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江苏大学 > 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专利详情

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8-05-17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18-11-13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0-02-21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8-05-17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810473638.5 申请日 2018-05-17
公开/公告号 CN108678960B 公开/公告日 2020-02-21
授权日 2020-02-21 预估到期日 2038-05-17
申请年 2018年 公开/公告年 2020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F04D3/00F04D13/06F04D29/18G06F30/17 主分类号 F04D3/00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7
权利要求数量 8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6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CN103291651A、CN1319727A、CN103206402A、CN105626574B、JP2005163682A、CN105626574A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4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江苏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江苏大学
发明人 王秀礼、方杰、朱荣生、付强 第一发明人 王秀礼
地址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301号 邮编 212013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4
申请人所在省 江苏省 申请人所在市 江苏省镇江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包括前置叶轮、后置叶轮和双转子对转电机;所述前置叶轮与双转子对转电机的外转子轴连接;所述后置叶轮与双转子对转电机的内转子轴连接;所述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旋转方向相反,且所述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的轮缘直径D和轮毂直径dh相等。本发明在原有轴流泵叶轮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对旋轴流泵结构特点及流动状况进行了合理的优化设计,尤其是对旋轴流泵前后置叶轮耦合流动处的翼型安放角进行了合理流动设定,提高了对旋轴流泵的水力效率。
  • 摘要附图
    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0-02-21 授权
2 2018-11-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F04D 3/00 专利申请号: 201810473638.5 申请日: 2018.05.17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置叶轮(1)、后置叶轮(2)和双转子对转电机;
所述前置叶轮(1)与双转子对转电机的外转子轴(4)连接;所述后置叶轮(2)与双转子对转电机的内转子轴(5)连接;所述前置叶轮(1)和后置叶轮(2)旋转方向相反,且所述前置叶轮(1)和后置叶轮(2)的轮缘直径D和轮毂直径dh相等;
所述后置叶轮(2)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βiR1和后缘安放角βiR2符合以下关系:
所述前置叶轮(1)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βiF1和后缘安放角βiF2适合以下关系:
其中,βiF1—前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βiR1—后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βiR2—后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后缘安放角;π—圆周率;i—分流面序号数;H—设计工况总扬程;n为设计转速;nqR—后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λh—负荷分配系数;
dh—叶轮轮毂直径;Q—设计流量;g—重力加速度;nR—后置叶轮设计转速;Di—第i个分流面的直径;D—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的轮缘直径;nqF—前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nF—前置叶轮设计转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叶轮设计转速nF和后置叶轮设计转速nR,负荷分配系数λh,叶轮的设计初始名义比转速nq0,前置叶轮(1)的名义比转速nqF和后置叶轮(2)的名义比转速nqR,与泵设计工况点性能参数之间适合以下关系:
其中,H—设计工况总扬程;
nqF—前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nqR—后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λh—负荷分配系数;
Q—设计流量;
n—设计转速;
nR—后置叶轮设计转速;
nF—前置叶轮设计转速;
nq0—叶轮的设计初始名义比转速;
e—自然底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叶轮(1)和后置叶轮(2)的轮缘直径D和轮毂直径dh符合以下关系:
其中,π—圆周率;
H—设计工况总扬程;
nq0—叶轮的设计初始名义比转速;
dh—叶轮轮毂直径;
nR—后置叶轮设计转速;
nF—前置叶轮设计转速;
D—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的轮缘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分配系数取值为0.6≦λh≦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叶轮(1)的叶轮叶片数ZF和后置叶轮(2)的叶轮叶片数ZR适合以下关系:
当λh>1时,ZF=3,ZR=4;
当λh≤1时,ZF=4,ZR=3;
其中,ZF—前置叶轮的叶轮叶片数;
ZR—后置叶轮的叶轮叶片数;
λh—负荷分配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叶轮(1)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λiF和后置叶轮(2)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λiR符合以下关系:
其中,liF—前置叶轮的翼型弦长;
tiF—前置叶轮的翼型栅距;
liR—后置叶轮的翼型弦长;
tiR—后置叶轮的翼型栅距;
λiF—前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
λiR—后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
nqF—前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nqR—后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转子对转电机为双转子对转永磁电机(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叶轮(1)与外转子轴(4)通过键连接;所述后置叶轮(2)与内转子轴(5)通过键连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轴流泵研究领域,特别针对于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

