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与方法专利详情

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与方法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20-09-07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21-01-22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2-01-25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40-09-07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2010928931.3 申请日 2020-09-07
公开/公告号 CN112188796B 公开/公告日 2022-01-25
授权日 2022-01-25 预估到期日 2040-09-07
申请年 2020年 公开/公告年 2022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H05K7/20 主分类号 H05K7/20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7
权利要求数量 8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5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CN210052735U、CN204538010U、CN209298102U、CN103477432A、CN109076716A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2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 何利华、潘嘉煜、罗冬妮、王昱晨、谢玉增、施锦磊、倪敬 第一发明人 何利华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 邮编 310018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7
申请人所在省 浙江省 申请人所在市 浙江省杭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黄前泽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与方法。仅在吸热盒外部制造风冷或水冷环境已难以实现大功率芯片的散热要求。本发明的风扇顶部出风口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贴合;吸热盒内部固定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通道内嵌有若干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的入口与入口蠕动泵的出口通过软管连接,入口蠕动泵的入口经过软管和双涡状线形冷凝管连接出口蠕动泵的出口;出口蠕动泵的入口与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的出口通过软管连接;吸热盒侧面固定有热电偶,顶面固定有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本发明的外部风冷系统和内部液冷系统结合,多处增大散热面积和延长冷却液热交换时间的结构促进热交换效率,满足大功率芯片散热需求。
  • 摘要附图
    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与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
    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与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2
    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与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3
    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与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4
    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与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5
    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与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6
    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与方法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2-01-25 授权
2 2021-01-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H05K 7/20 专利申请号: 202010928931.3 申请日: 2020.09.07
3 2021-01-05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包括风扇支架、风扇和吸热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双涡状线形冷凝管、入口蠕动泵和出口蠕动泵;所述的风扇支架包括支撑板和立柱;支撑板固定在四根立柱上,并置于吸热盒上方;支撑板的中心孔处固定有风扇,支撑板上设有控制板;风扇顶部的出风口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贴合;
所述吸热盒的内部固定有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所述的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由第一层通道、第二层通道和第三层通道组成;第一层通道两端的两个入口通过汇流管与连接入口蠕动泵入口的软管连通;第一层通道中部通过直通道与第二层通道连接,第二层通道两端与第三层通道两端分别通过一个半圆通道连接,第三层通道中部设有出口;
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内部嵌有等距设置的若干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所述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材料为紫铜,包括环体和微针二;所述环体的外径为5mm,内径为3mm,外宽为
1mm,内宽为0.5mm;环体上沿宽度方向固定有若干圈微针二,每圈由沿周向均布的三十根以上微针二组成;相邻两根微针二的底面中心距为10mm,所述微针二的底部半径为20μm,长度为200μm;
