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重庆理工大学 > 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专利详情

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9-12-31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20-05-12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1-07-27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9-12-31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911420980.X 申请日 2019-12-31
公开/公告号 CN111024000B 公开/公告日 2021-07-27
授权日 2021-07-27 预估到期日 2039-12-31
申请年 2019年 公开/公告年 2021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G01B11/25 主分类号 G01B11/25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8
权利要求数量 9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2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CN103245303A、CN103322939A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3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重庆理工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重庆理工大学
发明人 彭川黔、龚恒翔 第一发明人 彭川黔
地址 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红光大道69号 邮编 400054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2
申请人所在省 重庆市 申请人所在市 重庆市巴南区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李海华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检测仪包括光源、分束镜、构成等效五棱镜的双反射镜单元、傅里叶变换透镜和面阵探测器;光源出射光束经分束镜、双反射镜单元至待测光学器件表面,被反射后经双反射镜单元、分束镜、傅里叶变换透镜至面阵探测器,形成测量光斑;双反射镜单元包括两个平面反射镜,两个平面反射镜分别可沿各自的回转轴独立转动,两回转轴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夹角为45°,平面反射镜与其回转轴呈斜交且所成的角按量程所需设置以通过转动改变经双反射镜单元反射后出射光路的角度并使出射光路以法线入射的形式入射到待测光学器件表面;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面形通过可两个平面反射镜的转动量获取,从而提高检测精度。
  • 摘要附图
    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
    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2
    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3
    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4
    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5
    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6
    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7
    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8
    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9
    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0
    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1-07-27 授权
2 2020-05-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G01B 11/25 专利申请号: 201911420980.X 申请日: 2019.12.31
