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林丽凤 > 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专利详情

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   0    0

实质审查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20-12-01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21-04-23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40-12-01
基本信息
有效性 实质审查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2011380216.7 申请日 2020-12-01
公开/公告号 CN112591239A 公开/公告日 2021-04-02
授权日 预估到期日 2040-12-01
申请年 2020年 公开/公告年 2021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B65B69/00G01N19/08 主分类号 B65B69/00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A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7
权利要求数量 8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6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US3889442A、US2015272009A1、CN109114435A、CN208968755U、CN209739554U、CN210269052U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99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转让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申请权转移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林丽凤 当前专利权人 优沃特科技(山西)有限公司
发明人 林丽凤 第一发明人 林丽凤
地址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通港西街13号88号楼2单元501室 邮编 362000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1
申请人所在省 福建省 申请人所在市 福建省泉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电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包括有固定底架、顶框架、传送机构、切割展开系统和侧条脱离系统等;顶框架与固定底架相连接。本发明达到了对石墨电极进行逐步拆解,保证了拆解过程中石墨电极的稳定性,避免产生石墨电极滚动导致磕碰的情况,同时在拆解后及时对石墨电极进行边缘缺角检测以及外壁缺陷的检测,分离出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破损的石墨电极,提高后续使用的质量的效果。
  • 摘要附图
    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5
    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6
    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7
    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
  • 说明书附图:图8
    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3-01-03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22.12.22 申请人由林丽凤变更为优沃特科技(山西)有限公司 地址由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通港西街13号88号楼2单元501室变更为037000 山西省大同市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纬九路
2 2021-04-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65B 69/00 专利申请号: 202011380216.7 申请日: 2020.12.01
3 2021-04-02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包括有固定底架(1)、顶框架(2)和传送机构(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切割展开系统(4)、侧条脱离系统(5)、卡位固定系统(6)、边缘检测系统(7)和外壁检测系统(8);
