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专利详情

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9-03-26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19-12-10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29-03-26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申请号 CN201920394379.7 申请日 2019-03-26
公开/公告号 CN209764155U 公开/公告日 2019-12-10
授权日 2019-12-10 预估到期日 2029-03-26
申请年 2019年 公开/公告年 2019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G01D21/02 主分类号 G01D21/02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U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9
权利要求数量 10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0 被引证专利数量 1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3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 廖章锦、章雪挺 第一发明人 廖章锦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 邮编 310018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2
申请人所在省 浙江省 申请人所在市 浙江省杭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朱亚冠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本实用新型包括电源电路、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主控电路、RTC时钟电路和LCD屏控制电路。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包括USART转换电路、CAN总线转换电路和485总线转换电路。RTC时钟电路通过时钟芯片为主控电路内的主控芯片提供时钟信号。USART转换电路包括串口芯片。CAN总线转换电路包括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和第一浪涌抑制模块。485总线转换电路包括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和第二浪涌抑制模块。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采集湿地中的各项环境参数,进而能够对湿地环境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
  • 摘要附图
    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19-12-10 授权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包括电源电路、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主控电路、RTC时钟电路和LCD屏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包括USART转换电路;RTC时钟电路通过时钟芯片为主控电路内的主控芯片提供时钟信号;所述的电源电路包括5V数采供电模块和3.3V数采供电模块;5V数采供电模块、3.3V数采供电模块为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主控电路和RTC时钟电路供电;
所述的USART转换电路包括三个USART转换单元;USART转换单元包括串口芯片;串口隔离芯片采用型号为RSM232的隔离串口芯片;串口芯片的1引脚接电阻R11的一端、极性电容C16的正极、电容C17的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2的负极及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串口芯片的4引脚为USART转换电路的输出串口接收端;串口芯片的3引脚为USART转换电路的输出串口发送端;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串口芯片的2引脚、发光二极管LED3的负极、极性电容C16的负极、电容C17的另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2的正极连接之后接数字地线;串口芯片的6引脚与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瞬变抑制二极管TVS3的负极及自恢复保险丝RT1的一端连接;串口芯片的7引脚与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的正极、瞬变抑制二极管TVS4的负极及自恢复保险丝RT2的一端连接;串口芯片的8引脚与瞬变抑制二极管TVS3、瞬变抑制二极管TVS4的正极、电阻RM1及电容CM1的一端连接;自恢复保险丝RT1的另一端与防雷管GDT1的第一接线端连接;自恢复保险丝RT1远离串口芯片的那端为USART转换单元的串口接收端;自恢复保险丝RT2的另一端与防雷管GDT1的第二接线端连接;自恢复保险丝RT2远离串口芯片的那端为USART转换单元的串口发送端TOUT1;电阻RM1、电容CM1的另一端及防雷管GDT1的第三接线端均接数字地线;
三个USART转换单元内串口芯片的4引脚分别为USART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二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三输出串口接收端;三个USART转换单元内串口芯片的3引脚分别为USART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串口发送端、第二输出串口发送端、第三输出串口发送端;
USART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二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三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一输出串口发送端、第二输出串口发送端、第三输出串口发送端均与主控电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境采集传感器组;所述的环境采集传感器组包括以RS-232接口输出的传感器;三个USART转换单元的串口接收端与三个以RS-232接口输出的传感器的信号发送端分别连接;三个USART转换单元的串口发送端与三个以RS-232接口输出的传感器的信号接收端分别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还包括CAN总线转换电路;所述的CAN总线转换电路包括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和第一浪涌抑制模块;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采用型号为CTM1051M的隔离CAN总线收发芯片;第一浪涌抑制模块采用型号为SP00S12的信号浪涌抑制器;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4引脚接极性电容C41的正极、电容C42的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3的负极、发光二极管LED6的正极及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极性电容C41的负极、电容C42的另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ED6的负极及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3引脚均接数字地线;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7引脚接第一浪涌抑制模块的5引脚,6引脚接第一浪涌抑制模块的8引脚;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5引脚、第一浪涌抑制模块的6引脚及7引脚均接数字地线;第一浪涌抑制模块的2引脚及3引脚与电阻R24及电容C43的一端相连并接数字地线;