3 2020-04-17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长程面形检测仪,包括光源、分束镜、构成等效五棱镜的双反射镜单元以及f‑θ角度检测系统,f‑θ角度检测系统包括一傅里叶变换透镜和一面阵探测器;光源提供的出射光束经分束镜反射至所述双反射镜单元,再经双反射镜单元反射至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被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反射后又经双反射镜单元反射至分束镜,透过分束镜后通过傅里叶变换透镜传输至面阵探测器,在面阵探测器上形成测量光斑;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反射镜单元包括两个平面反射镜,所述两个平面反射镜分别可沿各自的回转轴独立转动,两个平面反射镜的回转轴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夹角为45°,平面反射镜与其回转轴呈斜交且所成的角按量程所需设置以通过转动改变经双反射镜单元反射后出射光路的角度并使出射光路以法线入射的形式入射到待测光学器件表面;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面形通过两个平面反射镜的转动量获取;
平面反射镜与其回转轴的交点位于其中部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长程面形检测仪,其特征在于:光源提供的出射光束经分束镜反射后入射到双反射镜单元的第一个平面反射镜时,入射于第一个平面反射镜与其回转轴的交点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长程面形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分束镜、傅里叶变换透镜以及面阵探测器固定设置,所述两个平面反射镜设于移动光学头上;所述移动光学头包括壳体,所述两个平面反射镜设于所述壳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长程面形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光学头安装在线性平移台上,所述线性平移台可滑动设于光学平台的上方以便带动移动光学头滑动并检测置于光学平台上的待测光学器件,所述光源、分束镜、傅里叶变换透镜以及面阵探测器固设于光学平台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长程面形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平行光源以提供平行光的出射细光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长程面形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非相干光源。

7.长程面形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本方法基于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长程面形检测仪而进行,包括如下步骤:
1)将待测光学器件置于光学平台上;
2)线性平移台带动移动光学头滑动到第一检测点,光源提供的出射光束经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反射,在面阵探测器上形成测量光斑;
3)转动两个平面反射镜使其出射光路以法线入射的形式入射到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并通过所述测量光斑是否形成于面阵探测器上的统一设定范围内来判定;
如果测量光斑形成于所述统一设定范围内,则输出两个平面反射镜的转动数据;
如果测量光斑未形成于所述统一设定范围内,则继续转动调节直至测量光斑形成于所述统一设定范围内,然后输出两个平面反射镜的转动数据;
4)线性平移台带动移动光学头滑动到下一个检测点,光源提供的出射光束经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反射,在面阵探测器上形成测量光斑;
5)重复步骤3)和4),直至完成设定的所有检测点对应的两个平面反射镜的转动数据的输出;
6)通过所得到的各转动数据可得出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面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长程面形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之前,还包括对检测仪的标定操作,所述标定操作包括通过以经双反射镜单元反射后的出射光路原路返回的反射光路在面阵探测器上形成的测量光斑来确定所述统一设定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长程面形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定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a)在分束镜上紧贴设置一单孔屏;
b)在光学平台上放置一定标件;
c)光源提供的出射光束穿过单孔屏的屏孔后经分束镜反射至两个平面反射镜,经两个平面反射镜反射后的出射光路入射到定标件的表面上,经定标件的表面反射形成反射光路;
调整定标件的姿态,使反射光路沿经双反射镜单元反射后的出射光路原路返回,穿过单孔屏的屏孔后透过分束镜并通过傅里叶变换透镜传输至面阵探测器,在面阵探测器上形成测量光斑。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长程镜面的面形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应用领域对镜面面形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长程面形仪的检测能力,需要对其各种系统误差进行修正或消除。在这些系统误差中,最主要的一类是由于长程面形仪本身光路系统中所用到的光学元件与理想光学元件之间的微小差异而引入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0003] 一方面是光路系统中的各反射光学元件面形与理想反射光学元件面形的微小加工差异以及透射光学元件的材质折射率不均匀都会引入系统误差,当测量光束入射到非理想光学元件上时,非理想光学元件会导致出射光束的方向与理想出射方向产生微小的偏离,从而引入角度测量误差;