固定底架(1);
顶框架(2),顶框架(2)与固定底架(1)相连接;顶框架(2)与切割展开系统(4)相连接;
顶框架(2)与侧条脱离系统(5)相连接;顶框架(2)与卡位固定系统(6)相连接;顶框架(2)与边缘检测系统(7)相连接;
传送机构(3),传送机构(3)与固定底架(1)相连接;
切割展开系统(4),切割展开系统(4)与侧条脱离系统(5)相连接;
侧条脱离系统(5),侧条脱离系统(5)相连接与卡位固定系统(6)相连接;
外壁检测系统(8),外壁检测系统(8)与固定底架(1)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其特征是:切割展开系统(4)包括有第一传动轮(401)、第二传动轮(402)、第一连接块(403)、第一电动推杆(404)、第三传动轮(405)、异齿轮(406)、第一平齿轮(407)、第二平齿轮(408)、第四传动轮(409)、第五传动轮(4010)、第一凸轮(4011)、第一推动块(4012)、承接板(4013)、伸缩柱(4014)、第一弹簧(4015)、第六传动轮(4016)、第二凸轮(4017)、第二推动块(4018)、第七传动轮(4019)、第八传动轮(4020)、第一连接杆(4021)、第二连接杆(4022)、限位滑块(4023)、限位滑轨(4024)、第三连接杆(4025)、第四连接杆(4026)、推动杆(4027)、第一连接滑块(4028)、第一连接滑轨(4029)、第一电动滑轨(4030)、第一电动滑块(4031)、第二连接滑块(4032)、第二连接滑轨(4033)、第二电动滑轨(4034)、第二电动滑块(4035)、切割板(4036)、第二弹簧(4037)和衔接框架(4038);
第一传动轮(401),第一传动轮(401)与侧条脱离系统(5)相连接;
第二传动轮(402),第二传动轮(402)、第一传动轮(401)和第三传动轮(405)外环面通过皮带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402)与第一连接块(403)相连接;
第一连接块(403),第一连接块(403)与第一电动推杆(404)相连接;
第一电动推杆(404),第一电动推杆(404)与顶框架(2)进行固接;
第三传动轮(405),第三传动轮(405)通过转轴与异齿轮(406)进行固接;
异齿轮(406),异齿轮(406)一侧设置有第一平齿轮(407);异齿轮(406)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平齿轮(408);
第一平齿轮(407),第一平齿轮(407)通过转轴与第七传动轮(4019)进行固接;
第二平齿轮(408),第二平齿轮(408)通过转轴与第四传动轮(409)进行固接;
第四传动轮(409),第四传动轮(409)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五传动轮(4010)进行传动连接;
第五传动轮(4010),第五传动轮(4010)通过转轴与第一凸轮(4011)进行固接;第五传动轮(4010)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4016)进行传动连接;
第一凸轮(4011),第一凸轮(4011)下方与第一推动块(4012)相互接触;
第一推动块(4012),第一推动块(4012)下方与承接板(4013)进行固接;
承接板(4013),承接板(4013)上方与第二推动块(4018)进行固接;承接板(4013)下方依次与第一连接滑轨(4029)、衔接框架(4038)和第二连接滑轨(4033)进行固接;承接板(4013)与伸缩柱(4014)相连接;承接板(4013)与第一弹簧(4015)相连接;
伸缩柱(4014),伸缩柱(4014)与顶框架(2)相连接;
第一弹簧(4015),第一弹簧(4015)与顶框架(2)相连接;
第六传动轮(4016),第六传动轮(4016)通过转轴与第二凸轮(4017)进行固接;
第二凸轮(4017),第二凸轮(4017)下方与第二推动块(4018)相互接触;
第七传动轮(4019),第七传动轮(4019)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4020)进行传动连接;
第八传动轮(4020),第八传动轮(4020)通过转轴与第一连接杆(4021)进行固接;
第一连接杆(4021),第一连接杆(4021)与第二连接杆(4022)进行传动连接;
第二连接杆(4022),第二连接杆(4022)与限位滑块(4023)进行传动连接;
限位滑块(4023),限位滑块(4023)与限位滑轨(4024)进行滑动连接;限位滑块(4023)与推动杆(4027)进行固接;限位滑块(4023)依次与第三连接杆(4025)和第四连接杆(4026)进行传动连接;
限位滑轨(4024),限位滑轨(4024)与承接板(4013)进行固接;
第三连接杆(4025),第三连接杆(4025)与第一连接滑块(4028)进行传动连接;
第四连接杆(4026),第四连接杆(4026)与第二连接滑块(4032)进行传动连接;
第一连接滑块(4028),第一连接滑块(4028)与第一连接滑轨(4029)进行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滑块(4028)下方与第一电动滑轨(4030)进行固接;
第一电动滑轨(4030),第一电动滑轨(4030)下方依次设置有两组第一电动滑块(4031);