电阻R24及电容C43的另一端均接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第一浪涌抑制模块的4引脚为CAN总线转换电路的CAN高位数据传输端;第一浪涌抑制模块的1引脚为CAN总线转换电路的CAN低位数据传输端;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1引脚作为CAN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2引脚作为CAN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发送端;CAN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输出信号发送端均与主控电路连接;所述的环境采集传感器组还包括以CAN总线输出的传感器;CAN总线转换电路的CAN高位数据传输端、CAN低位数据传输端与以CAN总线输出的传感器的传输接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还包括485总线转换电路;所述的485总线转换电路包括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和第二浪涌抑制模块;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采用型号为RSM485的隔离485总线收发芯片,第二浪涌抑制模块采用型号为SP00S12的信号浪涌抑制器;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1引脚接极性电容C44的正极、电容C45的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4的负极、发光二极管LED7的正极及
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极性电容C44的负极、电容C45的另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4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ED7的负极及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2引脚均接数字地线;
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7引脚接电阻R25的一端,8引脚接电阻R26的一端及第二浪涌抑制模块的5引脚,9引脚接电阻R25的另一端及第二浪涌抑制模块的8引脚;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10引脚、电阻R26的另一端、第二浪涌抑制模块的6引脚及7引脚均接数字地线;第二浪涌抑制模块的2引脚及3引脚均与电阻R27及电容C46的一端相连,并接数字地线;电阻R27及电容C46的另一端均接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第二浪涌抑制模块的4引脚为
485总线转换电路的485数据传输负端;第二浪涌抑制模块的1引脚为485总线转换电路的
485数据传输正端;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3引脚作为485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4引脚作为485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485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输出信号接收端均与主控电路连接;所述的环境采集传感器组还包括以RS-485接口输出的传感器;485总线转换电路的485数据传输正端、485数据传输负端与以RS-485接口输出的传感器的传输接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5V数采供电模块包括第四开关电源芯片;第四开关电源芯片采用型号为WRB2405N的隔离DC-DC开关电源芯片;第四开关电源芯片的16引脚、极性电容C11的正极连接之后接外部24V电压;第四开关电源芯片的1引脚及极性电容C11的负极均接普通地线;第四开关电源芯片的9引脚、电阻R8的一端、极性电容C12的正极连接之后作为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5V;第四开关电源芯片的10引脚、极性电容C12的负极、电阻R8的另一端均接数字地线VDD;第四开关电源芯片的其余引脚均悬空;
所述的3.3V数采供电模块包括电平转换芯片,电平转换芯片的型号为LM1117;电平转换芯片的3引脚接极性电容C65的正极、电容C66的一端及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
5V;电平转换芯片的1引脚、极性电容C65的负极、电容C66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电平转换芯片的2引脚及4引脚均接极性电容C67的正极、电容C68及电阻R37的一端与连接之后作为
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电阻R37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14的正极连接;
极性电容C67的负极、电容C68的另一端及发光二极管LED14的负极均接普通地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电路包括还包括12V传感器供电模块和5V传感器供电模块;所述的12V传感器供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第一开关电源芯片采用型号为XL4016的DC-DC开关电源芯片;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
5引脚接极性电容C1的正极、电容C2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及外部24V电压;极性电容C1的负极及电容C2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电容C3的另一端接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4引脚;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3引脚接电感L1的一端、肖特基二极管D1及肖特基二极管D2的负极;电感L1的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4的正极、电容C5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电阻R1的另一端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电阻R4的一端及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2引脚;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1引脚,肖特基二极管D1的正极,肖特基二极管D2的正极,极性电容C4的负极,电容C5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电阻R4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电阻R1、电阻R3的电阻值之和与R4的电阻值之间的比值为26:3;
所述的5V传感器供电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第二开关电源芯片采用型号为XL4016的DC-DC开关电源芯片;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5引脚接极性电容C6的正极、电容C7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及外部24V电压;极性电容C6的负极及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
电容C8的另一端接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4引脚;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3引脚接电感L2的一端、肖特基二极管D8的负极及肖特基二极管D4的负极;电感L2的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9的正极、电容C10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极;电阻R5的另一端接电阻R7的一端及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2引脚;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1引脚,肖特基二极管D3的正极,肖特基二极管D4的正极,极性电容C9的负极,电容C10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电阻R7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电阻R5与R4的电阻值之比为10:3.2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主控芯片采用型号为STM32F103ZET6的单片机;主控芯片的25引脚接电阻R30、电容