[0004] 另一方面是被待测光学器件反射回的光束随着测量角度的变化会在系统中各光学元件上产生横移,横移量越大,引入测量系统中同一光学元件上不同点处的误差越多,就可能引入更多的系统误差。横移量、加工缺陷还包括像差都在引入角度测量误差。
[0005] 比如CN105737758A中附图1所示的pp‑LTP的光学结构,其检测光路上引入了相板2'、分束镜3'、平面反射镜4'、五棱镜5'、以及f‑θ角度检测系统的傅里叶变换透镜7',这些光学元件都会引入上述的系统误差,所以CN105737758A中通过采用单孔屏的新结构,使引入误差的光学元件仅有平面反射镜、傅里叶变换透镜,减少了引入系统误差的光学元件数目,减少了横移量,提高检测精度。
[0006] 也有CN105737759A所公开的检测光路结构,将f‑θ角度检测系统设置在了移动光学头上,结构更紧凑,减小横移量,使引入误差的光学元件仅有傅里叶变换透镜。
[0007] 也有CN105758333A所公开的检测光路结构,也是将f‑θ角度检测系统设置在了移动光学头上,其引入误差的光学元件仅有分束镜。
[0008] 也有CN105674913A所公开的检测光路结构,其引入误差的光学元件仅有分束镜、傅里叶变换透镜。
[0009] 如上可见,现有的长程面形测量技术方案中,都是通过结构的变化达到减少光学元件以及减少引入误差的光学元件的目的,还未能完全地或者说更好地消除系统误差,并且通过f‑θ角度检测系统的面阵探测器(CCD)上的测量光斑的落点之间的差值来反馈被测光学器件的表面面形的形式,也都还不可避免地存在面阵探测器像素点的加工不均匀性、光电响应效率不一致、电子线路一致性等带入系统误差的问题,而理论上来说,傅里叶变换透镜与面阵探测器之间的距离越大分辨能力越高,以目前的检测形式,距离越大又会使引入面阵探测器(CCD)上不同点处的误差越多,存在矛盾。

发明内容

[0010]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长程面形检测仪及检测方法,避免检测光路中的光学元件因面形误差、折射率误差以及横移量带来较多系统误差的问题,取得减少系统误差引入并提高检测精度的效果。
[0011]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2] 长程面形检测仪,包括光源、分束镜、构成等效于五棱镜结构的双反射面的双反射镜单元以及f‑θ角度检测系统,f‑θ角度检测系统包括一傅里叶变换透镜和一面阵探测器;光源提供的出射光束经分束镜反射至所述双反射镜单元,再经双反射镜单元反射至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被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反射后又经双反射镜单元反射至分束镜,透过分束镜后通过傅里叶变换透镜传输至面阵探测器,在面阵探测器上形成测量光斑;其发明创造点在于:所述双反射镜单元包括两个平面反射镜,所述两个平面反射镜分别可沿各自的回转轴独立转动,两个平面反射镜的回转轴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夹角为45°(即两个平面反射镜分别以前述双反射面的法线为回转轴),平面反射镜与其回转轴呈斜交(斜交:相交但不垂直(立体几何术语))以通过转动改变经双反射镜单元反射后出射光路的角度并使出射光路以法线入射的形式入射到待测光学器件表面;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面形相关数据通过两个平面反射镜的转动量获取。
[0013] 平面反射镜与其回转轴所成的角(立体几何术语)按量程所需设置,即平面反射镜与其回转轴的倾角按量程所需设置,其值也和平面反射镜与对应的前述反射面之间平面角(立体几何术语)的余角大小对应,因为平面反射镜与对应的前述反射面之间的平面角更直观,所以后续以该平面角来进行相关角度的介绍。
[0014]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 1、本发明的长程面形检测仪,在检测光路中设置了构成等效于五棱镜结构的双反射面的双反射镜单元,并通过转动双反射镜单元的两个平面反射镜,可改变经两个平面反射镜反射后出来的出射光路的角度并使出射光路以法线入射的形式入射到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因为是垂直入射,检测点的反射光路也按其入射光路的路径原路返回,而入射到双反射镜单元之前的光束部分始终是一致的,所以,可使不同检测点的反射光路形成的测量光斑的落点一致或均落在设定的落点范围内(绝对的落点一致是不能实现的,所以还是使用落点范围的概念),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面形通过两个平面反射镜的转动量及测量位置来获取。这样,不再直接通过面阵探测器上测量光斑之间的距离差值来反馈面形检测情况,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中间参考,只是作为两个平面反射镜转动调节的效果观察点或反馈点,光束在检测光路上的各个光学元件上的作用位置都是一定的,是相同的一个点或很小的范围内,包括面阵探测器!良好克服了检测光路中各光学元件可能引入系统误差的问题,有效减少了系统误差的引入,传统系统中因光束横移量引入的各光学元件(透射体、傅里叶透镜、CCD)的角度误差均可完全避免,提高检测精度。