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的入口与入口蠕动泵的出口通过软管连接,入口蠕动泵的入口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的出口通过软管连接,双涡状线形冷凝管的入口与出口蠕动泵的出口通过软管连接,出口蠕动泵的入口与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的出口通过软管连接;吸热盒侧面固定设有热电偶,顶面固定设有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风扇、入口蠕动泵和出口蠕动泵均由控制板控制,热电偶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板电信连接;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软管和双涡状线形冷凝管内均设有冷却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热盒的长、宽和高分别为100mm、60mm和30mm,材料为紫铜;第一层通道、第二层通道和第三层通道的内径均为5mm,第一层通道、第二层通道和第三层通道的总长为1682.8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由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一和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二组成;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一由m 行n列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组成,m≥3,n=m+1;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二由n行m列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组成;沿吸热盒长度方向,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一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和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二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交错布置;沿吸热盒宽度方向,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一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和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二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也交错布置;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由排布成正六边形的若干微针一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任意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的间距均为10mm;所述微针一的长度为2mm,底部半径为0.2mm,任意相邻两根微针一的间距为0.8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口蠕动泵和出口蠕动泵的流量范围均为0‑10L/min;所述软管的内径为4mm,外径为
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的峰值功率为3瓦,风量为42CFM,转速范围为1000‑2200RP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的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如下:将吸热盒底部与大功率芯片紧密贴合;控制板控制入口蠕动泵、出口蠕动泵和风扇启动;入口蠕动泵通过软管向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的入口输送冷却液,出口蠕动泵抽取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内的冷却液,保证冷却液快速通过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在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中,冷却液从第一层通道两端的两个入口进入,流过第一层通道后,通过中部直通道流入第二层通道,流过第二层通道后,通过两端半圆管道流入第三层通道,流过第三层通道后,从第三层通道中部的出口流出;且冷却液在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内流动时,与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内的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接触进行热交换;其中,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的三层结构延长冷却液在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内的流动时间,提高冷却液与吸热盒间的热交换效率;同时,吸热盒内自下而上形成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冷却液温度逐步上升;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进一步提高冷却液与吸热盒间的热交换效率;冷却液从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流出后,通过软管进入双涡状线形冷凝管进行冷却处理;双涡状线形冷凝管的结构延长冷却液在双涡状线形冷凝管内的流动时间,提高冷却液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间的热交换效率,且风扇上部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贴合,上方较冷的气流在风扇风力作用下向下输送通过双涡状线形冷凝管,进一步提升冷却液的冷却效果;另外,吸热盒顶面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增大吸热盒的散热面积,且风扇风冷作用进一步提升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对吸热盒的散热效果;经双涡状线形冷凝管冷却后的冷却液进入入口蠕动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的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板连接的交互屏上设定温度阈值,控制板接收热电偶传输的温度数据,进行入口蠕动泵和出口蠕动泵的流量大小调整以及风扇的转速大小调整,控制入口蠕动泵和出口蠕动泵的流量大小在0‑10L/min内,风扇转速大小在1000‑2200RPM内,从而将温度控制在0℃至温度阈值之间。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伴随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电子装备产品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根据摩尔定律的规定,当电子产品的售价稳定时,安装在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会很快实现数量上的翻倍,周期大约为18个月,其性能也会翻倍。更高度集成的电路意味着更高的热流密度,高热流密度必然导致更高的工作温度。
[0003] 在电子产品领域,随着微电子装备产业的迅速发展,电子芯片尺寸不断减小而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故运行过程中往往伴随较大的热流密度,使得芯片温度过高,导致其失效率迅速增长。著名的10℃法则指出:当电子器件的温度在70‑80℃水平上每增加10℃,可靠性就会下降50%,温度的变化会对芯片的物理参数和性能均带来十分明显的影响。温度越高,大功率芯片失效发生可能性就越大。据统计,目前有55%的电子设备失效是由于关键芯片温度过高导致的。
