开挖过程中根据步骤三中所确定的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由后向前对开挖成型的所述隧道洞进行初期支护,并获得施工成型的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
[0102] 步骤五、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步骤四中由后向前对开挖成型的所述隧道洞进行初期支护过程中,在施工成型的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内侧,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节段的隧道二次衬砌进行施工;
[0103] 步骤六、下一节段施工: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五,对下一节段进行施工;
[0104] 步骤七、多次重复步骤六,直至完成偏压隧道1的全部施工过程。
[0105] 其中,a为隧道半宽。
[0106] 本实施例中,步骤四中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开挖时,采用全断面开挖法或台阶法进行开挖。
[0107] 并且,所采用的全断面开挖法或台阶法,均为常规的隧道开挖方法。
[0108] 本实施例中,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开挖后形成的隧道洞进行初期支护时,所采用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为对所述隧道洞拱墙进行支护的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为采用锚网喷支护方法施工成型的初期支护结构;
[0109] 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包括步骤二中确定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所采用的支护结构。并且,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还包括一层挂装在所述隧道洞拱墙上的钢筋网和一层喷射在所述隧道洞拱墙上的混凝土喷射层,所述钢筋网固定于所述混凝土喷射层内。其中,所述拱墙包括所述隧道洞的拱部和左右两侧隧道边墙。
[0110] 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层为钢纤维混凝土层且其层厚为20cm~30cm。
[0111] 并且,对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进行施工时,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为常规的施工方法。
[0112] 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层为钢纤维混凝土层且其层厚为20cm~30cm。
[0113]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节段的纵向长度均为10m~50m。
[0114]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节段的纵向长度进行相应调整。
[0115]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之前,先从当前所施工节段中选取一个节段作为测试段进行开挖;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时,从所述测试段取岩样进行室内试验,且所获得的试验结果为开挖后当前所施工节段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
[0116] 本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段位于当前所施工节段后端且其长度为1m。
[0117] 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时,从所述测试段取岩样进行室内试验,且所获得的试验结果为开挖后当前所施工节段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
[0118] 并且,鉴于偏压隧道1的隧道围岩的非均质、非连续及各向异性等特性,其力学参数必须在试验的基础上来确定,以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减小计算误差。
[0119]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前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之间的间距与前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之间的间距相同,前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之间的间距为0.8m~1.2m。
[0120]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前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侧墙支护单元之间的间距与前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之间的间距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0121] 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时,所确定的力学参数包括当前所施工节段的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粘聚力c、当前所施工节段的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内摩擦角 当前所施工节段的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平均容重γ、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上覆岩层的平均容重γ0、当前所施工节段的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剪胀角ψ和当前所施工节段上覆岩层的坚固性系数f。
