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常熟理工学院 > 一种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专利详情

一种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8-11-13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19-04-26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0-02-18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8-11-13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811345776.1 申请日 2018-11-13
公开/公告号 CN109555576B 公开/公告日 2020-02-18
授权日 2020-02-18 预估到期日 2038-11-13
申请年 2018年 公开/公告年 2020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F01N3/01F01N9/00 主分类号 F01N3/01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4
权利要求数量 5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0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4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常熟理工学院 当前专利权人 常熟理工学院
发明人 李铭迪、赵洋、许广举、李广华、徐幸佳、陈雨晴、宋毓聪 第一发明人 李铭迪
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南三环路99号 邮编 215500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7
申请人所在省 江苏省 申请人所在市 江苏省苏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张俊范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对发动机排气进行加载电荷后分流,并以不同电压等级进行静电吸附然后进行超声波团聚或降温处理形成排气流,再解除静电吸附形成新的排气流,对各个不同的排气流及新的排气流进行碰撞混合,最后通过颗粒捕集器排放。本发明能够显著促进微纳米级颗粒物的碰撞和团聚,促进微纳米级颗粒物的生长,降低微纳米级颗粒物的数量排放。
  • 摘要附图
    一种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0-02-18 授权
2 2019-04-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F01N 3/01 专利申请号: 201811345776.1 申请日: 2018.11.13
3 2019-04-02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由荷电装置对发动机排气中的颗粒物加载电荷形成带电排气;
步骤2、将带电排气分流形成第一带电排气、第二带电排气、第三带电排气和第四带电排气,对第一带电排气以第一电压等级进行静电吸附后经过超声波团聚形成第一预排气,对第二带电排气以第二电压等级进行静电吸附后经过超声波团聚形成第二预排气,对第三带电排气以第三电压等级进行静电吸附后经过降温形成第三预排气,对第四带电排气以第四电压等级进行静电吸附后经过降温形成第四预排气,所述第一电压等级<第二电压等级<第三电压等级<第四电压等级;
步骤3、当第一带电排气在进行静电吸附后电压下降第一预定幅度时,停止对第一带电排气进行静电吸附形成第五预排气,当第二带电排气在进行静电吸附后电压下降第一预定幅度时,停止对第二带电排气进行静电吸附形成第六预排气,当第三带电排气在进行静电吸附后电压下降第二预定幅度时,停止对第三带电排气进行静电吸附形成第七预排气,当第四带电排气在进行静电吸附后电压下降第二预定幅度时,停止对第四带电排气进行静电吸附形成第八预排气;
步骤4、使第五预排气和第七预排气进行碰撞混合后形成第一排气,使第六预排气和第八预排气进行碰撞混合后形成第二排气,使第一预排气和第二预排气进行碰撞混合后形成第三排气,使第一排气和第四预排气进行碰撞混合后形成第四排气,使第二排气和第三预排气进行碰撞混合后形成第五排气,使第三排气、第四排气和第五排气进行碰撞混合后形成最终排气经颗粒捕集器排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第一电压等级为5~100V,所述第二电压等级为100~1000V,所述第三电压等级为1000~5000V,所述第四电压等级为5000~10000V。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超声波团聚时超声波发射频率为10~50kHz。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降温为温度降低至100~2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第一预定幅度为10%,第二预定幅度为5%。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排放控制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排出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已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防治汽车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环保部发布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GB18352.5-2013)国家标准,与国四标准相比,国五标准中的NOx排放限值严格了25%~28%、颗粒物质量排放限值严格了82%,除此之外,还增加了11
