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9]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0030] 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0031] 实施例1、岩白菜素/乳清蛋白复合物制备(BW‑1~3)
[0032] 将乳清蛋白加入到蒸馏水中,加热至55℃,搅拌均匀使其充分溶解,得到蛋白分散液;
[0033] 采用1mol/LNaOH调节蛋白分散液为7.0;
[0034] 往上述蛋白分散液中加入岩白菜素,室温下搅拌反应6h,得到复合物BW‑1;其中,乳清蛋白、岩白菜素的重量比为1:0.35。
[0035] 在上述基础上,按乳清蛋白:岩白菜素的重量比为1:0.5及1:0.8分别制备得到复合物BW‑2和BW‑3。
[0036] 实施例2、岩白菜素/乳清蛋白/二氢槲皮素复合物的制备(BWQ‑1~3)[0037] 将乳清蛋白加入到蒸馏水中,加热至55℃,搅拌均匀使其充分溶解,得到蛋白分散液;
[0038] 采用1mol/LNaOH调节蛋白分散液为7.0;
[0039] 往上述蛋白分散液中加入岩白菜素和二氢槲皮素,室温下搅拌反应6h,得到复合物;其中,乳清蛋白、岩白菜素及二氢槲皮素的重量比为1:0.35:0.25。
[0040]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按照乳清蛋白、岩白菜素及二氢槲皮素的重量比为1:0.5:0.2和1:0.8:0.5分别制备得到BWQ‑2和BWQ‑3。
[0041] 实施例3、与BWQ‑1相比,采用木犀草素、葛根素替代二氢槲皮素分别制备得到岩白菜素/乳清蛋白/木犀草素复合物(BWL)和岩白菜素/乳清蛋白/葛根素复合物(BWP);采牛血清白蛋白替代乳清蛋白制备得到岩白菜素/牛血清白蛋白/二氢槲皮素复合物(BBQ)。
[0042] 蛋白质内源光谱测定
[0043] 采用RE‑5301型荧光分光光度计,选择激发波长为285nm,荧光发射光谱扫描范围为300~500nm,荧光激发狭缝为5nm绘制荧光光谱;根据下式(1)计算Kq,结果如下表1所示。
[0044]
[0045] 式中,F0为不添加类黄酮化合物时的荧光强度;F为添加类黄酮化合物后的荧光强‑1 ‑1度;Kq为双分子动态荧光猝灭速率常数(L·mol ·S );τ0为未添加类黄酮化合物时的荧光‑8
寿命(10 S);C为添加的类黄酮化合物的浓度。
[0046] 注:上述类黄酮化合物是指岩白菜素、木犀草素和葛根素。
[0047] 表1:Kq值比较
[0048]
[0049] 由表1可知,BW1~3复合物的Kq值均明显大于最大扩散碰撞猝灭常数(2.0×10 ‑1 ‑1
10 L·mol ·S ),说明,岩白菜素与乳清蛋白之间发生了静态猝灭,形成了复合物。而BWQ‑1~3复合物Kq值明显大于最大扩散碰撞猝灭常数,并且也明显大于BW1~3的Kq值,显示,乳清蛋白、岩白菜素及二氢槲皮素三者间发生了分子间的结合,形成了化合物,引起了静态猝灭。
[0050] 脂质体制备
[0051] 将卵磷脂、胆固醇溶解于体积比为2:1的乙醚/甲醇混合溶剂中,减压旋转蒸发除去氯仿,得到均匀的脂膜;
[0052] 按照脂膜与BWQ‑1的重量比为25:1往上述分散液中加入脂膜,震荡混合,超声处理5min,使其形成外观均匀的乳状液(BWQL‑1)。
[0053] 在上述基础上,采用BWQ‑2~3、BWL、BWP、BBQ及BW‑1代替BWQ‑1分别制备得到脂质体BWQL‑2~3、BWLL、BWPL、BBQL及BWL‑1。
[0054] 稳定性评价
[0055] 光稳定性检测:分别将上述脂质体置于25℃下,可见光强度为16000LX下照射12周,对12周后各组脂质体外观进行拍照,观察各组脂质体外观变化情况,结果如下表2所示。
[0056] 热稳定性检测:将上述脂质体置分别在45℃下放置12周,对12周后各组脂质体外观进行拍照,观察各组脂质体外观变化情况,结果如下表3所示。
[0057] 表2:外观稳定性评价结果
[0058]
[0059] 由上表可知,在岩白菜素/乳清蛋白复合物的基础上引入二氢槲皮素和葛根素均能提高岩白菜素的稳定性,在45℃下放置2个月后,乳液无浑浊、分层及变色现象,而引入木犀草素后也仍然存在不稳定的现象。由于引入木犀草素后存在不稳定的现象,故下述试验剔除该组合。
[0060] 岩白菜素/乳清蛋白/二氢槲皮素复合物联合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痤疮影响研究
[0061] 1.1一般资料:按照《临床诊断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痤疮确诊标准选取10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5组(试验组BWQL‑1、BWPL、BBQL、BWL‑1及空白对照组),平均年龄为26.12±1.57岁;病程为10.36±3.26个月,各组间无差异(P>0.05)。排除标准:近1个月曾服用抗痤疮类药物;对研究药物过敏;近4天曾在痤疮部位外涂药物;伴有肝肾功能不全;备孕期或哺乳其等特殊时期。
[0062] 1.2试验方法:
[0063] 试验组联合点阵激光治疗,在进行激光治疗前1周于治疗区域少量涂抹试验组脂质体,每天早晚洁面后涂抹1次,采用CO2激光仪(KL,功率为20~25W,波长为10600nm,脉宽不足1ms,微脉冲能量为60mj,覆盖率为9%)对面部均匀扫描2次,治疗后严格注意防晒。
[0064] 1.3观察指标:记录各组患者皮肤发生色素沉着、红肿、瘙痒等不良反应情况;记录创面愈合、结痂和痂皮脱落时间;治疗前及持续治疗1个月后于空腹状态下采集患者3ml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症因子的水平。
[0065]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经t值和χ2对比与检验,假设校验有意义的标准为(P<0.05)。
[0066] 2.结果
[0067] 表3:皮肤发生红肿、瘙痒及瘢痕情况
[0068]
[0069] 注:对照组为不经药物处理。
[0070] 由表3分析可知,经点阵激光单独治疗后所有患者普遍出现了皮肤红肿及瘙痒的症状,9例患者出现了色素沉着的症状;与对照组相比,点阵激光联合复合物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皮肤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其中,点阵激光联合BWQL‑1治疗后能够显著降低皮肤出现色素沉着、红肿及瘙痒等不良反应的概率。
[0071] 表4:创面愈合及愈合时间(天)
[0072]
[0073] 与对照组相比,*P<0.05。
[0074] 由表4可看出,与对照组相比,BWQL‑1、BBQL及BWL‑1联合点阵激光治疗痤疮均能够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治疗周期;其中,以联合岩白菜素/乳清蛋白/二氢槲皮素复合物治疗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将岩白菜素与葛根素同时与乳清蛋白复合后(BWPL)伤口愈合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0075] 表5: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情况
[0076]
[0077]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0078] 由上表分析可知,各组治疗前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经点阵激光单独治疗后,患者血清中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采用BWQL‑1和BBQL联合点阵激光治疗,患者血清中IL‑6/8和TNF‑α炎症因子表达与治疗前相比有极显著地下降(P<0.01),其中,BWQL‑1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显示BWQL‑1能够明显提高激光治疗痤疮的效果;然而与伤口愈合试验结果一致,将岩白菜素与葛根素同时与乳清蛋白复合后(BWPL),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0079]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