第二连接滑块(4032),第二连接滑块(4032)与第二连接滑轨(4033)进行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滑块(4032)下方与第二电动滑轨(4034)进行固接;
第二电动滑轨(4034),第二电动滑轨(4034)下方依次设置有两组第二电动滑块(4035);
切割板(4036),切割板(4036)与第二弹簧(4037)相连接;
第二弹簧(4037),第二弹簧(4037)与衔接框架(4038)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其特征是:侧条脱离系统(5)包括有第九传动轮(501)、第一锥齿轮(502)、第二锥齿轮(503)、第一丝杆(504)、第十传动轮(505)、第十一传动轮(506)、第一传动块(507)、侧条展开组件(508)、第二丝杆(509)、第二传动块(5010)、第一L型板(5011)和第二L型板(5012);
第九传动轮(501),第九传动轮(501)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401)进行传动连接;第九传动轮(501)与卡位固定系统(6)相连接;
第一锥齿轮(502),第一锥齿轮(502)通过转轴与第九传动轮(501)进行固接;第一锥齿轮(502)与第二锥齿轮(503)相互啮合;
第二锥齿轮(503),第二锥齿轮(503)与第一丝杆(504)进行固接;
第一丝杆(504),第一丝杆(504)与第十传动轮(505)进行固接;第一丝杆(504)与第一传动块(507)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丝杆(504)与顶框架(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504)与第二L型板(5012)进行转动连接;
第十传动轮(505),第十传动轮(505)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一传动轮(506)进行传动连接;
第十一传动轮(506),第十一传动轮(506)与第二丝杆(509)进行固接;
侧条展开组件(508),侧条展开组件(508)一侧与第一传动块(507)相连接;侧条展开组件(508)另一侧与第二传动块(5010)相连接;
第二丝杆(509),第二丝杆(509)与第一L型板(5011)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509)与第二传动块(5010)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丝杆(509)与顶框架(2)进行转动连接;
第一L型板(5011),第一L型板(5011)与顶框架(2)进行固接;
第二L型板(5012),第二L型板(5012)与顶框架(2)进行固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其特征是:卡位固定系统(6)包括有第一动力电机(601)、第十二传动轮(602)、第十三传动轮(603)、第三平齿轮(604)、第二连接块(605)、第二电动推杆(606)、第四平齿轮(607)、第十四传动轮(608)、第五平齿轮(609)、第十五传动轮(6010)、第十六传动轮(6011)、连接支架(6012)和卡位辊(6013);
第十五传动轮(6010),第十五传动轮(6010)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九传动轮(501)进行传动连接;
第一动力电机(601),第一动力电机(601)输出轴与第十二传动轮(602)进行固接;第一动力电机(601)通过螺母与顶框架(2)进行螺栓连接;
第十二传动轮(602),第十二传动轮(602)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三传动轮(603)进行传动连接;
第十三传动轮(603),第十三传动轮(603)通过转轴与第三平齿轮(604)进行固接;
第三平齿轮(604),第三平齿轮(604)通过转轴与第二连接块(605)进行转动连接;第三平齿轮(604)一侧与第四平齿轮(607)相互啮合;第三平齿轮(604)另一侧设置有第五平齿轮(609);
第二连接块(605),第二连接块(605)与第二电动推杆(606)相连接;
第二电动推杆(606),第二电动推杆(606)与顶框架(2)进行固接;
第四平齿轮(607),第四平齿轮(607)通过转轴与第十四传动轮(608)进行固接;
第十四传动轮(608),第十四传动轮(608)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六传动轮(6011)进行传动连接;
第五平齿轮(609),第五平齿轮(609)通过转轴与第十五传动轮(6010)进行固接;
第十六传动轮(6011),第十六传动轮(6011)通过转轴与连接支架(6012)进行固接;
连接支架(6012),连接支架(6012)与卡位辊(6013)相连接;连接支架(6012)与顶框架(2)进行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其特征是:边缘检测系统(7)包括有第一集合架(701)、第一支撑底架(702)、第二支撑底架(703)、气泵(704)、输气通道(705)、限位套(706)、第一密封圈(707)、中空环(708)、第二密封圈(709)、出气通道(7010)、密封盘(7011)、输气管道(7012)和第一气压检测仪(7013);