47及按键开关KEY1的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接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电容C47及按键开关KEY1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主控芯片的6、72、108、144引脚、39引脚、17引脚、52引脚、62引脚、84引脚、95引脚、121引脚、131引脚及32引脚均接电容C53、电容C54、电容C55、电容C56、电容C57、电容C58、电容C59、电容C60、电容C61、电容C62、电容C63、电容C64、电容C50的一端及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主控芯片的33引脚接电容51及电容52的一端;主控芯片的138引脚、48引脚、71引脚、107引脚、143引脚、38引脚、16引脚、
51引脚、61引脚、83引脚、94引脚、120引脚、130引脚、30引脚、31引脚、电容51、电容52、电容C53、电容C54、电容C55、电容C56、电容C57、电容C58、电容C59、电容C60、电容C61、电容C62、电容C63、电容C64、电容C50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主控芯片的23引脚接电容C49及晶振Y3的一端,24引脚接电容C48的一端及晶振Y3的另一端;电容C48及电容C49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
所述主控芯片的101引脚、102引脚与USART转换电路的USART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一输出串口发送端分别连接;主控芯片的37引脚、36引脚与USART转换电路的USART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二输出串口发送端分别连接;主控芯片的70引脚、69引脚与USART转换电路的USART转换电路的第三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三输出串口发送端分别连接;主控芯片的139引脚、140引脚与CAN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输出信号发送端分别连接;主控芯片的10引脚、11引脚与485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输出信号接收端分别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文件管理电路;
所述的文件管理电路包括SD卡座;SD卡座的7引脚、8引脚、1引脚、2引脚、3引脚与电阻R42、电阻R41、电阻R40、电阻R39、电阻R38的一端分别连接,且分别为文件管理电路的第一数据端、第二数据端、第三数据端、第四数据端、命令端;SD卡座的5引脚为文件管理电路的时钟总线传输端;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阻R41、电阻R42的另一端、SD卡座的4引脚及电容C69的一端均接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SD卡座的6引脚、10引脚、11引脚、
12引脚及电容C69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文件管理电路的第一数据端、第二数据端、第三数据端、第四数据端、命令端与主控芯片的98引脚、99引脚、111引脚、112引脚分别连接;文件管理电路的时钟总线传输端、命令端与主控芯片的113引脚、116引脚分别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RTC时钟电路包括时钟芯片;时钟芯片的型号为DS3231SN;时钟芯片的2引脚接电容C70、电容C71、电阻R43的一端及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电容C70及电容C71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时钟芯片的3引脚接电阻R43的另一端;时钟芯片的5引脚、6引脚、7引脚及8引脚均接普通地线;时钟芯片的15引脚、16引脚与电阻R45、电阻R44的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5及电阻R44的另一端均接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时钟芯片的14引脚接电容C72的一端及纽扣电池BT1的正极;时钟芯片的9引脚、10引脚、11引脚、12引脚、13引脚、电容C72的另一端及纽扣电池BT1的负极均接普通地线;时钟芯片的16引脚作为RTC时钟电路的I2C时钟端,15引脚作为RTC时钟电路的I2C控制端,3引脚作为RTC时钟电路的时钟信号输出端;RTC时钟电路的时钟信号输出端、I2C时钟端、I2C控制端与主控芯片的132引脚、136引脚、137引脚分别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LCD屏控制电路;所述LCD屏控制电路包括LCD屏;LCD屏的型号为ILI9341;LCD屏的29引脚接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31引脚接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1引脚、30引脚、32引脚均接普通地线;LCD屏的18引脚、17引脚、16引脚、15引脚、14引脚、13引脚、12引脚、11引脚、10引脚、9引脚、8引脚、7引脚、6引脚、5引脚、4引脚、3引脚与主控芯片的85引脚、86引脚、
114引脚、115引脚、58引脚、59引脚、60引脚、63引脚、64引脚、65引脚、66引脚、67引脚、68引脚、77引脚、78引脚、79引脚分别连接;LCD屏的2引脚、28引脚、22引脚、19引脚、20引脚、21引脚、23引脚、26引脚、25引脚、24引脚、27引脚与主控芯片的126引脚、91引脚、127引脚、118引脚、119引脚、1引脚、117引脚、18引脚、49引脚、22引脚、21引脚分别连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湿地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

背景技术

[0002]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可以过滤及清洁饮用水,并且为许多指标性物种如香蒲、鹤、短吻鳄等提供栖息地。沿海湿地资源在我国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沿海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给沿海湿地资源带来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影响。主要问题如下:(1)围海工程造成沿海湿地面积急剧减少(2)沿海湿地开发利用缺少总体规划(3)围垦湿地得不到充分利用(4)沿海湿地生态系受到湿地污染加剧的威胁(5)重开发轻保护造成生态环境破坏(6)沿海湿地的破坏导致沿海岸线后退。
[0003] 现有的湿地环境监测系统状况以及问题:
[0004] 湿地环境监测数据是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湿地的基础,是湿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加强湿地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是湿地行政管理职能之一,同时也是推动监测数据为湿地经济发展,提高湿地环境保护决策水平的重要保障。湿地具有丰富的资源,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湿地开发活动逐渐加剧,湿地生态环境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进行湿地环境效应评价,是加强湿地保护、开展湿地规划和强化湿地管理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逐渐渗透进入传统的监测模式,高科技与传统模式的结合。业务化监测和在线监测的并行.也相应改变了湿地环境监测日常的工作和管理方式。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生态用海理念的提出,对湿地环境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湿地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服务也相应产生了新的需求。但我们的湿地情况监测也有很多问题,诸如:(1)数据质控过程缺少统一规范。(2)数据汇交监管不足。(3)数据库建设缺少统一规划。(4)缺乏具有知识性、决策性的数据产品。