[0004] 传统的芯片散热器根据散热方式可分为风冷、水冷和热管三种,主要通过在吸热盒外部制造风冷或水冷环境的方式进行芯片散热。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大功率芯片的尺寸不断减小,而功率密度不断提高,对芯片的散热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因此,仅在吸热盒外部制造风冷或水冷环境已难以实现大功率芯片的散热要求。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针对目前大功率芯片尺寸不断减小,功率密度不断提高,而传统的芯片散热器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芯片散热要求的问题,提供一种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针对吸热盒将外部风冷与内部液冷结合。
[0006] 本发明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包括风扇支架、风扇、吸热盒、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双涡状线形冷凝管、入口蠕动泵和出口蠕动泵;所述的风扇支架包括支撑板和立柱;支撑板固定在四根立柱上,并置于吸热盒上方;支撑板的中心孔处固定有风扇,支撑板上设有控制板;风扇顶部的出风口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贴合;所述吸热盒的内部固定有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内部嵌有等距设置的若干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的入口与入口蠕动泵的出口通过软管连接,入口蠕动泵的入口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的出口通过软管连接,双涡状线形冷凝管的入口与出口蠕动泵的出口通过软管连接,出口蠕动泵的入口与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的出口通过软管连接;吸热盒侧面固定设有热电偶,顶面固定设有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风扇、入口蠕动泵和出口蠕动泵均由控制板控制,热电偶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板电信连接;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软管和双涡状线形冷凝管内均设有冷却液。
[0007] 优选地,所述的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由第一层通道、第二层通道和第三层通道组成;第一层通道两端的两个入口通过汇流管与连接入口蠕动泵入口的软管连通;第一层通道中部通过直通道与第二层通道连接,第二层通道两端与第三层通道两端分别通过一个半圆通道连接,第三层通道中部设有出口。
[0008] 更优选地,所述吸热盒的长、宽和高分别为100mm、60mm和30mm,材料为紫铜;第一层通道、第二层通道和第三层通道的内径均为5mm,第一层通道、第二层通道和第三层通道的总长为1682.8mm。
[0009] 优选地,所述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由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一和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二组成;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一由m行n列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组成,m≥3,n=m+1;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二由n行m列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组成;沿吸热盒长度方向,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一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和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二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交错布置;沿吸热盒宽度方向,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一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和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二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也交错布置;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由排布成正六边形的若干微针一组成。
[0010] 更优选地,任意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的间距均为10mm;所述微针一的长度为2mm,底部半径为0.2mm,任意相邻两根微针一的间距为0.8mm。
[0011] 优选地,所述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材料为紫铜,包括环体和微针二;所述环体的外径为5mm,内径为3mm,外宽为1mm,内宽为0.5mm;环体上沿宽度方向固定有若干圈微针二,每圈由沿周向均布的三十根以上微针二组成;相邻两根微针二的底面中心距为10mm,所述微针二的底部半径为20μm,长度为200μm。
[0012] 优选地,所述入口蠕动泵和出口蠕动泵的流量范围均为0‑10L/min;所述软管的内径为4mm,外径为5mm。
[0013] 优选地,所述风扇的峰值功率为3瓦,风量为42CFM,转速范围为1000‑2200RPM。
[0014] 该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的散热方法,具体如下:将吸热盒底部与大功率芯片紧密贴合;控制板控制入口蠕动泵、出口蠕动泵和风扇启动;入口蠕动泵通过软管向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的入口输送冷却液,出口蠕动泵抽取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内的冷却液,保证冷却液快速通过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在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中,冷却液从第一层通道两端的两个入口进入,流过第一层通道后,通过中部直通道流入第二层通道,流过第二层通道后,通过两端半圆管道流入第三层通道,流过第三层通道后,从第三层通道中部的出口流出;且冷却液在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内流动时,与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内的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接触进行热交换;其中,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的三层结构延长冷却液在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内的流动时间,提高冷却液与吸热盒间的热交换效率;同时,吸热盒内自下而上形成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冷却液温度逐步上升;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进一步提高冷却液与吸热盒间的热交换效率;冷却液从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流出后,通过软管进入双涡状线形冷凝管进行冷却处理;双涡状线形冷凝管的结构延长冷却液在双涡状线形冷凝管内的流动时间,提高冷却液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间的热交换效率,且风扇上部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贴合,上方较冷的气流在风扇风力作用下向下输送通过双涡状线形冷凝管,进一步提升冷却液的冷却效果;另外,吸热盒顶面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增大吸热盒的散热面积,且风扇风冷作用进一步提升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对吸热盒的散热效果;经双涡状线形冷凝管冷却后的冷却液进入入口蠕动泵。