背景技术

[0002] 轴流泵是一种叶片泵,它靠旋转叶轮的叶片对液体产生的作用力使液体沿轴线方向进行输送。轴流泵是动力式泵中比转速最高的一种,主要适用于超大流量的场合,如灌溉、排涝、船坞排水、运河船闸的水位调节,或用作电厂大型循环水泵。
[0003] 与传统单级轴流泵相比,对旋轴流泵是将传统轴流泵的后置静叶用后置动叶代替,前后置叶轮反向旋转而得到的轴流泵。后置叶轮不仅可以回收前置叶轮出口的动能,同时给液流二次加功,因而对旋轴流泵具有体积小、扬程高、空化性能好等特点,且在同样的设计参数下,对旋轴流泵可以有效缩小泵体尺寸,降低大型轴流泵因制造加工带来的困难等。另外近年来,由于对旋式水力机组具有双向运行的特性,近年来,开始应用于海洋水下发电、潮汐发电等领域。
[0004] 从2002开始,国内清华大学的王德军等开始了对旋轴流泵的系列研究,建立模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出“上翘形”的叶片设计和联合优化方法,但此后就鲜有对对旋轴流泵的相关研究和专利报道,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王凯对可逆式对旋轴流泵进行了模型设计及相关的数值分析研究,但是他们仅限于对负荷分配系数作单一的研究,没有对转速分配上进行以及前后置叶轮耦合流动作进一步分析,本发明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转速和负荷分配做了细致的定义和研究,进一步改进前后置叶轮耦合流动特性,通过对对旋轴流泵前后置叶轮系列进行建模分析,并通过ANSYS CFX进行模拟,提出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叶轮结构及水力设计技术,可供做设计参考。

发明内容

[0005] 通过研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叶轮。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前后置叶轮的设计参数重新定义以及重要的叶轮几何参数优化设计,改善前后置叶轮对旋流动中耦合流动情况,提高对旋轴流泵的效率。
[0006] 本发明需要确定前置叶轮1和后置叶轮2的设计参数和几何参数,设计参数包括前置叶轮的设计转速nF和后置叶轮的设计转速nR,前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nqF和后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nqR,几何参数包括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的轮缘直径D,轮毂直径dh,前置叶轮的叶轮叶片数ZF和后置叶轮的叶轮叶片数ZR,前置叶轮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λiF和后置叶轮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λiR,前置叶轮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βiF1和后缘安放角βiF2,后置叶轮分流面的βiR1叶片前缘安放角和后缘安放角βiR2。
[0007] 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包括前置叶轮、后置叶轮和双转子对转电机;
[0008] 所述前置叶轮与双转子对转电机的外转子轴连接;所述后置叶轮与双转子对转电机的内转子轴连接;所述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旋转方向相反,且所述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的轮缘直径D和轮毂直径dh相等;
[0009] 所述后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βiR1和后缘安放角βiR2符合以下关系:
[0010]
[0011]
[0012] 所述前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βiF1和后缘安放角βiF2适合以下关系:
[0013]
[0014]
[0015]
[0016] 其中,βiF1—前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度;βiR1—后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度;βiR2—后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后缘安放角,度;π—圆周率;i—分流面序号数;H—设计工况总扬程,米;nqR—后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λh—负荷分配系数;dh—叶轮轮毂直径,米;Q—设计流量,立方米/秒;g—重力加速度,平方米/秒;nR—后置叶轮转速,转/分;Di—第i个分流面的直径,米;D—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的轮缘直径,米;nqF—前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nF—前置叶轮转速,转/分。
[0017] 上述方案中,所述前置叶轮的设计转速nF和后置叶轮的设计转速nR,负荷分配系数λh,叶轮的设计初始名义比转速nq0,前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nqF和后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nqR,与泵设计工况点性能参数之间适合以下关系:
[0018]
[0019]
[0020]
[0021]
[0022]
[0023]
[0024] 其中,H—设计工况总扬程,米;
[0025] nqF—前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0026] nqR—后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0027] λh—负荷分配系数;
[0028] Q—设计流量,立方米/秒;
[0029] n—设计转速,转/分;
[0030] nR—后置叶轮转速,转/分;
[0031] nF—前置叶轮转速,转/分;
[0032] nq0—叶轮的设计初始名义比转速;
[0033] e—自然底数。
[0034] 上述方案中,所述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的轮缘直径D和轮毂直径dh符合以下关系:
[0035]
[0036]
[0037] 其中,π—圆周率;
[0038] H—设计工况总扬程,米;
[0039] nq0—叶轮的设计初始名义比转速;
[0040] dh—叶轮轮毂直径,米;
[0041] nR—后置叶轮转速,转/分;
[0042] nF—前置叶轮转速,转/分;
[0043] D—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的轮缘直径,米。
[0044] 上述方案中,所述负荷分配系数取值为0.6≦λh≦1.4。
[0045] 上述方案中,所述前置叶轮的叶轮叶片数ZF和后置叶轮的叶轮叶片数ZR符合以下关系:
[0046] 当λh>1时,ZF=3,ZR=4;
[0047] 当λh≤1时,ZF=4,ZR=3;
[0048] 其中,ZF—前置叶轮的叶轮叶片数,个;
[0049] ZR—后置叶轮的叶轮叶片数,个;
[0050] λh—负荷分配系数。
[0051] 上述方案中,所述前置叶轮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λiF和后置叶轮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λiR适合以下关系:
[0052]
[0053]
[0054] 其中,liF—前置叶轮的翼型弦长,米;
[0055] tiF—前置叶轮的翼型栅距,米;
[0056] liR—后置叶轮的翼型弦长,米;
[0057] tiR—后置叶轮的翼型栅距,米;
[0058] λiF—前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
[0059] λiR—后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
[0060] nqF—前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0061] nqR—后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0062] 上述方案中,所述双转子对转电机为双转子对转永磁电机。
[0063] 上述方案中,所述前置叶轮与外转子轴通过键连接;所述后置叶轮与内转子轴通过键连接。
[006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对旋轴流泵是将传统轴流泵的后置静叶用后置动叶代替,前后置叶轮反向旋转而得到的轴流泵。后置叶轮不仅可以回收前置叶轮出口的动能,同时给液流二次加功,因而对旋轴流泵具有体积小、扬程高、空化性能好等特点,且在同样的设计参数下,对旋轴流泵可以有效缩小泵体尺寸。本发明提供的高效对旋轴流泵对转速和负荷分配进行了细致的定义,提出一种高效对旋轴流泵叶轮结构及水力设计方法,对前后置叶轮的设计参数重新定义以及重要的叶轮几何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尤其是对旋轴流泵前后置叶轮耦合流动处的翼型安放角进行了合理流动设定,改善前后置叶轮对旋流动中耦合流动情况,提高对旋轴流泵的效率。