第一集合架(701),第一集合架(701)与顶框架(2)进行固接;
第一支撑底架(702),第一支撑底架(702)与第一集合架(701)进行固接;第一支撑底架(702)上方与气泵(704)进行固接;
第二支撑底架(703),第二支撑底架(703)与第一集合架(701)进行固接;
气泵(704),气泵(704)与输气通道(705)进行插接;
输气通道(705),输气通道(705)与限位套(706)进行插接;
限位套(706),限位套(706)内壁设置有第一密封圈(707);限位套(706)与中空环(708)进行固接;限位套(706)上方与第一气压检测仪(7013)相连接;
中空环(708),中空环(708)与第二密封圈(709)相连接;中空环(708)上方与出气通道(7010)进行固接;
出气通道(7010),出气通道(7010)内部设置有密封盘(7011);出气通道(7010)与输气管道(7012)进行插接;
输气管道(7012),输气管道(7012)与第一气压检测仪(7013)进行插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其特征是:外壁检测系统(8)包括有连接板(801)、第二气压检测仪(802)、压动柱(803)、限位框架(804)和挡板(805);
连接板(801),连接板(801)与固定底架(1)进行固接;连接板(801)上方设置有限位框架(804);
第二气压检测仪(802),第二气压检测仪(802)与连接板(801)进行固接;第二气压检测仪(802)上方与压动柱(803)相连接;
限位框架(804),限位框架(804)右侧设置有挡板(805);限位框架(804)与固定底架(1)进行固接;
挡板(805),挡板(805)与固定底架(1)进行固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其特征是:侧条展开组件(508)包括有第二集合架(50801)、第二动力电机(50802)、第十七传动轮(50803)、轴杆(50804)、第十八传动轮(50805)、第六平齿轮(50806)、第七平齿轮(50807)、第三丝杆(50808)、第四丝杆(50809)、第三传动块(50810)、第三电动滑轨(50811)、第三电动滑块(50812)、第四传动块(50813)、第一斜板(50814)、第三弹簧(50815)、第五丝杆(50816)、第五传动块(50817)、第四电动滑轨(50818)、第四电动滑块(50819)、第十九传动轮(50820)、第六丝杆(50821)、第六传动块(50822)、第七丝杆(50823)、第七传动块(50824)、第二斜板(50825)、第四弹簧(50826)、第八丝杆(50827)、第八传动块(50828)和第二十传动轮(50829);
第二集合架(50801),第二集合架(50801)与第一传动块(507)进行固接;第二集合架(50801)与第二传动块(5010)进行固接;
第二动力电机(50802),第二动力电机(50802)通过螺母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螺栓连接;第二动力电机(50802)输出轴与第十七传动轮(50803)进行固接;
第十七传动轮(50803),第十七传动轮(50803)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八传动轮(50805)进行传动连接;
轴杆(50804),轴杆(50804)外表面依次与第十八传动轮(50805)、第二十传动轮(50829)和第六平齿轮(50806)进行固接;
第六平齿轮(50806),第六平齿轮(50806)与第七平齿轮(50807)相互啮合;
第七平齿轮(50807),第七平齿轮(50807)与第三丝杆(50808)进行固接;
第三丝杆(50808),第三丝杆(50808)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转动连接;第三丝杆(50808)与第三传动块(50810)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丝杆(50808)与第四丝杆(50809)进行固接;
第四丝杆(50809),第四丝杆(50809)与第四传动块(50813)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丝杆(50809)与第五丝杆(50816)进行固接;第四丝杆(50809)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转动连接;
第三电动滑轨(50811),第三电动滑轨(50811)一侧与第三传动块(50810)进行固接;第三电动滑轨(50811)另一侧与第六传动块(50822)进行固接;第三电动滑轨(50811)依次与两组第三电动滑块(50812)进行滑动连接;
第四传动块(50813),第四传动块(50813)一侧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滑动连接;第四传动块(50813)另一侧与第一斜板(50814)相互接触;
第一斜板(50814),第一斜板(50814)依次与两组第三弹簧(50815)相连接;
第三弹簧(50815),两个第三弹簧(50815)均与第二集合架(50801)相连接;