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
[0006] 本实用新型包括电源电路、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主控电路、RTC时钟电路和LCD屏控制电路。所述的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包括USART转换电路。RTC时钟电路通过时钟芯片为主控电路内的主控芯片提供时钟信号。所述的电源电路包括5V数采供电模块和3.3V数采供电模块。5V数采供电模块、3.3V数采供电模块为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主控电路和RTC时钟电路供电。
[0007] 所述的USART转换电路包括三个USART转换单元。USART转换单元包括串口芯片。串口隔离芯片采用型号为RSM232的隔离串口芯片。串口芯片的1引脚接电阻R11的一端、极性电容C16的正极、电容C17的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2的负极及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串口芯片的4引脚为USART转换电路的输出串口接收端。串口芯片的3引脚为USART转换电路的输出串口发送端。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串口芯片的2引脚、发光二极管LED3的负极、极性电容C16的负极、电容C17的另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2的正极连接之后接数字地线。串口芯片的6引脚与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瞬变抑制二极管TVS3的负极及自恢复保险丝RT1的一端连接。串口芯片的7引脚与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的正极、瞬变抑制二极管TVS4的负极及自恢复保险丝RT2的一端连接。串口芯片的8引脚与瞬变抑制二极管TVS3、瞬变抑制二极管TVS4的正极、电阻RM1及电容CM1的一端连接。自恢复保险丝RT1的另一端与防雷管GDT1的第一接线端连接。自恢复保险丝RT1远离串口芯片的那端为USART转换单元的串口接收端。自恢复保险丝RT2的另一端与防雷管GDT1的第二接线端连接。自恢复保险丝RT2远离串口芯片的那端为USART转换单元的串口发送端TOUT1。电阻RM1、电容CM1的另一端及防雷管GDT1的第三接线端均接数字地线。
[0008] 三个USART转换单元内串口芯片的4引脚分别为USART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二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三输出串口接收端。三个USART转换单元内串口芯片的3引脚分别为USART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串口发送端、第二输出串口发送端、第三输出串口发送端。USART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二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三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一输出串口发送端、第二输出串口发送端、第三输出串口发送端均与主控电路连接。
[0009]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环境采集传感器组;所述的环境采集传感器组包括以RS-232接口输出的传感器。三个USART转换单元的串口接收端与三个以RS-232接口输出的传感器的信号发送端分别连接;三个USART转换单元的串口发送端与三个以RS-232接口输出的传感器的信号接收端分别连接。
[0010] 所述的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还包括CAN总线转换电路。所述的CAN总线转换电路包括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和第一浪涌抑制模块。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采用型号为CTM1051M的隔离CAN总线收发芯片。第一浪涌抑制模块采用型号为SP00S12的信号浪涌抑制器。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4引脚接极性电容C41的正极、电容C42的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3的负极、发光二极管LED6的正极及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极性电容C41的负极、电容C42的另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ED6的负极及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3引脚均接数字地线。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7引脚接第一浪涌抑制模块的5引脚,6引脚接第一浪涌抑制模块的8引脚。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5引脚、第一浪涌抑制模块的6引脚及7引脚均接数字地线。第一浪涌抑制模块的2引脚及3引脚与电阻R24及电容C43的一端相连并接数字地线。电阻R24及电容C43的另一端均接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第一浪涌抑制模块的4引脚为CAN总线转换电路的CAN高位数据传输端。第一浪涌抑制模块的1引脚为CAN总线转换电路的CAN低位数据传输端。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1引脚作为CAN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2引脚作为CAN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发送端。CAN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输出信号发送端均与主控电路连接。所述的环境采集传感器组还包括以CAN总线输出的传感器。CAN总线转换电路的CAN高位数据传输端、CAN低位数据传输端与以CAN总线输出的传感器的传输接口连接;
[0011] 所述的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还包括485总线转换电路;所述的485总线转换电路包括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和第二浪涌抑制模块。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采用型号为RSM485的隔离485总线收发芯片,第二浪涌抑制模块采用型号为SP00S12的信号浪涌抑制器。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1引脚接极性电容C44的正极、电容C45的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4的负极、发光二极管LED7的正极及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极性电容C44的负极、电容C45的另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4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ED7的负极及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2引脚均接数字地线。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7引脚接电阻R25的一端,8引脚接电阻R26的一端及第二浪涌抑制模块的5引脚,9引脚接电阻R25的另一端及第二浪涌抑制模块的8引脚。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10引脚、电阻R26的另一端、第二浪涌抑制模块的6引脚及7引脚均接数字地线。第二浪涌抑制模块的2引脚及3引脚均与电阻R27及电容C46的一端相连,并接数字地线。电阻R27及电容C46的另一端均接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第二浪涌抑制模块的4引脚为485总线转换电路的485数据传输负端。第二浪涌抑制模块的1引脚为485总线转换电路的485数据传输正端。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3引脚作为485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的4引脚作为485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485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输出信号接收端均与主控电路连接。所述的环境采集传感器组还包括以RS-485接口输出的传感器。485总线转换电路的485数据传输正端、485数据传输负端与以RS-485接口输出的传感器的传输接口连接。