实施方案

[0070]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71] 如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高效对旋轴流泵包括前置叶轮1、后置叶轮2、双转子对转永磁电机3、外转子轴4和内转子轴5。
[0072] 所述前置叶轮1由外转子轴4驱动旋转并且通过外转子轴4与前置叶轮1之间的键固定,后置叶轮2由内转子轴5驱动旋转并且通过内转子轴5与后置叶轮2间的键固定,内转子轴5与外转子轴4均固定于双转子对转永磁电机3内并由双转子对转永磁电机3驱动旋转。液流自前置叶轮1轴向流入,后置叶轮2流出,其中前置叶轮1和后置叶轮2旋转方向相反,且前置叶轮1和后置叶轮2两者的轮缘直径D和轮毂直径dh相同。由于対旋轴流泵由双转子永磁电机3驱动,所以在对其负荷分配之时,需要根据负荷分配系数λH调整负荷分配比例及转速分配,负荷分配系数取值在0.6≦λh≦1.4。具体的叶轮设计三维图如图1所示,对旋轴流泵前后置叶轮的翼型如图2所示,下面对其设计方法作具体阐述。
[0073] 本发明通过以下几个关系式来确定前置叶轮1和后置叶轮2的设计参数和几何参数,设计参数包括前置叶轮的设计转速nF和后置叶轮的设计转速nR,前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nqF和后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nqR,几何参数包括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的轮缘直径D,轮毂直径dh,前置叶轮的叶轮叶片数ZF和后置叶轮的叶轮叶片数ZR,前置叶轮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λiF和后置叶轮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λiR,前置叶轮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βiF1和后缘安放角βiF2,后置叶轮分流面的βiR1叶片前缘安放角和后缘安放角βiR2,此实施例是在给定设3
计工况流量Q=0.36m/s、设计工况扬程H=8m、设计工况转速n=1450r/min,取λh=1计算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相关参数:
[0074]
[0075]
[0076]
[0077]
[0078]
[0079]
[0080] 式中:
[0081] H—设计工况总扬程,米;
[0082] nqF—前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0083] nqR—后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0084] λh—负荷分配系数;
[0085] Q—设计流量,立方米/秒;
[0086] n—设计转速,转/分;
[0087] nR—后置叶轮转速,转/分;
[0088] nF—前置叶轮转速,转/分;
[0089] nq0—叶轮的设计初始名义比转速;
[0090] e—自然底数。
[0091] 所述前置叶轮1和后置叶轮2的轮缘直径D和轮毂直径dh适合以下关系:
[0092]
[0093]
[0094] 式中:
[0095] π—圆周率;
[0096] H—设计工况总扬程,米;
[0097] nq0—叶轮的设计初始名义比转速;
[0098] dh—叶轮轮毂直径,米;
[0099] n—转速,转/分;
[0100] D—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的轮缘直径,米。
[0101] 前置叶轮1的叶轮叶片数ZF和后置叶轮2的叶轮叶片数ZR适合以下关系:
[0102] 当λh>1时,ZF=4,ZR=3  式九
[0103] 当λh<1时,ZF=3,ZR=4  式十
[0104] 式中:
[0105] ZF—前置叶轮的叶轮叶片数,个;
[0106] ZR—后置叶轮的叶轮叶片数,个;
[0107] λh—负荷分配系数。
[0108] 前置叶轮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λiF和后置叶轮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λiR适合以下关系:
[0109]
[0110]
[0111] 式中:
[0112] liF—前置叶轮的翼型弦长,米;
[0113] tiF—前置叶轮的翼型栅距,米;
[0114] liR—后置叶轮的翼型弦长,米;
[0115] tiR—后置叶轮的翼型栅距,米;
[0116] λiF—前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
[0117] λiR—后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处的叶片稠密度;