[0016] 2、在本发明的检测形式下,因为测量光斑落点一致,傅里叶变换透镜与面阵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大,而不会引入过多的不同点处误差,克服现有形式中的矛盾,提高所使用的f‑θ角度检测系统的分辨能力,对应也提高检测使用时对测量光斑落点一致性的判断精度。
[0017] 3、通过双反射镜单元的方式测量角度,量程通过相斜交的平面反射镜和其回转轴所成的角的角度大小来控制,即控制仪器的角度测量范围(若平面反射镜与对应的前述反射面之间的平面角均为1.25mrad,则系统测量范围为±5mrad),并通过双反射镜单元将面形角度测量范围(如±5mrad)扩展对应到平面反射镜角度调节范围0‑π,若平面反射镜转动角度能实现10μrad的角度精度,则仪器理论上可在±5mrad的角度测量范围内实现优于50nrad的角度测量精度,且该测量方式不受测量距离限制。而目前已知最高精度长程面形系统,其测量精度只能在约±250μrad范围内实现50nrad的测量精度。

实施方案

[002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0] 请参见图1、图2,具体实施例的长程面形检测仪,用于对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进行面形检测,长程面形检测仪,包括光源1、分束镜2、构成类五棱镜结构的双反射面4的双反射镜单元3以及f‑θ角度检测系统,f‑θ角度检测系统包括一傅里叶变换透镜7和一面阵探测器8;光源1提供的出射光束经分束镜2反射至所述双反射镜单元3,再经双反射镜单元3反射至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被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反射后又经双反射镜单元3反射至分束镜2,透过分束镜2后通过傅里叶变换透镜7传输至面阵探测器8,在面阵探测器8上形成测量光斑;其发明创造点在于:所述双反射镜单元3包括两个平面反射镜31,所述两个平面反射镜31分别可沿各自的回转轴5独立转动,两个平面反射镜31的回转轴5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夹角为45°(即两个平面反射镜31分别以前述双反射面4的法线为回转轴5),平面反射镜31与其回转轴5呈斜交(立体几何术语,相交但不垂直)且所成的角(立体几何术语,即平面反射镜31与其回转轴5的倾角,其值也和平面反射镜31与对应前述反射面4之间平面角的余角大小对应)按量程所需设置以通过转动改变经双反射镜单元3反射后出射光路的角度并使出射光路以法线入射的形式入射到待测光学器件6表面;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面形通过两个平面反射镜31的转动量获取。
[0031] 本实施例的长程面形检测仪,通过转动双反射镜单元3的两个平面反射镜31,可改变经双反射镜单元3反射后出来的出射光路的角度并使出射光路以法线入射的形式入射到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因为是垂直入射,检测点的反射光路也按其入射光路的路径原路返回,而入射到双反射镜单元3之前的光束部分始终是一致的,所以,可使不同检测点的反射光路形成的测量光斑的落点一致或均落在设定的落点范围内,此时,测量光斑的落点位置已经不再是直接判断值,只是平面反射镜31的转动调节参考、观察反馈点,而两个平面反射镜31的转动角度才反馈了不同的检测点位置对应的面形偏转角度,从而可得出要检测的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面形。
[0032] 通过两个平面反射镜31的转动量来反馈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面形。这样的形式,不再直接通过f‑θ角度检测系统上的测量光斑之间的距离差值来反馈面形检测情况,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中间参考,只是作为两个平面反射镜31转动调节的效果观察点或反馈点;使检测光路始终保持在同一路线上,光束在检测光路上的各个光学元件上的作为位置是一定的,是相同的一个点或很小的范围内,包括f‑θ角度检测系统中的面阵探测器8,在测量不同角度时,测量光束在各光学元件上横移量为零,测量不同角度时光学元件间引入的角度误差相同,测量角度间的相对差值就不存在误差,而角度间的相对差值才是需要的、能反馈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面形的测量值。这样,良好地克服了检测光路中各光学元件可能引入系统误差的问题,有效减少了系统误差的引入,提高检测精度。通过两个平面反射镜31的转动量来反馈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面形的方式,还将可调节范围变换为在0‑π弧度值的量程上进行调整,这样就放大了读取精度,细分了读数区间,取得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的效果。
[0033] 目前机械结构能达到的转动精度可以达10μrad的角度精度(比如现有的AEROTECH精密转台,可实现定位精度2arc sec,约10urad,若希望实现更高测量精度,可选用更高定位精度转台),完全能够支持需要的平面反射镜31的转动调节以及对光路角度的调整。最后还剩下两个平面反射镜31也存在引入横移量的问题,但因为两个平面反射镜31的距离是相邻设置的,所以引入的横移量非常小,对检测精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比如,以平面反射镜31与对应的前述反射面4之间的平面角设定为1.25mrad计算,其出射光偏转角度2.5mrad,以两个平面反射镜31的间距设为3cm计算,在双反射镜单元3的第二个平面反射镜