[0015] 优选地,在控制板连接的交互屏上设定温度阈值,控制板接收热电偶传输的温度数据,进行入口蠕动泵和出口蠕动泵的流量大小调整以及风扇的转速大小调整,控制入口蠕动泵和出口蠕动泵的流量大小在0‑10L/min内,风扇转速大小在1000‑2200RPM内,从而将温度控制在0℃至温度阈值之间。
[0016]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 1、相比于传统芯片散热器,本发明具有复合散热模式,为外部风冷系统与内部液冷系统的结合,外部风冷系统能进一步对内部液冷系统输出的冷却液进行风冷散热。
[0018] 2、本发明设计的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形状仿生小肠盘曲,在有限空间内增加液体通道长度;同时,吸热盒内存在温度梯度,冷却液从上层通道向下层通道流动,有利于冷却液温度缓步上升,以达到较佳的散热效果。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仿生小肠内壁环形皱襞结构,附有仿生小肠绒毛的微针,令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内表面积增大37%以上,进一步提高冷却液与吸热盒间的热交换效率。
[0019] 3、本发明设计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令吸热盒顶部表面积增大79%以上,与上方风扇配合,提高外部风冷系统的散热效率。
[0020] 4、本发明设计的双涡状线形冷凝管,长度能达到等跨度直冷凝管的11倍以上,保证高温液体的快速冷却,且双涡状线的形状可实现冷却液的循环利用。且风扇上部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贴合,上方较冷的气流在风扇风力作用下向下输送通过双涡状线形冷凝管,进一步提升冷却液的冷却效果。
[0021] 5、由于大功率芯片与吸热盒底部紧密贴合,且铜制吸热盒导热能力较强,故热电偶测得的温度数据可近似为芯片温度,控制板接收热电偶传输的实时温度数据,并进行入口蠕动泵和出口蠕动泵的流量大小调整以及风扇的转速大小调整,将温度控制在0℃至温度阈值之间。
[0022] 6、本发明采用的绿色纳米流体,是一种纳米级环境友好型的冷却液,高效率、低能耗、清洁、无污染,且可以循环利用。

实施方案

[002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30]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包括风扇支架10、风扇11、吸热盒1、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入口蠕动泵7和出口蠕动泵8;风扇支架10包括支撑板和立柱;支撑板固定在四根立柱上,并置于吸热盒1上方;支撑板的中心孔处固定有风扇11,支撑板上设有控制板12;风扇11顶部的出风口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贴合;吸热盒1内部固定有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内部嵌有等距设置的若干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3;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的入口与入口蠕动泵7的出口通过软管6连接,入口蠕动泵7的入口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的出口通过软管6连接,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的入口与出口蠕动泵8的出口通过软管6连接,出口蠕动泵8的入口与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的出口通过软管6连接;吸热盒1侧面固定设有热电偶5,顶面固定设有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4;风扇11、入口蠕动泵7和出口蠕动泵8均由控制板12控制,热电偶5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板12电信连接;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软管6和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内均设有冷却液。
[0031] 作为优选实施例,如图4所示,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形状仿生小肠盘曲,由第一层通道、第二层通道和第三层通道组成;第一层通道两端的两个入口通过汇流管与连接入口蠕动泵7入口的软管6连通;第一层通道中部通过直通道13与第二层通道连接,第二层通道两端与第三层通道两端分别通过一个半圆通道14连接,第三层通道中部设有出口。作为更优选实施例,第一层通道、第二层通道和第三层通道的内径均为5mm,第一层通道、第二层通道和第三层通道的总长为1682.8mm。冷却液流动路径为:从第一层通道两端的两个入口进入,流过第一层通道后,通过中部直通道13流入第二层通道,流过第二层通道后,通过两端半圆管道14流入第三层通道,流过第三层通道后,从第三层通道中部的出口流出。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的设置目的是在有限空间内增加液体通道长度,延长冷却液在通道内的流动时间,以提高冷却液与吸热盒1间的热交换效率;同时,由于芯片发热位于吸热盒1底部,故吸热盒1内自下而上形成温度梯度,冷却液从上层通道向下层通道流动,有利于冷却液温度缓步上升,以达到较佳的散热效果。
[0032] 作为优选实施例,如图5所示,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4由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一和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二组成;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一由m行n列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组成,m=5,n=6;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二由n行m列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组成;沿吸热盒1长度方向,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一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和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二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交错布置;沿吸热盒1宽度方向,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一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和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二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也交错布置;任意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的间距均为10mm。六边形蜂窝状微针单元由排布成正六边形的六十一根微针一组成;该正六方形的边长为3.6mm;微针一长度为2mm,底部半径为