第五丝杆(50816),第五丝杆(50816)与第五传动块(50817)进行传动连接;第五丝杆(50816)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转动连接;
第四电动滑轨(50818),第四电动滑轨(50818)一侧与第五传动块(50817)进行固接;第四电动滑轨(50818)另一侧与第八传动块(50828)进行固接;第四电动滑轨(50818)依次与两组第四电动滑块(50819)进行滑动连接;
第十九传动轮(50820),第十九传动轮(50820)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二十传动轮(50829)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九传动轮(50820)与第六丝杆(50821)进行固接;
第六丝杆(50821),第六丝杆(50821)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转动连接;第六丝杆(50821)与第七丝杆(50823)进行固接;第六丝杆(50821)与第六传动块(50822)进行传动连接;
第七丝杆(50823),第七丝杆(50823)与第七传动块(50824)进行传动连接;第七丝杆(50823)与第八丝杆(50827)进行固接;
第七传动块(50824),第七传动块(50824)一侧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滑动连接;第七传动块(50824)另一侧与第二斜板(50825)相互接触;
第二斜板(50825),第二斜板(50825)依次与两组第四弹簧(50826)相连接;
第四弹簧(50826),两个第四弹簧(50826)均与第二集合架(50801)相连接;
第八丝杆(50827),第八丝杆(50827)与第八传动块(50828)进行传动连接;第八丝杆(50827)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其特征是:连接支架(6012)外环面等距设置有三组卡位辊(6013)。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电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通常将两个石墨电极包装成一组,顶部放置有两根固定木条,两侧放置有两根固定木条,两底面位置分别设置有一块固定木板,下方则设置有固定底座,外表面则通过捆绑条整体固定,将包装好的石墨电极组运输至所需使用的地方后,通常为人工将石墨电极组进行拆解,但是由于石墨电极组体积较大,人工对其进行拆解时需多处操作,并且当取下固定木条与木板时易使石墨电极晃动,造成石墨电极的磕碰,并且在运输过程中石墨电极存在边缘磕碰缺角以及外壁缺陷的可能,在使用前需对其进行检测,避免后续使用出现质量问题。
[0003] 结合上述问题,急需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通常将两个石墨电极包装成一组,顶部放置有两根固定木条,两侧放置有两根固定木条,两底面位置分别设置有一块固定木板,下方则设置有固定底座,将包装好的石墨电极组运输至所需使用的地方后,通常为人工将石墨电极组进行拆解,但是由于石墨电极组体积较大,人工对其进行拆解时需多处操作,并且当取下固定木条与木板时易使石墨电极晃动,造成石墨电极的磕碰,并且在运输过程中石墨电极存在边缘磕碰缺角以及外壁缺陷的可能,在使用前需对其进行检测,避免后续使用出现质量问题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
[0005] 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包括有固定底架、顶框架、传送机构、切割展开系统、侧条脱离系统、卡位固定系统、边缘检测系统和外壁检测系统;固定底架;顶框架,顶框架与固定底架相连接;顶框架与切割展开系统相连接;顶框架与侧条脱离系统相连接;顶框架与卡位固定系统相连接;顶框架与边缘检测系统相连接;传送机构,传送机构与固定底架相连接;切割展开系统,切割展开系统与侧条脱离系统相连接;侧条脱离系统,侧条脱离系统相连接与卡位固定系统相连接;外壁检测系统,外壁检测系统与固定底架相连接。
[0006] 进一步说明,切割展开系统包括有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一连接块、第一电动推杆、第三传动轮、异齿轮、第一平齿轮、第二平齿轮、第四传动轮、第五传动轮、第一凸轮、第一推动块、承接板、伸缩柱、第一弹簧、第六传动轮、第二凸轮、第二推动块、第七传动轮、第八传动轮、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限位滑块、限位滑轨、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推动杆、第一连接滑块、第一连接滑轨、第一电动滑轨、第一电动滑块、第二连接滑块、第二连接滑轨、第二电动滑轨、第二电动滑块、切割板、第二弹簧和衔接框架;第一传动轮,第一传动轮与侧条脱离系统相连接;第二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一传动轮和第三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与第一连接块相连接;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与第一电动推