31上引入横移量约150μm,而光斑的直径通常为1mm(甚至更大),所以双反射镜单元3引入的横移量是非常小的;本发明与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911303272.8的专利申请中的发明创造原理相似,本发明两个平面反射镜31之间可行的设置距离相较该方案的双劈尖还是要更大一些。
[0034] 其中,平面反射镜31与其回转轴5的交点,即斜足(立体几何术语)位于其中部区域。
[0035] 这样,可以保证平面反射镜31沿其回转轴5转动的过程中始终可接收到光束以保障使用效果,对应的也可以减小平面反射镜31的面积,避免仪器体积更大。
[0036] 其中,光源1提供的出射光束经分束镜2反射后入射到双反射镜单元3的第一个平面反射镜31时,优选入射到第一个平面反射镜31与其回转轴5的交点处。如图4。
[0037] 这样,进一步减少双反射镜单元3引入的横移量,可避免第一个平面反射镜31因转动引入横移量从而引入额外误差的问题。
[0038] 其中,所述光源1、分束镜2、傅里叶变换透镜7以及面阵探测器8固定设置,所述两个平面反射镜31设于移动光学头上;所述移动光学头包括壳体11,所述个两平面反射镜31设于所述壳体11内。所述移动光学头安装在线性平移台10上,所述线性平移台10可滑动设于光学平台9的上方以便带动移动光学头滑动并检测置于光学平台9上的待测光学器件6,所述光源1、分束镜2、傅里叶变换透镜7以及面阵探测器8固设于光学平台9的侧壁上。
[0039] 这样,提供必要的基础结构,移动光学头、线性平移台10以及光学平台9的连接,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0040] 其中,所述光源1为平行光源1以使提供的出射光束为平行光,并优选平行非相干细光束。实施时,也可以选择使用相干光,如激光光源来提供出射光束,为平行相干细光束。
[0041] 通过双反射镜单元3方式测量角度,是通过平面角大小来控制检测仪的角度测量范围,若平面角均为1.25mrad,则测量范围为±5mrad,如图3,使两个平面反射镜31与对应反射面4的平面角朝向一致时,经双反射镜单元3反射后的出射光路即达到最大偏转角度5mrad,使用时,通过两个平面反射镜31的转动,可以在子午面约±5mrad,弧矢面约±
4.6mrad的类椭圆锥形几何体范围内(任意)改变经双反射镜单元3反射后的出射光路的角度,保证在测量范围内能找到以法线入射的入射点,如图4,如果不能,说明待测光学器件6在光学平台9上的摆放姿态不对,超出了量程;所述的入射点与设定的检测点通常不是重合的,通过平面反射镜31的转动角度也可以折算出入射点与设定检测点的相对位置,通过角度与位置间积分可构建待测面形。
[0042] 使两个平面角朝向一致,经双反射镜单元3反射后的出射光路即达到最大偏转角度5mrad,保持两个平面角朝向一致并同向转动,出射光路则以最大偏转角度周向转动,并可停留于类椭圆锥周向上的任意位置。
[0043] 参见图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长程面形检测方法,本方法基于上述的长程面形检测仪而进行,包括如下步骤:
[0044] 1)将待测光学器件6置于光学平台9上;
[0045] 2)线性平移台10带着移动光学头的壳体11滑动到第一检测点,光源1提供出射光束,经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反射,在面阵探测器8上形成测量光斑,图中虚线光路;
[0046] 3)转动两个平面反射镜31使其出射光路以法线入射的形式入射到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并通过所述测量光斑是否形成于面阵探测器8上的统一设定范围内(即所测量光斑是否落在设定的落点范围内)来判定,将图中虚线光路调整至与实线光路重合;
[0047] 如果测量光斑形成于所述统一设定范围内,则输出(记录)两个平面反射镜31的转动数据(转动角度);
[0048] 如果测量光斑未形成于所述统一设定范围内,则根据测量数据继续转动调节直至测量光斑形成于所述统一设定范围内,然后输出两个平面反射镜31的转动数据;实施时,如果测量光斑未形成于所述统一设定范围内,可通过其形成位置判断应该的法线角度方向,从而修正双反射镜单元3的转角,便于两个平面反射镜31的转动调节;
[0049] 4)线性平移台10带动移动光学头滑动到下一个检测点,光源1提供出射光束,经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反射,在面阵探测器8上形成测量光斑;
[0050] 5)重复步骤3)和4),直至完成设定的所有检测点对应的两个平面反射镜31的转动数据的输出;
[0051] 不同的检测点对应在面阵探测器8上形成的测量光斑均应落在相同的一个设定的落点范围内(所述统一设定范围),即落点是一致的,只是绝对的落点一致是不能实现的,结合面阵探测器8的探测方式,将落点限制为在一个较小的设定范围内。
[0052] 6)通过所得到的各转动数据及测量位置可得出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面形。
[0053] 参见图5,其中,在步骤1)之前,还包括对检测仪的标定操作,所述标定操作包括通过以经双反射镜单元3反射后的出射光路原路返回的反射光路在面阵探测器8上形成的测量光斑来确定所述统一设定范围。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54] a)在分束镜2朝向光源1的面上、平行光入射位置紧贴设置一单孔屏100;
[0055] b)在光学平台9上放置一定标件101;