[0122] 同时,还需对偏压隧道1的开挖宽度B、当前所施工节段上覆岩层的坚固性系数f、所述隧道洞的拱部设计高度h2、所述隧道洞的设计开挖高度h4和所述隧道洞的侧墙设计高度h3进行确定。
[0123] 其中,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上覆岩层也称为隧道顶板围岩,即所述隧道洞上方围岩,也称隧道上部覆盖层。
[0124] 根据本领域公知常识,隧道埋深指的是隧道开挖断面的顶部至自然地面的垂直距离。
[0125] 隧道的开挖宽度是指考虑了二衬、初期支护、预留变形量后开挖轮廓的最大开挖宽度。此处,偏压隧道1的开挖宽度B也称为跨度,指偏压隧道1的最大跨度。
[0126] 步骤2022中对所述侧墙深层支护结构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21中确定的外侧高度z对侧墙锚索4的布设位置进行确定并使侧墙锚索4位于所述上部拉裂区上,根据坍塌宽度b对侧墙锚索4的长度进行确定并使侧墙锚索4的前端伸出至所述上部拉裂区外侧;
[0127] 对所述侧墙浅层支护结构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滑移面倾角α对第一侧墙锚杆5的倾斜角度进行确定,根据内侧高度h0和外侧高度z和坍塌宽度b对第一侧墙锚杆5的布设位置进行确定并使多根所述第一侧墙锚杆5由上至下布设于所述下部滑移区上,根据坍塌宽度b对第一侧墙锚杆5的长度进行确定并使每根所述第一侧墙锚杆5的前端均伸出至所述下部滑移区外侧。
[0128] 为施工简便,根据坍塌宽度b对侧墙锚索4的长度进行确定时,所述侧墙锚索4的长度L1=l1+L1+l2,其中l1=0.1m~15cm,l2=0.3m~0.4m,L1≥1.5b;
[0129] 根据坍塌宽度b对第一侧墙锚杆5的长度进行确定时,所述第一侧墙锚杆5的长度L2=l1+L2+l2,其中L2≥b且L2<L1。
[0130] 其中,l1和l2表示锚杆为确保有效锚固长度对锚杆或锚索两端预留的长度值。实际使用时,l1为0.1m~15cm范围内的任一个数值,l2为0.3m~0.4m范围内的任一个数值。
[0131]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L1=3b~6b,所述的L2=1.5b~3b。
[0132] 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L1和L2的取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0133] 根据滑移面倾角α对第一侧墙锚杆5的倾斜角度进行确定时,第一侧墙锚杆5的倾斜角度α1=180°-α-α0,α0为第一侧墙锚杆5与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3-1中所述下部滑移区的滑移面之间的夹角且65°≤α0≤75°,α1为第一侧墙锚杆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0134] 本实施例中,α0=69°。
[0135]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α0的取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0136]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所述侧墙浅层支护结构中所包括侧墙锚杆5的数量为三根,三根所述侧墙锚杆5呈均匀布设。
[0137]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侧墙锚杆5的数量和各侧墙锚杆5的布设位置进行相应调整。
[0138]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所述侧墙锚索4位于所述上部拉裂区的中部,所述侧墙锚索4与所述隧道洞的侧墙顶部之间的间距为
[0139]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侧墙锚索4的布设位置进行相应调整。
[0140] 步骤2032中对所述第二侧墙支护单元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31中确定的坍塌宽度b1对第二侧墙锚杆6的长度进行确定;多根所述第二侧墙锚杆6的长度均相同,所述第二侧墙锚杆6的长度不小于L3,其中L3=l1+b1+l2,l1=0.1m~15cm,l2=
0.3m~0.4m。
[0141]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墙锚杆6的长度为L3。
[0142]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第二侧墙锚杆6的长度进行相应调整。
[0143] 步骤2042中对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41中确定的自然冒落拱的矢高h5,对拱部锚杆7的长度进行确定;多根所述拱部锚杆7的长度均相同,所述拱部锚杆7的长度不小于L4,其中L4=l1+h5+l2,l1=0.1m~15cm,l2=0.3m~0.4m。
[0144]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墙锚杆6的长度为L3,所述拱部锚杆7的长度为L4。
[0145]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拱部锚杆7的长度进行相应调整。
[0146] 偏压隧道是由于地形不对称或者地质岩层因素造成隧道结构两面荷载不对称,就形成了偏压,偏压隧道两侧围岩受力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对偏压隧道的两侧隧道侧墙的侧墙支护体系分别进行设计,在满足稳固支护需求的同时,也能大约节约成本、节省人力物力、缩短施工工期等效果。