新指标柴油车排放颗粒物粒子数量(Particle Numbers,PN)的限值(6.0×10 个/km)。2016年5月,环保部发布《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加严了污染物排放限值,汽油车PN排放也要求控制在6.0×1011个/km范围内。可以看出,对汽车污染物排放,特别是颗粒物质量和数量排放的要求日趋严格。
[0003] 发动机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粗态(1~10μm)、聚集态(100~300nm)和核态(粒径小于50nm)。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颗粒质量排放峰值集中在聚集态和粗态,颗粒数量排放峰值集中在核态。同时降低发动机颗粒物质量和数量排放,对于满足更高排放法规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0004] 目前降低发动机颗粒物排放的方法,第一类是通过优化燃油喷射等方式,改善发动机缸内燃烧过程,减少颗粒物的生成,从而降低颗粒物排放;第二类是通过加装颗粒捕集器,捕集发动机排出的颗粒物,从而降低颗粒物排放。第一类优化燃烧过程的方法,主要减少的是粒径较大的粗态颗粒物排放,能够实现颗粒物质量排放的大幅下降。但是,优化燃烧过程的方法降低核态颗粒物(占颗粒物数量排放的90%以上)效果非常有限,特定工况下,甚至有核态颗粒物数量排放增加的现象。第二类加装颗粒捕集器的方法,对颗粒物排放的捕集效率能够达到90%左右,可以有效地降低颗粒物排放。但是,颗粒捕集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捕集颗粒达到一定量时,排气背压升高,捕集效率下降、捕集器需要再生等。此外,对纳米级颗粒物的捕集效率取决于捕集器的捕集原理、结构、材料等因素,无法实现对纳米级颗粒物的高效捕集。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解决发动机排气中微纳米级颗粒物的数量排放控制问题,以满足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
[0006]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步骤1、由荷电装置对发动机排气中的颗粒物加载电荷形成带电排气;
[0008] 步骤2、将带电排气分流形成第一带电排气、第二带电排气、第三带电排气和第四带电排气,对第一带电排气以第一电压等级进行静电吸附后经过超声波团聚形成第一预排气,对第二带电排气以第二电压等级进行静电吸附后经过超声波团聚形成第二预排气,对第三带电排气以第三电压等级进行静电吸附后经过降温形成第三预排气,对第四带电排气以第四电压等级进行静电吸附后经过降温形成第四预排气,所述第一电压等级<第二电压等级<第三电压等级<第四电压等级;
[0009] 步骤3、当第一带电排气在进行静电吸附后电压下降第一预定幅度时,停止对第一带电排气进行静电吸附形成第五预排气,当第二带电排气在进行静电吸附后电压下降第一预定幅度时,停止对第二带电排气进行静电吸附形成第六预排气,当第三带电排气在进行静电吸附后电压下降第二预定幅度时,停止对第三带电排气进行静电吸附形成第七预排气,当第四带电排气在进行静电吸附后电压下降第二预定幅度时,停止对第四带电排气进行静电吸附形成第八预排气;
[0010] 步骤4、使第五预排气和第七预排气进行碰撞混合后形成第一排气,使第六预排气和第八预排气进行碰撞混合后形成第二排气,使第一预排气和第二预排气进行碰撞混合后形成第三排气,使第一排气和第四预排气进行碰撞混合后形成第四排气,使第二排气和第三预排气进行碰撞混合后形成第五排气,使第三排气、第四排气和第五排气进行碰撞混合后形成最终排气经颗粒捕集器排放。
[0011]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第一电压等级为5~100V,所述第二电压等级为100~1000V,所述第三电压等级为1000~5000V,所述第四电压等级为5000~10000V。
[0012]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超声波团聚时超声波发射频率为10~50kHz。
[0013]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降温为温度降低至100~200℃。
[0014]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第一预定幅度为10%,第二预定幅度为5%。
[0015]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将发动机排气经过加载电荷然后利用静电吸附对特定不同粒径范围颗粒物进行超声团聚或降温处理,再将各排气进行碰撞混合使颗粒物进行进一步团聚促进颗粒捕集器的捕集,微纳米级颗粒物的数量排放下降明显。