[0056] c)光源1提供的平行光出射光束穿过单孔屏100的屏孔后经分束镜2反射至双反射镜单元3,经双反射镜单元3反射后入射到定标件101的表面上,经定标件101的表面反射形成反射光路;根据光路可逆可知,此时,如果反射光路未能以入射光路原路返回,那么其入射到单孔屏100上非屏孔的位置而被阻挡,只有以入射光路原路返回的反射光路才能穿过单孔屏100的屏孔。所以,只需要调整定标件101的姿态,使反射光路沿入射光路原路返回(法线入射姿态),穿过单孔屏100的屏孔后透过分束镜2并通过傅里叶变换透镜7传输至面阵探测器8,在面阵探测器8上形成测量光斑,通过该测量光斑就可以确定所述统一设定范围。实施时,所述统一设定范围、单孔屏100的屏孔直径大小等根据检测仪要达到的检测参数指标可以对应选择,不作具体限制。
[0057] 本方法的效果同前述效果,此处不再赘述。实施时,如果作为一套整体使用设备方便自动化使用,所述双反射镜单元3的两个平面反射镜31可分别设在圆筒形载体内,圆筒形载体固设在壳体11内,圆筒形载体内提供可转动的平面反射镜31,圆筒形载体的轴线可以与平面反射镜31的所述回转轴5重合,还可以包括自动控制器,自动控制器与面阵探测器8、线性平移台10以及驱动平面反射镜31转动的驱动单元电连接,标定设备,确定测量光斑应该在面阵探测器8上的落点范围;通过预写入的程序以及测量光斑在面阵探测器8上的统一设定范围,自动控制器控制待测光学器件6表面的不同检测点之间的间距,自动控制器判断一个检测点位置对应的测量光斑是否形成于面阵探测器8上的统一设定范围内,如果测量光斑未形成于所述统一设定范围内,则通过自动控制器可结合实际落点情况修正并驱动平面反射镜31转动,使测量光斑落在所述统一设定范围内。输出转动角度数据以便作为反馈待测光学器件6表面面形的数据基础。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过数据基础折算得到所需判断数据来判定待测光学器件6的表面面形即可。
[0058] 算例:请参见图6‑10,设经双反射镜单元3反射后的出射光路是朝z轴反方向传播,移动光学头是沿y轴方向扫描。平面反射镜31与反射面4的平面角设定为1.25mrad(量程±5mrad),初始时可设定双反射镜单元3各自反向改变到(‑1.66501rad,1.4757rad),此时出射光路以角度α=0、θ=0入射到待测面(待测光学器件的表面),若待测面测量点法线方向为(‑0.003,‑0.001,0.999996),此时f‑θ系统测量角度约为(‑0.00599rad,‑0.00201rad),根据f‑θ系统测量数据除2计算得到测量点法线的(α,θ)角约为(‑0.003rad,‑0.001rad)。根据光路追迹计算可得两个平面反射镜31转动角度与出射光路方向关系,在本算例中略去高阶项后此关系为:
[0059]
[0060]
[0061] 其中 为两个平面反射镜31中入射光束入射的第一个平面反射镜31绕其回转轴转动角度,为第二个平面反射镜31绕其回转轴转动角度。上式可近似为:
[0062]
[0063]
[0064] 进一步可计算得:
[0065] α>0,θ<0
[0066] G<0,θ>0
[0067] α<0,θ<0
[0068] α>0,θ>0
[0069]
[0070]
[0071] 其中:
[0072]
[0073] A=‑0.002309691
[0074] B=0.002499991
[0075] 根据近似计算的 与 转动两个平面反射镜31,此时f‑θ系统测得反射光路角度约为(‑908nrad,413nrad),根据此测量值,可计算转动角度修正如下:
[0076]
[0077]
[0078] 其中:
[0079] Δα=‑908/2
[0080] Δθ=4L3/2
[0081]
[0082]
[0083]
[0084]
[0085] 则修正后两个平面反射镜转动角度为:
[0086]
[0087] 此时出射光路将以待测面法线方向(误差约10nrad)入射到待测面,根据f‑θ系统测量值确定出射光路以法线入射方式入射到待测面后,则可根据两个平面反射镜实际转动角度计算得到α、θ。
[0088] 根据 可计算两个平面反射镜分别转动时在不同测量角度处的测量精度(如图7‑10),可看出,该算例系统
在设定测量范围内理论测量精度优于50nrad。
[0089] 实际检测时,由于出射光路方向随双反射镜单元转动而变化,测量点发生微小偏移,此时需要多次根据f‑θ系统反馈数据修正两个平面反射镜转动角度。根据f‑θ系统测量角度在限定范围以内判定出射光路是否以法线方向入射到待测面,并据两个平面反射镜转动角度计算得到测量点法线方向角度即可。
[0090] 实施时,平面反射镜回转轴可选其它角度,系统对应进行相应调整。
[0091]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具体实施例的长程面形检测仪包括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具体实施例的长程面形检测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为具体实施例中的通过双反射镜单元转动控制测量范围的示意图;
[0021] 图4为具体实施例中的一个检测点以法线入射并原路反射的效果示意图(实线);
[0022] 图5为具体实施例的标定过程结构示意图;
[0023] 图6为具体实施例在使用时出射光路的相关角度关系模拟示意图;
[0024] 图7为具体实施例在使用时的α角度变换关系图;
[0025] 图8为具体实施例在使用时的α角度变换关系图;
[0026] 图9为具体实施例在使用时的θ角度变换关系图;
[0027] 图10为具体实施例在使用时的θ角度变换关系图;
[0028] 其中,光源1,分束镜2,双反射镜单元3,平面反射镜31,反射面4,回转轴5,待测光学器件6,傅里叶变换透镜7,面阵探测器8,光学平台9,线性平移台10,壳体11,单孔屏100,定标件101。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