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濉溪县瑞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专利详情

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8-11-29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19-02-22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0-12-08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8-11-29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811437961.3 申请日 2018-11-29
公开/公告号 CN109252131B 公开/公告日 2020-12-08
授权日 2020-12-08 预估到期日 2038-11-29
申请年 2018年 公开/公告年 2020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C23C8/20 主分类号 C23C8/20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6
权利要求数量 7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4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CN102199743A、CN107761047A、JPS5789421A、CN108793125A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4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转让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申请权转移、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濉溪县瑞发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专利权人 濉溪县瑞发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第一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地址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虎山路17号菜市场西头北200米 邮编 235100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1
申请人所在省 安徽省 申请人所在市 安徽省淮北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广州高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郑为光
摘要
本发明属于表面渗碳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包括反应釜、第一转盘、第二转盘与第一弹簧,反应釜的内部右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二转盘;转轴由电机驱动,第一转盘的另一侧固联有第一固定架,第一固定架的一侧固联有压缩板;压缩板的一侧等距通过三个第一弹簧与第二转盘连接;反应釜的内部对称设有凸轮,凸轮的一侧通过固定轴与蜗轮连接,蜗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蜗杆;反应釜的内部自上至下依次设有上筛板和下筛板,上筛板与下筛板之间为滑动连接,下筛板的两端对称固联有锥形弹簧;第二转盘的外部开设有螺旋凹槽,反应釜的内部位于第二转盘的下方位置处固联有第二固定架;反应釜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口;反应釜的外部设有控制器。
  • 摘要附图
    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0-12-08 授权
2 2020-11-27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20.11.17 申请人由刘云峰变更为濉溪县瑞发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由100020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北京工业大学变更为235100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虎山路17号菜市场西头北200米
3 2019-02-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C23C 8/20 专利申请号: 201811437961.3 申请日: 2018.11.29
4 2019-01-22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釜(1)、第一转盘(2)、第二转盘(3)与第一弹簧(4),所述反应釜(1)的内部右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二转盘(3),反应釜(1)的内部左侧壁通过转轴(7)与第一转盘(2)转动连接,第一转盘(2)与第二转盘(3)之间通过螺杆(11)连接;所述转轴(7)由电机(6)驱动,第一转盘(2)的另一侧固联有第一固定架(51),第一固定架(51)的一侧固联有压缩板(5);所述压缩板(5)的一侧等距通过三个第一弹簧(4)与第二转盘(3)连接;所述反应釜(1)的内部对称设有凸轮(8),凸轮(8)的一侧通过固定轴(83)与蜗轮(81)连接,蜗轮(81)的一侧啮合连接有蜗杆(82),且蜗杆(82)的一端贯穿第一转盘(2)并延伸至反应釜(1)的内侧壁上,蜗杆(82)的一端设有连杆(84),连杆(84)贯穿反应釜(1)的内侧壁并延伸至反应釜(1)的外部,连杆(84)的外部套接有复位弹簧(85),且复位弹簧(85)位于反应釜(1)的外部,复位弹簧(85)用于