杆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第一电动推杆与顶框架进行固接;第三传动轮,第三传动轮通过转轴与异齿轮进行固接;异齿轮,异齿轮一侧设置有第一平齿轮;异齿轮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平齿轮;第一平齿轮,第一平齿轮通过转轴与第七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二平齿轮,第二平齿轮通过转轴与第四传动轮进行固接;第四传动轮,第四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五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五传动轮,第五传动轮通过转轴与第一凸轮进行固接;第五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凸轮,第一凸轮下方与第一推动块相互接触;第一推动块,第一推动块下方与承接板进行固接;承接板,承接板上方与第二推动块进行固接;承接板下方依次与第一连接滑轨、衔接框架和第二连接滑轨进行固接;承接板与伸缩柱相连接;承接板与第一弹簧相连接;伸缩柱,伸缩柱与顶框架相连接;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与顶框架相连接;第六传动轮,第六传动轮通过转轴与第二凸轮进行固接;第二凸轮,第二凸轮下方与第二推动块相互接触;第七传动轮,第七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八传动轮,第八传动轮通过转轴与第一连接杆进行固接;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进行传动连接;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限位滑块进行传动连接;限位滑块,限位滑块与限位滑轨进行滑动连接;限位滑块与推动杆进行固接;限位滑块依次与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进行传动连接;限位滑轨,限位滑轨与承接板进行固接;第三连接杆,第三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滑块进行传动连接;第四连接杆,第四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滑块进行传动连接;第一连接滑块,第一连接滑块与第一连接滑轨进行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滑块下方与第一电动滑轨进行固接;第一电动滑轨,第一电动滑轨下方依次设置有两组第一电动滑块;第二连接滑块,第二连接滑块与第二连接滑轨进行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滑块下方与第二电动滑轨进行固接;第二电动滑轨,第二电动滑轨下方依次设置有两组第二电动滑块;切割板,切割板与第二弹簧相连接;第二弹簧,第二弹簧与衔接框架相连接。
[0007] 进一步说明,侧条脱离系统包括有第九传动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一丝杆、第十传动轮、第十一传动轮、第一传动块、侧条展开组件、第二丝杆、第二传动块、第一L型板和第二L型板;第九传动轮,第九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九传动轮与卡位固定系统相连接;第一锥齿轮,第一锥齿轮通过转轴与第九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与第一丝杆进行固接;
第一丝杆,第一丝杆与第十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一丝杆与第一传动块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丝杆与顶框架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与第二L型板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传动轮,第十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一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一传动轮,第十一传动轮与第二丝杆进行固接;侧条展开组件,侧条展开组件一侧与第一传动块相连接;侧条展开组件另一侧与第二传动块相连接;第二丝杆,第二丝杆与第一L型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与第二传动块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丝杆与顶框架进行转动连接;第一L型板,第一L型板与顶框架进行固接;第二L型板,第二L型板与顶框架进行固接。