[0012] 进一步地,所述的5V数采供电模块包括第四开关电源芯片。第四开关电源芯片采用型号为WRB2405N的隔离DC-DC开关电源芯片。第四开关电源芯片的16引脚、极性电容C11的正极连接之后接外部24V电压。第四开关电源芯片的1引脚及极性电容C11的负极均接普通地线。第四开关电源芯片的9引脚、电阻R8的一端、极性电容C12的正极连接之后作为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5V。第四开关电源芯片的10引脚、极性电容C12的负极、电阻R8的另一端均接数字地线VDD。第四开关电源芯片的其余引脚均悬空。
[0013] 所述的3.3V数采供电模块包括电平转换芯片,电平转换芯片的型号为LM1117。电平转换芯片的3引脚接极性电容C65的正极、电容C66的一端及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5V。电平转换芯片的1引脚、极性电容C65的负极、电容C66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电平转换芯片的2引脚及4引脚均接极性电容C67的正极、电容C68及电阻R37的一端与连接之后作为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电阻R37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14的正极连接。极性电容C67的负极、电容C68的另一端及发光二极管LED14的负极均接普通地线。
[0014]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源电路包括还包括12V传感器供电模块和5V传感器供电模块。所述的12V传感器供电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第一开关电源芯片采用型号为XL4016的DC-DC开关电源芯片。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5引脚接极性电容C1的正极、电容C2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及外部24V电压。极性电容C1的负极及电容C2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电容C3的另一端接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4引脚。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3引脚接电感L1的一端、肖特基二极管D1及肖特基二极管D2的负极。电感L1的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4的正极、电容C5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电阻R1的另一端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电阻R4的一端及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2引脚。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1引脚,肖特基二极管D1的正极,肖特基二极管D2的正极,极性电容C4的负极,电容C5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电阻R4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电阻R1、电阻R3的电阻值之和与R4的电阻值之间的比值为26:3。
[0015] 所述的5V传感器供电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第二开关电源芯片采用型号为XL4016的DC-DC开关电源芯片。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5引脚接极性电容C6的正极、电容C7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及外部24V电压。极性电容C6的负极及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电容C8的另一端接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4引脚。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3引脚接电感L2的一端、肖特基二极管D3的负极及肖特基二极管D4的负极。电感L2的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9的正极、电容C10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极。电阻R5的另一端接电阻R7的一端及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2引脚。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1引脚,肖特基二极管D3的正极,肖特基二极管D4的正极,极性电容C9的负极,电容C10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电阻R7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电阻R5与R4的电阻值之比为10:3.24。
[0016] 进一步地,所述的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主控芯片采用型号为STM32F103ZET6的单片机。主控芯片的25引脚接电阻R30、电容47及按键开关KEY1的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接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电容C47及按键开关KEY1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主控芯片的6引脚、72引脚、108引脚、144引脚、39引脚、17引脚、52引脚、62引脚、84引脚、95引脚、121引脚、131引脚及32引脚均接电容C53、电容C54、电容C55、电容C56、电容C57、电容C58、电容C59、电容C60、电容C61、电容C62、电容C63、电容C64、电容C50的一端及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主控芯片的33引脚接电容51及电容52的一端。主控芯片的138引脚、48引脚、71引脚、107引脚、143引脚、38引脚、16引脚、51引脚、61引脚、83引脚、94引脚、
120引脚、130引脚、30引脚、31引脚、电容51、电容52、电容C53、电容C54、电容C55、电容C56、电容C57、电容C58、电容C59、电容C60、电容C61、电容C62、电容C63、电容C64、电容C50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主控芯片的23引脚接电容C49及晶振Y3的一端,24引脚接电容C48的一端及晶振Y3的另一端。电容C48及电容C49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
[0017] 所述主控芯片的101、102引脚与USART转换电路的USART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一输出串口发送端分别连接。主控芯片的37、36引脚与USART转换电路的USART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二输出串口发送端分别连接。主控芯片的70、69引脚与USART转换电路的USART转换电路的第三输出串口接收端、第三输出串口发送端分别连接。主控芯片的139、140引脚与CAN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输出信号发送端分别连接。主控芯片的10、11引脚与485总线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接收端、输出信号接收端分别连接。