[0118] nqF—前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0119] nqR—后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0120] 前置叶轮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βiF1和后缘安放角βiF2适合以下关系:
[0121]
[0122]
[0123]
[0124] 式中:
[0125] βiF1—前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度;
[0126] βiF2—前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的后缘安放角,度;
[0127] π—圆周率;
[0128] i—分流面序号数;
[0129] H—设计工况总扬程,米;
[0130] nqF—前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0131] λH—负荷分配系数;
[0132] dh—叶轮轮毂直径,米;
[0133] Q—设计流量,立方米/秒;
[0134] g—重力加速度,平方米/秒;
[0135] n—转速,转/分;
[0136] Di—第i个分流面的直径,米;
[0137] D—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的轮缘直径,米。
[0138] 后置叶轮分流面的βiR1叶片前缘安放角和后缘安放角βiR2适合以下关系:
[0139]
[0140]
[0141] 式中:
[0142] βiF1—前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度;
[0143] βiR1—后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前缘安放角,度;
[0144] βiR2—后置叶轮第i个分流面的叶片后缘安放角,度;
[0145] π—圆周率;
[0146] i—分流面序号数;
[0147] H—设计工况总扬程,米;
[0148] nqR—后置叶轮的名义比转速;
[0149] λh—负荷分配系数;
[0150] dh—叶轮轮毂直径,米;
[0151] Q—设计流量,立方米/秒;
[0152] g—重力加速度,平方米/秒;
[0153] n—转速,转/分;
[0154] Di—第i个分流面的直径,米;
[0155] D—前置叶轮和后置叶轮的轮缘直径,米。
[0156] 计算得:
[0157] nR=nF=n=1450r/min
[0158] nqF=nqR=nq0=1125
[0159] D=0.3m
[0160] dh=0.116m
[0161] ZF=4,ZR=3
[0162] λ1F=0.93,λ2F=0.89,λ3F=0.84,λ4F=0.80,λ5F=0.75
[0163] λ1R=0.90,λ2R=0.84,λ3R=0.78,λ4R=0.71,λ5R=0.65
[0164] D1=0.116m,D2=0.162m,D3=0.208m,D4=0.254m,D5=0.3m
[0165] β1F1=39.8°,β2F1=30.6°,β3F1=24.6°,β4F1=20.5°,β5F1=17.7°[0166] β1F2=67.6°,β2F2=41.4°,β3F2=29.6°,β4F2=23°,β5F2=18.8°[0167] β1R1=28.7°,β2R1=24.8°,β3R1=21.3°,β4R1=18.5°,β5R1=16.3°[0168] B1R2=40.8°,β2R2=31.3°,β3R2=25°,β4R2=20.6°,β5R2=17.5°[0169] 本发明采用精确公式对对旋轴流泵前后置叶轮进行水力设计,尤其针对对旋轴流泵前后置叶轮耦合流动进行分析,使对旋轴流泵水力效率有很大提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如图4所示,在设计流量点处,前置叶轮效率最高为86%,后置叶轮效率最高为80%,且前后置叶轮高效区较宽,性能良好。
[0170] 以上,为本发明专利参照实施例做出的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包含本发明构思范围内的其他实施例或变形例。

附图说明

[0065] 图1是对旋轴流泵三维模型。其中旋转方向为从液流进口方向观察,底部箭头方向表示液流进入方向,左侧箭头表示对应的前后置叶轮的旋转方向。
[0066] 图2是对旋轴流泵前后置叶轮的翼型,箭头方向分别表示前后置翼型的液流进入方向和对应的前后置叶轮的旋转方向。
[0067] 图3是对旋轴流泵装配简图。
[0068] 图4是根据该发明水力设计方法所设计的水力模型前后置叶轮外特性曲线图,其中Qa表示设计工况点流量。
[0069] 图中,1:前置叶轮,2:后置叶轮,3:双转子对转永磁电机,4:外转子轴,5:内转子轴。
专利联系人(活跃度排行)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