0.2mm,任意相邻两根微针一的间距为0.8mm。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4的设置目的是增大吸热盒1顶部表面积,配合上方风扇11增强风冷的散热效果。添加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
4后,吸热盒1顶部表面积可以增大79%以上。
[0033] 作为优选实施例,如图6所示,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内部嵌有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3的总数182个;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3形状仿生小肠内壁环形皱襞结构,材料为紫铜,包括环体和微针二;环体的外径为5mm,内径为3mm,外宽为1mm,内宽为0.5mm;相邻两根微针二的底面中心距为10mm。环体上沿宽度方向固定有21圈微针二,每圈的100根微针二沿周向均布;微针二底部半径为20μm,长度为200μm。微针二仿生小肠绒毛,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增大通道内部表面积,增加冷却液与液体通道的接触,从而提高冷却液与吸热盒1间的热交换效率。设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3后,通道内表面积较未设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3的情况能提高37%以上。
[0034] 作为优选实施例,入口蠕动泵7和出口蠕动泵8的流量范围均为0‑10L/min,大小可由控制板12根据热电偶5传输的温度数据实时调整。其中,入口蠕动泵7向吸热盒1内部输送冷却液,出口蠕动泵8向外部抽取冷却液。
[0035] 作为优选实施例,风扇11的峰值功率为3瓦,风量为42CFM,转速范围为1000‑2200RPM,转速大小由控制板12根据热电偶5传输的温度数据实时调整。风扇11的设置目的是向吸热盒1顶部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4输送气流,提供吸热盒1外部风冷环境;同时,由于风扇11上部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贴合,故上方较冷的气流向下输送时也会通过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进一步提升液体冷却效果。
[0036] 作为优选实施例,冷却液为绿色纳米流体,配置方法为:将质量份数为1份的植物油、质量份数为0.5份的分散剂、质量份数为0.25份的纳米颗粒在有机玻璃容器内进行混合,再将质量份数为8.75份的去离子水加入有机玻璃容器内,开启超声搅拌器,设定搅拌周期为10~15分钟,循环搅拌5~10次,得到最终的绿色纳米流体。其中超声脉冲电源的脉冲频率设置为20kHz,功率设置为400W。
[0037] 该内置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大功率芯片散热系统的散热方法,具体如下:将吸热盒1底部与大功率芯片紧密贴合;控制板控制入口蠕动泵7、出口蠕动泵8和风扇11启动;入口蠕动泵7通过软管6向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的入口输送冷却液,出口蠕动泵8抽取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内的冷却液,保证冷却液快速通过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在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中,冷却液从第一层通道两端的两个入口进入,流过第一层通道后,通过中部直通道13流入第二层通道,流过第二层通道后,通过两端半圆管道14流入第三层通道,流过第三层通道后,从第三层通道中部的出口流出;且冷却液在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内流动时,与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内的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接触进行热交换;其中,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的三层结构延长冷却液在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内的流动时间,提高冷却液与吸热盒
1间的热交换效率;同时,吸热盒1内自下而上形成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冷却液温度逐步上升,以达到较佳的散热效果;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进一步提高冷却液与吸热盒1间的热交换效率;冷却液从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流出后,通过软管6进入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进行冷却处理;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的结构延长冷却液在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内的流动时间,提高冷却液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间的热交换效率,且风扇11上部与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贴合,上方较冷的气流在风扇11风力作用下向下输送通过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进一步提升冷却液的冷却效果;另外,吸热盒1顶面的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4增大吸热盒1的散热面积,且风扇11风冷作用进一步提升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4对吸热盒1的散热效果;经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冷却后的冷却液进入入口蠕动泵7。
[0038] 作为优选实施例,根据不同大功率芯片的散热要求,在控制板12连接的交互屏上设定温度阈值,控制板12接收热电偶5传输的实时温度数据,并进行入口蠕动泵7和出口蠕动泵8的流量大小调整以及风扇11的转速大小调整,控制入口蠕动泵7和出口蠕动泵8的流量大小在0‑10L/min内,风扇11转速大小在1000‑2200RPM内,从而将温度控制在0℃至温度阈值之间。
[0039] 可见,本发明设有外部风冷系统和内部液冷系统,且外部风冷系统和内部液冷系统结合,外部风冷系统能进一步对内部液冷系统输出的冷却液进行风冷散热;本发明还设计了多处增大散热面积和延长冷却液热交换时间的结构,以促进热交换效率,使得本发明构成的总散热系统能满足大功率芯片的散热需求;其中,内部液冷系统的冷却液流动路径为:入口蠕动泵7→吸热盒1→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2→出口蠕动泵8→双涡状线形冷凝管9→入口蠕动泵7,从而实现冷却液循环。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为本发明中风扇支架与风扇的装配示意图。
[0025] 图3为本发明中热电偶和软管与吸热盒的装配示意图。
[0026] 图4为本发明中吸热盒内部的三层盘曲形液体通道及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5为本发明中吸热盒顶面六边形蜂窝状微针阵列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6为本发明中仿小肠绒毛式微针环的结构示意图。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