弹回连杆(84);所述反应釜(1)的内部自上至下依次设有上筛板(9)和下筛板(10),上筛板(9)与下筛板(10)之间为滑动连接,下筛板(10)的两端对称固联有锥形弹簧(102);所述第二转盘(3)的外部开设有螺旋凹槽(31),反应釜(1)的内部位于第二转盘(3)的下方位置处固联有第二固定架(13),第二固定架(13)的一端铰接有过渡杆(132),过渡杆(132)的一端位于螺旋凹槽(31)的内部,过渡杆(132)的另一端固联于上筛板(9)的顶部;所述反应釜(1)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口(12);所述反应釜(1)的外部设有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电机(6)的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筛板(10)的底部等距固联有多个软板(101),且多个软板(101)的高度自中间向两端依次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4)的外部等距设有多个夹持座(41),夹持座(41)两侧为弧形向内凹陷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座(41)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且夹持座(41)上为弧形向内凹陷结构的两侧设为可形变的弧形弹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筛板(9)的顶部通过固定板与第二弹簧(131)连接,过渡杆(132)的另一端套接于第二弹簧(13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131)的外径自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4)的外径大小不等。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表面渗碳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

背景技术

[0002] 渗碳,是对金属表面处理的一种,采用渗碳的多为低碳钢或低合金钢,具体方法是将工件置入具有活性渗碳介质中,加热到900-950摄氏度的单相奥氏体区,保温足够时间后,使渗碳介质中分解出的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从而获得表层高碳,心部仍保持原有成分,在进行渗碳处理时,需要一种渗碳反应釜。
[0003] 现有技术中也有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如申请号为2015800139854的一项中国发明公开了渗碳装置,具备炉体;隔热容器、设置在所述炉体内;炉床,设置在所述隔热容器内,载置所述被处理物;热源,设置在所述隔热容器内,所述炉床的主要零件、所述热源以及所述隔热容器的至少表面由陶瓷材料形成。
[0004] 该技术方案能够提供比以往维护简便的渗碳装置,但是该技术方案在渗碳的过程中,工件与烃类气体接触不够均匀,导致工件渗碳不均匀,且现有的渗碳反应釜不能适应不同大小的工件的渗碳,适用范围小。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本发明主要用于解决渗碳反应釜渗碳不均匀和适用范围小的问题。
[0006]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包括反应釜、第一转盘、第二转盘与第一弹簧,所述反应釜的内部右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二转盘,反应釜的内部左侧壁通过转轴与第一转盘转动连接,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之间通过螺杆连接;所述转轴由电机驱动,第一转盘的另一侧固联有第一固定架,第一固定架的一侧固联有压缩板;所述压缩板的一侧等距通过三个第一弹簧与第二转盘连接;所述反应釜的内部对称设有凸轮,凸轮的一侧通过固定轴与蜗轮连接,蜗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蜗杆,且蜗杆的一端贯穿第一转盘并延伸至反应釜的内侧壁上,蜗杆的一端设有连杆,连杆贯穿反应釜的内侧壁并延伸至反应釜的外部,连杆的外部套接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位于反应釜的外部,复位弹簧用于弹回连杆;所述反应釜的内部自上至下依次设有上筛板和下筛板,上筛板与下筛板之间为滑动连接,下筛板的两端对称固联有锥形弹簧;所述第二转盘的外部开设有螺旋凹槽,反应釜的内部位于第二转盘的下方位置处固联有第二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的一端铰接有过渡杆,过渡杆的一端位于螺旋凹槽的内部,过渡杆的另一端固联于上筛板的顶部;所述反应釜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口;所述反应釜的外部设有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电机的工作。
[0007] 工作时,先将待渗碳工件放置在三个第一弹簧上,向内推动连杆,并向内挤压复位弹簧,同时带动蜗杆向内移动,带动蜗轮转动,从而通过带动固定轴转动来带动凸轮转动,凸轮的转动过程中,向内挤压压缩板,使得压缩板的两端向内弯曲,从而使得第一弹簧自身得到挤压,可将待渗碳的工件夹紧,由于连杆与蜗轮之间通过嵌入连接结构连接,在复位弹簧的反弹力作用下,将连杆向外弹出,从而与蜗杆脱离,接着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工作,带动转轴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盘转动,由于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之间通过螺杆连接,第一转盘的转动带动第二转盘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弹簧和其上夹紧的待渗碳工件转动,螺杆的设置可增强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的连接稳定性,与此同时,将烃类气体通过进气口通入反应釜的内部,烃类气体经过依次经过下筛板和上筛板到达第一弹簧,对旋转中的待渗碳工件进行渗碳,使得渗碳更加均匀,在第一转盘转动的同时,由于过渡杆的一端位于螺旋凹槽的内部,带动过渡杆摆动,从而带动上筛板左右移动,在上筛板与下筛板的摩擦力作用下,带动下筛板同时进行左右移动,并且下筛板的两端对称固联有锥形弹簧,在锥形弹簧的反弹力作用下,有利于下筛板的移动,并使得其反弹速度更快,增强上筛板筛动的效果,上筛板与下筛板上的筛孔在移动中错开,使得烃类气体向上并向四周扩散,进一步增强渗碳的均匀度。