[0018]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文件管理电路。所述的文件管理电路包括SD卡座。SD卡座的7引脚、8引脚、1引脚、2引脚、3引脚与电阻R42、电阻R41、电阻R40、电阻R39、电阻R38的一端分别连接,且分别为文件管理电路的第一数据端、第二数据端、第三数据端、第四数据端、命令端。SD卡座的5引脚为文件管理电路的时钟总线传输端。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阻R41、电阻R42的另一端、SD卡座的4引脚及电容C69一端均接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SD卡座的6、10、11、12引脚及电容C69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文件管理电路的第一数据端、第二数据端、第三数据端、第四数据端、命令端与主控芯片的98、99、111、
112引脚分别连接。文件管理电路的时钟总线传输端、命令端与主控芯片的113、116引脚分别连接。
[0019] 进一步地,所述的RTC时钟电路包括时钟芯片。时钟芯片的型号为DS3231SN。时钟芯片的2引脚接电容C70、电容C71、电阻R43的一端及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电容C70及电容C71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时钟芯片的3引脚接电阻R43的另一端。时钟芯片的5引脚、6引脚、7引脚及8引脚均接普通地线。时钟芯片的15、16引脚与电阻R45、电阻R44的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5及电阻R44的另一端均接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
时钟芯片的14引脚接电容C72的一端及纽扣电池BT1的正极。时钟芯片的9引脚、10引脚、11引脚、12引脚、13引脚、电容C72的另一端及纽扣电池BT1的负极均接普通地线。时钟芯片的
16引脚作为RTC时钟电路的I2C时钟端,15引脚作为RTC时钟电路的I2C控制端,3引脚作为RTC时钟电路的时钟信号输出端。RTC时钟电路的时钟信号输出端、I2C时钟端、I2C控制端与主控芯片的132、136、137引脚分别连接。
[0020]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LCD屏控制电路。所述LCD屏控制电路包括LCD屏。LCD屏的型号为ILI9341。LCD屏的29引脚接5V数采供电模块的+5V电源输出端,31引脚接3.3V数采供电模块的3.3V电源输出端,1引脚、30引脚、32引脚均接普通地线。LCD屏的18引脚、17引脚、16引脚、15引脚、14引脚、13引脚、12引脚、11引脚、10引脚、9引脚、8引脚、7引脚、6引脚、5引脚、4引脚、3引脚与主控芯片的85引脚、86引脚、114引脚、115引脚、58引脚、59引脚、60引脚、63引脚、64引脚、65引脚、66引脚、67引脚、68引脚、77引脚、78引脚、79引脚分别连接。LCD屏的2引脚、28引脚、22引脚、19引脚、20引脚、21引脚、23引脚、26引脚、25引脚、24引脚、27引脚与主控芯片的126引脚、91引脚、127引脚、118引脚、119引脚、1引脚、117引脚、18引脚、49引脚、22引脚、21引脚分别连接。
[0021]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22] 1、本实用新型支持多路传感器信号的共同采集
[0023] 2、本实用新型支持支持I2C通讯协议、RS-232通讯协议、CAN总线通讯协议、RS-485总线通讯协议数据的共同输入。
[0024] 3、本实用新型能够记录时间,故能保证数据的实时性,使采集的数据与地理真实时间挂钩。
[0025] 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访问与观察、最终的数据信号通过GPRS信号打包上传至服务器端。
[0026] 5、本实用新型通过文件管理的功能,能够实现数据的保存与备份。
[0027] 6、本实用新型通过液晶屏实时显示传感器数据,方便科研人员实地工作时读取数据。

实施方案

[004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42] 如图1所示,湿地环境监测数采电路,包括电源电路1、环境采集传感器组2、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3、文件管理电路4、主控电路5、RTC时钟电路6和LCD屏控制电路7。环境采集传感器组2包括以RS-232接口输出的传感器、以CAN总线输出的传感器和以RS-485接口输出的传感器。环境采集传感器组2内的传感器用于检测温度、湿度、降雨量、风速、风向、净辐射值、光量子值、土壤温度、土壤盐度、土壤含水量、土壤热通量值。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3包括USART转换电路3-1、CAN总线转换电路3-2和485总线转换电路3-3。以RS-232接口输出的传感器与主控电路5通过USART转换电路3-1内的串口芯片连接。以CAN总线输出的传感器与主控电路5通过CAN总线转换电路3-2内的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连接。以RS-485接口输出的传感器与主控电路5通过485总线转换电路3-3内的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连接。文件管理电路4通过SD卡接收并储存主控电路5传输来的环境数据。RTC时钟电路6通过时钟芯片为主控电路5内的主控芯片提供时钟信号。LCD屏控制电路7与主控模块相连,并通过LCD屏显示环境采集传感器组2采集到的数据。
[0043] 所述的电源电路1包括12V传感器供电模块1-1、5V传感器供电模块1-2、5V数采供电模块1-3和3.3V数采供电模块1-4。12V传感器供电模块1-1、5V传感器供电模块1-2为环境采集传感器组2内各传感器供电。5V数采供电模块1-3、3.3V数采供电模块1-4为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3、文件管理电路4、主控电路5、RTC时钟电路6和LCD屏控制电路7供电。
[0044] 如图2a所示,12V传感器供电模块1-1包括第一开关电源芯片XL1。第一开关电源芯片XL1采用型号为XL4016的DC-DC开关电源芯片。第一开关电源芯片XL1的5引脚接极性电容C1的正极、电容C2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及外部24V电压。极性电容C1的负极及电容C2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GND。电容C3的另一端接第一开关电源芯片XL1的4引脚。第一开关电源芯片XL1的3引脚接电感L1的一端、肖特基二极管D1及肖特基二极管D2的负极。电感L1的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4的正极、电容C5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电阻R1的一端连接后作为12V传感器供电模块1-1的12V供电输出端VCC12。电阻R2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电阻R1的另一端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电阻R4的一端及第一开关电源芯片XL1的2引脚。第一开关电源芯片XL1的1引脚,肖特基二极管D1的正极,肖特基二极管D2的正极,极性电容C4的负极,电容C5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电阻R4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GND。电阻R1、电阻R3的电阻值之和与R4的电阻值之间的比值为26:3。
[0045] 如图2b所示,5V传感器供电模块1-2包括第二开关电源芯片XL2。第二开关电源芯片XL2采用型号为XL4016的DC-DC开关电源芯片。第二开关电源芯片XL2的5引脚接极性电容C6的正极、电容C7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及外部24V电压。极性电容C6的负极及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GND。电容C8的另一端接第一开关电源芯片XL1的4引脚。第二开关电源芯片XL2的3引脚接电感L2的一端、肖特基二极管D3的负极及肖特基二极管D4的负极。电感L2的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9的正极、电容C10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连接后作为5V传感器供电模块1-2的5V供电输出端VCC5。电阻R6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极。电阻R5的另一端接电阻R7的一端及第二开关电源芯片XL2的2引脚。第一开关电源芯片XL1的1引脚,肖特基二极管D3的正极,肖特基二极管D4的正极,极性电容C9的负极,电容C10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电阻R7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GND。电阻R5与R4的电阻值之比为10:3.24。