实施方案

[0019]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同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0020] 请结合图1及图2所示,实施例所涉及的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是这样的:
[0021] 步骤1:颗粒加载电荷
[0022] 发动机排气1通过颗粒物静电加载装置2,对排气中的颗粒物加载电荷形成带电排气3。此时,由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不同,能够加载的电荷大小也不同。颗粒物的粒径越大,加载的电荷较多。
[0023] 步骤2:将步骤1带电排气四分流后捕集特定粒径的颗粒,对小粒径颗粒进行降温冷凝,大粒径颗粒进行超声振荡。
[0024] 对步骤1带电排气3进行分流,分流后的经过四条排气通路。
[0025] 在第一排气通路上,由电场加载装置4a施加第一电压等级静电,第一电压等级电压范围为5~100V,对带电排气3中粒径在5~20nm左右的颗粒进行静电吸附,此时,流量控制阀5a控制排气流向加装“超声波换能器与超声波发生器”6a的管路,向管路中包含大粒径颗粒的排气的颗粒发射超声波,超声波的频率范围为10~50kHz,促进颗粒物的团聚作用,大粒径颗粒的粒径进一步增大,然后形成第一预排气A’。
[0026] 在第二排气通路上,由电场加载装置4b施加第二电压等级静电,第二电压等级电压范围为100~1000V,对带电排气3中粒径在50~200nm左右的颗粒进行静电吸附,此时,流量控制阀5b控制排气流向加装“超声波换能器与超声波发生器”6b的管路,向管路中包含大粒径颗粒的排气发射超声波,超声波的频率范围为10~50kHz,促进颗粒物的团聚作用,大粒径颗粒的粒径进一步增大,然后形成第二预排气B’。
[0027] 在第三排气通路上,由电场加载装置4c施加第三电压等级静电,第三电压等级电压范围为1000~5000V,对带电排气3中粒径在500~1000nm左右的颗粒进行静电吸附,此时,流量控制阀5c控制排气流向加装降温装置6c的管路,对包含小粒径颗粒的排气进行降温处理,将尾气温度降低到100~200℃,促进小粒径颗粒物的冷凝作用,小粒径颗粒的粒径有所增加,然后形成第三预排气C’。
[0028] 在第四排气通路上,由电场加载装置4d施加第四电压等级静电,第四电压等级电压范围为5000~10000V,对带电排气3中粒径在2000~10000nm左右的颗粒进行静电吸附,此时,流量控制阀5d控制排气流向加装降温装置6d的管路,对包含小粒径颗粒的排气进行降温处理,将尾气温度降低到100~200℃,促进小粒径颗粒物的冷凝作用,小粒径颗粒的粒径有所增加,然后形成第四预排气D’。
[0029] 步骤3:释放吸附到一定程度的颗粒物
[0030] 在第一排气通路的实际电压与第一电压等级静电电压相比,下降幅度达到10%时,在电场加载装置4a上加载反向电压,电压范围为5~100V,此时,流量控制阀5a控制排气形成颗粒粒径在5~20nm左右第五预排气A。
[0031] 在第二排气通路的实际电压与第二电压等级静电电压相比,下降幅度达到10%时,在电场加载装置4b上加载反向电压,电压范围为100~1000V,此时,流量控制阀5b控制排气形成颗粒粒径在50~200nm左右第六预排气B。
[0032] 在第三排气通路的实际电压与第三电压等级静电电压相比,下降幅度达到5%时,在电场加载装置4c上加载反向电压,电压范围为1000~5000V,此时,流量控制阀5c控制排气形成颗粒粒径在500~1000nm左右第七预排气C。
[0033] 在第四排气通路的实际电压与第四电压等级静电电压相比,下降幅度达到5%时,在电场加载装置4a上加载反向电压,电压范围为5000~10000V,此时,流量控制阀5d控制排气形成颗粒粒径在2000~10000nm左右第八预排气D。
[0034] 步骤4:进行颗粒物的碰撞
[0035] 通过第一至第八预排气A-D和A’-D’,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碰撞,如图2所示:
[0036] 将第五预排气A与第七预排气C以90°夹角进行碰撞混合,形成第一排气E;
[0037] 将第六预排气B与第八预排气D以90°夹角进行碰撞混合,形成第二排气F;
[0038] 将第一预排气A’与第二预排气B’以90°夹角进行碰撞混合,形成第三排气G;
[0039] 将第一排气E与第四预排气D’以90°夹角进行碰撞混合,形成第四排气H;
[0040] 将第二排气F与第三预排气C’以90°夹角进行碰撞混合,形成第五排气I;
[0041] 将第三排气G、第四排气H和第五排气I进行碰撞混合,形成最终排气经颗粒捕集器排放。
[0042] 以发动机某一工况为例,分别测量按现有技术直接采用颗粒捕集器捕集排放,以及采用上述实施例排放控制方法后,排气中颗粒物数量浓度的粒径分布数据,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微纳米级颗粒物的数量排放下降明显。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发明促进发动机微纳米级颗粒物团聚的排放控制方法的排气流程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发明各排气碰撞混合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排放颗粒物数量浓度粒径分布图。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