[0008] 所述下筛板的底部等距固联有多个软板,且多个软板的高度自中间向两端依次增大,在下筛板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带动软板移动,有利于烃类气体的扩散,同时软板的高度自中间向两端依次增大,进一步有利于烃类气体向两端扩散,从而有利于工件均匀的渗碳。
[0009] 所述第一弹簧的外部等距设有多个夹持座,夹持座两侧为弧形向内凹陷结构,当待渗碳工件位于第一弹簧的中间时,利用夹持座对件进行夹持,由于夹持座的两侧为弧形向内凹陷结构,更加贴合工件的外周面,提高了工件夹紧时的稳定性。
[0010] 所述夹持座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且夹持座上为弧形向内凹陷结构的两侧设为可形变的弧形弹片,当夹持座对工件进行夹紧时,由于夹持座上为为弧形向内凹陷结构的两侧为可形变的弧形弹片,使得夹持座在挤压过程中自身发生形变,以更好的适应工件的外周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工件夹紧时的稳定性。
[0011] 所述上筛板的顶部通过固定板与第二弹簧连接,过渡杆的另一端套接于第二弹簧上,当第二转盘的转动引起过渡杆的摆动时,由于过渡杆的一端套接于第二弹簧上,可避免过渡杆摆动时将上筛板的一端抬起而对气体的上升造成影响,增强了过渡杆引起上筛板移动时的平稳性,保证了上筛板的正常工作,同时由于第二弹簧的弹性作用,可在过渡杆的移动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保证上筛板移动过程中的平衡,进一步保证了上筛板的正常工作。
[0012] 所述第二弹簧的外径自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大,当过渡杆的摆动引起第二弹簧的伸缩时,由于第二弹簧的外径自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大,可减少第二弹簧与上筛板之间的接触,从而减小第二弹簧在移动过程中的摩擦,便于第二弹簧的伸缩,减小磨损,又因为第二弹簧的可压缩量大,从而增大过渡杆在第二弹簧内移动的范围,增大上筛板的移动范围,从而更加有利于烃类气体的扩散。
[0013] 所述第一弹簧的外径大小不等,当第一弹簧对待渗碳工件夹紧时,由于第一弹簧的外径大小不等,可满足不同外径大小的工件的夹紧,扩大了第一弹簧可夹紧工件的范围,从而扩大了反应釜的工作范围。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 1.本发明通过使得工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进行渗碳,提高了渗碳过程中的均匀度,同时利用第一弹簧对工件进行夹紧,第一弹簧可适应不同大小的工件的夹紧,扩大了反应釜渗碳的适用范围,并且设置上筛板与下筛板使得进入反应釜内部的烃类气体能均匀的扩散,进一步提高了渗碳的均匀度。

实施方案

[0021] 使用图1-图4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进行如下说明。
[0022] 如图1与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表面渗碳反应釜1,包括反应釜1、第一转盘2、第二转盘3与第一弹簧4,所述反应釜1的内部右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二转盘3,反应釜1的内部左侧壁通过转轴7与第一转盘2转动连接,第一转盘2与第二转盘3之间通过螺杆11连接;所述转轴7由电机6驱动,第一转盘2的另一侧固联有第一固定架51,第一固定架51的一侧固联有压缩板5;所述压缩板5的一侧等距通过三个第一弹簧4与第二转盘3连接;所述反应釜1的内部对称设有凸轮8,凸轮8的一侧通过固定轴83与蜗轮81连接,蜗轮81的一侧啮合连接有蜗杆82,且蜗杆82的一端贯穿第一转盘2并延伸至反应釜1的内侧壁上,蜗杆82的一端设有连杆84,连杆84贯穿反应釜1的内侧壁并延伸至反应釜1的外部,连杆84的外部套接有复位弹簧85,且复位弹簧85位于反应釜1的外部,复位弹簧85用于弹回连杆84;所述反应釜1的内部自上至下依次设有上筛板9和下筛板10,上筛板9与下筛板10之间为滑动连接,下筛板10的两端对称固联有锥形弹簧102;所述第二转盘3的外部开设有螺旋凹槽31,反应釜1的内部位于第二转盘3的下方位置处固联有第二固定架13,第二固定架13的一端铰接有过渡杆132,过渡杆132的一端位于螺旋凹槽31的内部,过渡杆132的另一端固联于上筛板9的顶部;
所述反应釜1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口12;所述反应釜1的外部设有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电机6的工作。
[0023] 工作时,先将待渗碳工件放置在三个第一弹簧4上,向内推动连杆84,并向内挤压复位弹簧85,同时带动蜗杆82向内移动,带动蜗轮81转动,从而通过带动固定轴83转动来带动凸轮8转动,凸轮8的转动过程中,向内挤压压缩板5,使得压缩板5的两端向内弯曲,从而使得第一弹簧4自身得到挤压,可将待渗碳的工件夹紧,由于连杆84与蜗轮81之间通过嵌入连接结构连接,在复位弹簧85的反弹力作用下,将连杆84向外弹出,从而与蜗杆82脱离,接着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6工作,带动转轴7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盘2转动,由于第一转盘2与第二转盘3之间通过螺杆11连接,第一转盘2的转动带动第二转盘3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弹簧4和其上夹紧的待渗碳工件转动,螺杆11的设置可增强第一转盘2与第二转盘3的连接稳定性,与此同时,将烃类气体通过进气口12通入反应釜1的内部,烃类气体经过依次经过下筛板10和上筛板9到达第一弹簧4,对旋转中的待渗碳工件进行渗碳,使得渗碳更加均匀,在第一转盘2转动的同时,由于过渡杆132的一端位于螺旋凹槽31的内部,带动过渡杆132摆动,从而带动上筛板9左右移动,在上筛板9与下筛板10的摩擦力作用下,带动下筛板10同时进行左右移动,并且下筛板10的两端对称固联有锥形弹簧102,在锥形弹簧102的反弹力作用下,有利于下筛板10的移动,并使得其反弹速度更快,增强上筛板9筛动的效果,上筛板9与下筛板10上的筛孔在移动中错开,使得烃类气体向上并向四周扩散,进一步增强渗碳的均匀度。