[0046] 如图2c所示,5V数采供电模块1-3包括第四开关电源芯片WRB。第四开关电源芯片WRB采用型号为WRB2405N的隔离DC-DC开关电源芯片。第四开关电源芯片WRB的16引脚、极性电容C11的正极连接之后接外部24V电压。第四开关电源芯片WRB的1引脚及极性电容C11的负极均接普通地线GND。第四开关电源芯片WRB的9引脚、电阻R8的一端、极性电容C12的正极连接之后作为5V数采供电模块1-3的+5V电源输出端5V。第四开关电源芯片WRB的10引脚、极性电容C12的负极、电阻R8的另一端均接数字地线VDD。第四开关电源芯片WRB的其余引脚均悬空。
[0047] 如图2d所示,3.3V数采供电模块1-4包括电平转换芯片UP1,电平转换芯片UP1的型号为LM1117。电平转换芯片UP1的3引脚接极性电容C65的正极、电容C66的一端及5V数采供电模块1-3的+5V电源输出端5V。电平转换芯片UP1的1引脚、极性电容C65的负极、电容C66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GND。电平转换芯片UP1的2引脚及4引脚均接极性电容C67的正极、电容C68及电阻R37的一端与连接之后作为3.3V数采供电模块1-4的3.3V电源输出端3V3。电阻R37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14的正极连接。极性电容C67的负极、电容C68的另一端及发光二极管LED14的负极均接普通地线GND。
[0048] 如图3a所示,USART转换电路3-1包括三个USART转换单元。USART转换单元包括串口芯片RSM1。串口隔离芯片RSM1采用型号为RSM232的隔离串口芯片。串口芯片RSM1的1引脚接电阻R11的一端、极性电容C16的正极、电容C17的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2的负极及5V数采供电模块1-3的+5V电源输出端5V。串口芯片RSM1的4引脚为USART转换电路3-1的输出串口接收端。串口芯片RSM1的3引脚为USART转换电路3-1的输出串口发送端。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串口芯片RSM1的2引脚、发光二极管LED3的负极、极性电容C16的负极、电容C17的另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2的正极连接之后接数字地线VDD。串口芯片RSM1的6引脚与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瞬变抑制二极管TVS3的负极及自恢复保险丝RT1的一端连接。串口芯片RSM1的7引脚与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的正极、瞬变抑制二极管TVS4的负极及自恢复保险丝RT2的一端连接。串口芯片RSM1的8引脚与瞬变抑制二极管TVS3、瞬变抑制二极管TVS4的正极、电阻RM1及电容CM1的一端连接。自恢复保险丝RT1的另一端与防雷管GDT1的第一接线端连接。自恢复保险丝RT1远离串口芯片RSM1的那端为USART转换单元的串口接收端RIN1。自恢复保险丝RT2的另一端与防雷管GDT1的第二接线端连接。自恢复保险丝RT2远离串口芯片RSM1的那端为USART转换单元的串口发送端TOUT1。电阻RM1、电容CM1的另一端及防雷管GDT1的第三接线端均接数字地线VDD。串口芯片RSM1的其余引脚悬空[0049] 三个USART转换单元内串口芯片RSM1的4引脚分别为USART转换电路3-1的第一输出串口接收端RXD1、第二输出串口接收端RXD2、第三输出串口接收端RXD3。三个USART转换单元内串口芯片RSM1的3引脚分别为USART转换电路3-1的第一输出串口发送端TXD1、第二输出串口发送端TXD2、第三输出串口发送端TXD3。三个USART转换单元的串口接收端RIN1与三个以RS-232接口输出的传感器的信号发送端分别连接。三个USART转换单元的串口发送端TOUT1与三个以RS-232接口输出的传感器的信号接收端分别连接。
[0050] 如图3b所示,CAN总线转换电路3-2包括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CT1和第一浪涌抑制模块SP1。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CT1采用型号为CTM1051M的隔离CAN总线收发芯片。第一浪涌抑制模块SP1采用型号为SP00S12的信号浪涌抑制器。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CT1的4引脚接极性电容C41的正极、电容C42的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3的负极、发光二极管LED6的正极及5V数采供电模块1-3的+5V电源输出端5V。极性电容C41的负极、电容C42的另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ED6的负极及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CT1的3引脚均接数字地线VDD。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CT1的7引脚接第一浪涌抑制模块SP1的5引脚,6引脚接第一浪涌抑制模块SP1的8引脚。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CT1的5引脚、第一浪涌抑制模块SP1的6引脚及7引脚均接数字地线VDD。第一浪涌抑制模块SP1的2引脚及3引脚与电阻R24及电容C43的一端相连并接数字地线VDD。电阻R24及电容C43的另一端均接5V数采供电模块1-3的+5V电源输出端5V。第一浪涌抑制模块SP1的4引脚为CAN总线转换电路3-2的CAN高位数据传输端CAN_H。第一浪涌抑制模块SP1的1引脚为CAN总线转换电路3-2的CAN低位数据传输端CAN_L。CAN总线转换电路3-2的CAN高位数据传输端CAN_H、CAN低位数据传输端CAN_L与采用CAN接口传输的传感器的传输接口连接。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CT1的1引脚作为CAN总线转换电路3-2的输出信号接收端CAN_RX,2引脚作为CAN总线转换电路3-2的输出信号发送端CAN_TX。
[0051] 如图3c所示,485总线转换电路3-3包括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RSM4和第二浪涌抑制模块SP2。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RSM4采用型号为RSM485的隔离485总线收发芯片,第二浪涌抑制模块SP2采用型号为SP00S12的信号浪涌抑制器。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RSM4的1引脚接极性电容C44的正极、电容C45的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4的负极、发光二极管LED7的正极及5V数采供电模块1-3的+5V电源输出端5V。极性电容C44的负极、电容C45的另一端、瞬变抑制二极管TVS14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ED7的负极及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RSM4的2引脚均接数字地线VDD。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RSM4的7引脚接电阻R25的一端,8引脚接电阻R26的一端及第二浪涌抑制模块SP2的5引脚,9引脚接电阻R25的另一端及第二浪涌抑制模块SP2的8引脚。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RSM4的10引脚、电阻R26的另一端、第二浪涌抑制模块SP2的6引脚及7引脚均接数字地线VDD。第二浪涌抑制模块SP2的2引脚及3引脚均与电阻R27及电容C46的一端相连,并接数字地线VDD。电阻R27及电容C46的另一端均接5V数采供电模块1-3的+5V电源输出端5V。
[0052] 第二浪涌抑制模块SP2的4引脚为485总线转换电路3-3的485数据传输负端485_B。第二浪涌抑制模块SP2的1引脚为485总线转换电路3-3的485数据传输正端485_A。485总线转换电路3-3的485数据传输正端485_A、485数据传输负端485_B与采用485接口传输的传感器的传输接口连接。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RSM4的3引脚作为485总线转换电路3-3的输出信号接收端RXD。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RSM4的4引脚作为485总线转换电路3-3的输出信号接收端TXD。