[0147] 如图1-1所示,所述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时,侧墙坍塌区3(即直角梯形ABCD)为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隧道侧墙围岩岩体,BC为潜在滑移面,α为滑裂面倾角(即所述滑移面倾角)。通过对侧墙坍塌区3的围岩进行受力分析可知,隧道侧墙的拉裂-滑移体(即侧墙坍塌区3)实际上是隧道围岩中的关键弱结构体,其失稳滑落后隧道有效宽度增加(隧道侧墙高度相应增加),极不利于隧道拱顶的稳定;此外,侧墙表面片帮卸载后其上方集中压力峰值向深部转移,增大了侧墙发生变形后形成的弹塑性界面至隧道中心的距离,使得在侧墙挤压下产生的隧道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及其底鼓量显著增加。因此,对侧墙进行及时有效的支护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0148] 本实施例中,所施工偏压隧道1的隧道侧墙为竖直墙且其高度为4.88m,拱高7.2m,开挖宽度B=14.3m,因而h4=12.08m,h2=7.2m,h3=4.88m。
[0149] 如图4所示,从偏压隧道1埋深为H2一侧的隧道侧墙围岩岩体进行取样,并确定围岩基本力学参数,再按照步骤201中所述的方法进行隧道侧墙失稳判断,判断得出该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并判断得出该隧道侧墙无需采用隧道侧墙支护体系。
[0150] 如图4所示,从偏压隧道1埋深为H2一侧的隧道侧墙围岩岩体进行取样,经测试得出:当前所施工节段的该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粘聚力c=91kPa=91×103Pa,当前所施工节段的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内摩擦角 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上覆岩层的平均容重γ0=21.6kN/m3=21.6×103N/m3,当前所施工节段的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剪胀角ψ=9°。当前所施工节段上覆岩层的坚固性系数f=7.8。并且,当前所施工节段的隧道侧墙围岩岩体的平均容重γ=γ0=21.6×103N/m3。再按照步骤201中所述的方法进行隧道侧墙失稳判断,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失稳时的临界高度hcr,相应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状态,同时判断得出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采用的隧道侧墙支护体系为第一隧道侧墙支护体系。
[0151] 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处于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时的冒落拱矢高
[0152] 当前所施工节段的上覆岩层作用于当前所判断隧道侧墙的隧道侧墙围岩2上的均布压力(也称均布荷载)q=γ0(h1+h2)=21.6×103×(7.2+2.1)=200.9kPa=200.9×103Pa。
[0153] 当 前 所 施 工 节 段的 侧墙 拉 裂 滑 移 坍 塌 区 3 - 1 的 滑 移 面 倾 角[0154] 当 前 所 施 工 节 段 的 侧 墙 拉 裂 滑 移 坍 塌 区 3 - 1 的 内 侧 高 度[0155] 外侧高度
[0156] 坍塌宽度
[0157] 而该隧道原初期支护方案中所采用的隧道侧墙锚杆呈水平布设,这样锚杆与滑移面夹角理论值为139°,角度过大,这样不能充分发挥锚杆杆体自身的抗剪切能力;并且,也无法限制侧墙拉裂后的剪切滑移。并且,由于坍塌宽度b=0.87m,原侧墙锚杆长度设计为4.0m也缺乏理论依据,易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0158] 本实施例中,侧墙锚索4的长度为5m,侧墙锚杆5的长度为2.5m,并且侧墙锚杆5与侧墙坍塌区3中所述下部滑移区的滑移面之间的夹角α0=69°,因而能充分发挥锚杆杆体自身的抗剪切能力;并且,侧墙锚杆5与侧墙锚索4的长度设计合理,侧墙锚杆5与侧墙锚索4相配合能有效限制侧墙拉裂后的剪切滑移,并且不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0159] 由于偏压隧道1为浅埋隧道,再加上采用步骤二中所确定的隧道侧墙支护方案能有效确保隧道侧墙处于稳定状态,因而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根据步骤2041中确定的自然冒落拱的矢高h5进行确定即可满足支护需求,并且施工成本较低。
[016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附图说明

[0063]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框图。
[0064] 图1-1为本发明所建立隧道侧墙发生拉裂-滑移式剪切破坏时的巷帮力学计算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0065] 图1-2为本发明所建立隧道侧墙发生单斜面剪切破坏时的巷帮力学计算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0066] 图2为本发明第一隧道侧墙支护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0067] 图3为本发明第二隧道侧墙支护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0068] 图4为本发明所采用隧道锚固支护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0069] 附图标记说明:
[0070] 1—软岩隧道;             2—隧道侧墙围岩;
[0071] 3-1—侧墙拉裂滑移坍塌区; 3-2—侧墙单斜面坍塌区;
[0072] 4—侧墙锚索;             5—第一侧墙锚杆;    6—第二侧墙锚杆;
[0073] 7—拱部锚杆。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