[0024] 如图1所示,所述下筛板10的底部等距固联有多个软板101,且多个软板101的高度自中间向两端依次增大,在下筛板10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带动软板101移动,有利于烃类气体的扩散,同时软板101的高度自中间向两端依次增大,进一步有利于烃类气体向两端扩散,从而有利于工件均匀的渗碳。
[0025]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弹簧4的外部等距设有多个夹持座41,夹持座41两侧为弧形向内凹陷结构,当待渗碳工件位于第一弹簧4的中间时,利用夹持座41对件进行夹持,由于夹持座41的两侧为弧形向内凹陷结构,更加贴合工件的外周面,提高了工件夹紧时的稳定性。
[0026] 如图2所示,所述夹持座41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且夹持座41上为弧形向内凹陷结构的两侧设为可形变的弧形弹片,当夹持座41对工件进行夹紧时,由于夹持座41上为为弧形向内凹陷结构的两侧为可形变的弧形弹片,使得夹持座41在挤压过程中自身发生形变,以更好的适应工件的外周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工件夹紧时的稳定性。
[0027] 如图4所示,所述上筛板9的顶部通过固定板与第二弹簧131连接,过渡杆132的另一端套接于第二弹簧131上,当第二转盘3的转动引起过渡杆132的摆动时,由于过渡杆132的一端套接于第二弹簧131上,可避免过渡杆132摆动时将上筛板9的一端抬起而对气体的上升造成影响,增强了过渡杆132引起上筛板9移动时的平稳性,保证了上筛板9的正常工作,同时由于第二弹簧131的弹性作用,可在过渡杆132的移动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保证上筛板9移动过程中的平衡,进一步保证了上筛板9的正常工作。
[0028]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弹簧131的外径自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大,当过渡杆132的摆动引起第二弹簧131的伸缩时,由于第二弹簧131的外径自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大,可减少第二弹簧131与上筛板9之间的接触,从而减小第二弹簧131在移动过程中的摩擦,便于第二弹簧131的伸缩,减小磨损,又因为第二弹簧131的可压缩量大,从而增大过渡杆132在第二弹簧
131内移动的范围,增大上筛板9的移动范围,从而更加有利于烃类气体的扩散。
[0029]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弹簧4的外径大小不等,当第一弹簧4对待渗碳工件夹紧时,由于第一弹簧4的外径大小不等,可满足不同外径大小的工件的夹紧,扩大了第一弹簧4可夹紧工件的范围,从而扩大了反应釜1的工作范围。
[0030]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0031] 工作时,先将待渗碳工件放置在三个第一弹簧4上,向内推动连杆84,并向内挤压复位弹簧85,同时带动蜗杆82向内移动,带动蜗轮81转动,从而通过带动固定轴83转动来带动凸轮8转动,凸轮8的转动过程中,向内挤压压缩板5,使得压缩板5的两端向内弯曲,从而使得第一弹簧4自身得到挤压,可将待渗碳的工件夹紧,由于连杆84与蜗轮81之间通过嵌入连接结构连接,在复位弹簧85的反弹力作用下,将连杆84向外弹出,从而与蜗杆82脱离,接着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6工作,带动转轴7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盘2转动,由于第一转盘2与第二转盘3之间通过螺杆11连接,第一转盘2的转动带动第二转盘3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弹簧4和其上夹紧的待渗碳工件转动,螺杆11的设置可增强第一转盘2与第二转盘3的连接稳定性,与此同时,将烃类气体通过进气口12通入反应釜1的内部,烃类气体经过依次经过下筛板10和上筛板9到达第一弹簧4,对旋转中的待渗碳工件进行渗碳,使得渗碳更加均匀,在第一转盘2转动的同时,由于过渡杆132的一端位于螺旋凹槽31的内部,带动过渡杆132摆动,从而带动上筛板9左右移动,在上筛板9与下筛板10的摩擦力作用下,带动下筛板10同时进行左右移动,并且下筛板10的两端对称固联有锥形弹簧102,在锥形弹簧102的反弹力作用下,有利于下筛板10的移动,并使得其反弹速度更快,增强上筛板9筛动的效果,上筛板9与下筛板10上的筛孔在移动中错开,使得烃类气体向上并向四周扩散,进一步增强渗碳的均匀度。
[003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0017] 图2是本发明第一弹簧与夹持座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是本发明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9] 图4是本发明图1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0020] 图中:反应釜1、第一转盘2、第二转盘3、第一弹簧4、压缩板5、第一固定架51、电机6、转轴7、凸轮8、蜗轮81、蜗杆82、固定轴83、连杆84、复位弹簧85、上筛板9、下筛板10、锥形弹簧102、螺旋凹槽31、夹持座41、螺杆11、软板101、进气口12、第二固定架13、第二弹簧131、过渡杆132。
专利联系人(活跃度排行)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