[0053] 如图4所示,文件管理电路4包括SD卡座SD1。SD卡座SD1的7引脚、8引脚、1引脚、2引脚、3引脚与电阻R42、电阻R41、电阻R40、电阻R39、电阻R38的一端分别连接,且分别为文件管理电路4的第一数据端SDIO_D0、第二数据端SDIO_D1、第三数据端SDIO_D2、第四数据端SDIO_D3、命令端SDIO_CMD。SD卡座SD1的5引脚为文件管理电路4的时钟总线传输端SDIO_CK。电阻R38、电阻R39、电阻R40、电阻R41、电阻R42的另一端、SD卡座SD1的4引脚及电容C69的一端均接3.3V数采供电模块1-4的3.3V电源输出端3V3。SD卡座SD1的6引脚、10引脚、11引脚、12引脚及电容C69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GND。SD卡座SD1的其余引脚均悬空。
[0054] 如图5所示,RTC时钟电路6包括时钟芯片U2。时钟芯片U2的型号为DS3231SN。时钟芯片U2的2引脚接电容C70、电容C71、电阻R43的一端及3.3V数采供电模块1-4的3.3V电源输出端3V3。电容C70及电容C71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GND。时钟芯片U2的3引脚接电阻R43的另一端。时钟芯片U2的5引脚、6引脚、7引脚及8引脚均接普通地线GND。时钟芯片U2的15引脚、16引脚与电阻R45、电阻R44的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5及电阻R44的另一端均接3.3V数采供电模块1-4的3.3V电源输出端3V3。时钟芯片U2的14引脚接电容C72的一端及纽扣电池BT1的正极。时钟芯片U2的9引脚、10引脚、11引脚、12引脚、13引脚、电容C72的另一端及纽扣电池BT1的负极均接普通地线GND。时钟芯片的16引脚作为RTC时钟电路6的I2C时钟端I2C2_SCL,15引脚作为RTC时钟电路6的I2C控制端I2C2_SDA,3引脚作为RTC时钟电路6的时钟信号输出端RTC。
[0055] 如图6a所示,主控电路5包括主控芯片U1。主控芯片U1采用型号为STM32F103ZET6的单片机。主控芯片U1的25引脚接电阻R30、电容47及按键开关KEY1的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接3.3V数采供电模块1-4的3.3V电源输出端3V3。电容C47及按键开关KEY1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GND。主控芯片U1的6引脚、72引脚、108引脚、144引脚、39引脚、17引脚、52引脚、62引脚、84引脚、95引脚、121引脚、131引脚及32引脚均接电容C53、电容C54、电容C55、电容C56、电容C57、电容C58、电容C59、电容C60、电容C61、电容C62、电容C63、电容C64、电容C50的一端及3.3V数采供电模块1-4的3.3V电源输出端3V3。主控芯片U1的33引脚接电容51及电容52的一端。主控芯片U1的138引脚、48引脚、71引脚、107引脚、143引脚、38引脚、16引脚、51引脚、61引脚、83引脚、94引脚、120引脚、130引脚、30引脚、31引脚、电容51、电容52、电容C53、电容C54、电容C55、电容C56、电容C57、电容C58、电容C59、电容C60、电容C61、电容C62、电容C63、电容C64、电容C50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GND。主控芯片U1的23引脚接电容C49及晶振Y3的一端,24引脚接电容C48的一端及晶振Y3的另一端。电容C48及电容C49的另一端均接普通地线GND。
[0056] 主控芯片U1的101引脚、102引脚与USART转换电路3-1的USART转换电路3-1的第一输出串口接收端RXD1、第一输出串口发送端TXD1分别连接。主控芯片U1的37引脚、36引脚与USART转换电路3-1的USART转换电路3-1的第二输出串口接收端RXD2、第二输出串口发送端TXD2分别连接。主控芯片U1的70引脚、69引脚与USART转换电路3-1的USART转换电路3-1的第三输出串口接收端RXD3、第三输出串口发送端TXD3分别连接。主控芯片U1的139引脚、140引脚与CAN总线转换电路3-2的输出信号接收端CAN_RX、输出信号发送端CAN_TX分别连接。主控芯片U1的10引脚、11引脚与485总线转换电路3-3的输出信号接收端RXD、输出信号接收端TXD分别连接。
[0057] 主控芯片U1的98引脚、99引脚、111引脚、112引脚与文件管理电路4的第一数据端SDIO_D0、第二数据端SDIO_D1、第三数据端SDIO_D2、第四数据端SDIO_D3、命令端SDIO_CMD分别连接。主控芯片U1的113引脚、116引脚与文件管理电路4的时钟总线传输端SDIO_CK、命令端SDIO_CMD分别连接。
[0058] 主控芯片U1的132引脚、136引脚、137引脚与RTC时钟电路6的时钟信号输出端RTC、I2C时钟端I2C2_SCL、I2C控制端I2C2_SDA分别连接。
[0059] 如图7所示,所述LCD屏控制电路7包括LCD屏I1。LCD屏I1的型号为ILI9341。LCD屏I1的29引脚接5V数采供电模块1-3的+5V电源输出端5V,31引脚接3.3V数采供电模块1-4的3.3V电源输出端3V3,1、30、32引脚均接普通地线GND。LCD屏I1的18引脚、17引脚、16引脚、15引脚、14引脚、13引脚、12引脚、11引脚、10引脚、9引脚、8引脚、7引脚、6引脚、5引脚、4引脚、3引脚分别作为LCD屏控制电路7的十六个数据传输端,其与主控芯片U1的85引脚、86引脚、
114引脚、115引脚、58引脚、59引脚、60引脚、63引脚、64引脚、65引脚、66引脚、67引脚、68引脚、77引脚、78引脚、79引脚分别连接。LCD屏I1的2引脚、28引脚、22引脚、19引脚、20引脚、21引脚、23引脚、26引脚、25引脚、24引脚、27引脚分别作为LCD屏控制电路7的十个命令传输端,其与主控芯片U1的126引脚、91引脚、127引脚、118引脚、119引脚、1引脚、117引脚、18引脚、49引脚、22引脚、21引脚分别连接。LCD屏I1及主控芯片U1的其余引脚均悬空。
[006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61] 环境采集传感器组2内以RS-232接口输出的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数据通过USART转换电路3-1内的串口芯片传输给与主控电路5。环境采集传感器组2内以CAN总线输出的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数据通过CAN总线转换电路3-2内的CAN总线驱动器/接收器传输给与主控电路5。环境采集传感器组2内以RS-485接口输出的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数据通过485总线转换电路3-3内的485总线驱动器/接收器传输给与主控电路5。主控电路5将检测到的数据传输到文件管理电路4的SD卡中进行储存,传输到LCD屏控制电路7内的LCD屏I1上进行显示。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框图;
[0029] 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中12V传感器供电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30] 图2b为本实用新型中5V传感器供电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31] 图2c为本实用新型中5V数采供电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32] 图2d为本实用新型中3.3V数采供电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33]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中USART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34] 图3b为本实用新型中CAN总线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35] 图3c为本实用新型中485总线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36]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文件管理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37]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RTC时钟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38] 图6a为本实用新型中主控电路内主控芯片供电部分的电路原理图;
[0039] 图6b为本实用新型中主控电路内主控芯片控制部分的电路原理图;
[0040]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LCD屏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专利联系人(活跃度排行)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