[0008] 进一步说明,卡位固定系统包括有第一动力电机、第十二传动轮、第十三传动轮、第三平齿轮、第二连接块、第二电动推杆、第四平齿轮、第十四传动轮、第五平齿轮、第十五传动轮、第十六传动轮、连接支架和卡位辊;第十五传动轮,第十五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九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动力电机,第一动力电机输出轴与第十二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一动力电机通过螺母与顶框架进行螺栓连接;第十二传动轮,第十二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三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三传动轮,第十三传动轮通过转轴与第三平齿轮进行固接;第三平齿轮,第三平齿轮通过转轴与第二连接块进行转动连接;第三平齿轮一侧与第四平齿轮相互啮合;第三平齿轮另一侧设置有第五平齿轮;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与第二电动推杆相连接;第二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与顶框架进行固接;第四平齿轮,第四平齿轮通过转轴与第十四传动轮进行固接;第十四传动轮,第十四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六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五平齿轮,第五平齿轮通过转轴与第十五传动轮进行固接;第十六传动轮,第十六传动轮通过转轴与连接支架进行固接;连接支架,连接支架与卡位辊相连接;连接支架与顶框架进行转动连接。
[0009] 进一步说明,边缘检测系统包括有第一集合架、第一支撑底架、第二支撑底架、气泵、输气通道、限位套、第一密封圈、中空环、第二密封圈、出气通道、密封盘、输气管道和第一气压检测仪;第一集合架,第一集合架与顶框架进行固接;第一支撑底架,第一支撑底架与第一集合架进行固接;第一支撑底架上方与气泵进行固接;第二支撑底架,第二支撑底架与第一集合架进行固接;气泵,气泵与输气通道进行插接;输气通道,输气通道与限位套进行插接;限位套,限位套内壁设置有第一密封圈;限位套与中空环进行固接;限位套上方与第一气压检测仪相连接;中空环,中空环与第二密封圈相连接;中空环上方与出气通道进行固接;出气通道,出气通道内部设置有密封盘;出气通道与输气管道进行插接;输气管道,输气管道与第一气压检测仪进行插接。
[0010] 进一步说明,外壁检测系统包括有连接板、第二气压检测仪、压动柱、限位框架和挡板;连接板,连接板与固定底架进行固接;连接板上方设置有限位框架;第二气压检测仪,第二气压检测仪与连接板进行固接;第二气压检测仪上方与压动柱相连接;限位框架,限位框架右侧设置有挡板;限位框架与固定底架进行固接;挡板,挡板与固定底架进行固接。
[0011] 进一步说明,侧条展开组件包括有第二集合架、第二动力电机、第十七传动轮、轴杆、第十八传动轮、第六平齿轮、第七平齿轮、第三丝杆、第四丝杆、第三传动块、第三电动滑轨、第三电动滑块、第四传动块、第一斜板、第三弹簧、第五丝杆、第五传动块、第四电动滑轨、第四电动滑块、第十九传动轮、第六丝杆、第六传动块、第七丝杆、第七传动块、第二斜板、第四弹簧、第八丝杆、第八传动块和第二十传动轮;第二集合架,第二集合架与第一传动块进行固接;第二集合架与第二传动块进行固接;第二动力电机,第二动力电机通过螺母与第二集合架进行螺栓连接;第二动力电机输出轴与第十七传动轮进行固接;第十七传动轮,第十七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八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轴杆,轴杆外表面依次与第十八传动轮、第二十传动轮和第六平齿轮进行固接;第六平齿轮,第六平齿轮与第七平齿轮相互啮合;第七平齿轮,第七平齿轮与第三丝杆进行固接;第三丝杆,第三丝杆与第二集合架进行转动连接;第三丝杆与第三传动块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丝杆与第四丝杆进行固接;第四丝杆,第四丝杆与第四传动块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丝杆与第五丝杆进行固接;第四丝杆与第二集合架进行转动连接;第三电动滑轨,第三电动滑轨一侧与第三传动块进行固接;第三电动滑轨另一侧与第六传动块进行固接;第三电动滑轨依次与两组第三电动滑块进行滑动连接;第四传动块,第四传动块一侧与第二集合架进行滑动连接;第四传动块另一侧与第一斜板相互接触;第一斜板,第一斜板依次与两组第三弹簧相连接;第三弹簧,两个第三弹簧均与第二集合架相连接;第五丝杆,第五丝杆与第五传动块进行传动连接;第五丝杆与第二集合架进行转动连接;第四电动滑轨,第四电动滑轨一侧与第五传动块进行固接;第四电动滑轨另一侧与第八传动块进行固接;第四电动滑轨依次与两组第四电动滑块进行滑动连接;第十九传动轮,第十九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二十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九传动轮与第六丝杆进行固接;第六丝杆,第六丝杆与第二集合架进行转动连接;第六丝杆与第七丝杆进行固接;第六丝杆与第六传动块进行传动连接;第七丝杆,第七丝杆与第七传动块进行传动连接;第七丝杆与第八丝杆进行固接;第七传动块,第七传动块一侧与第二集合架进行滑动连接;第七传动块另一侧与第二斜板相互接触;第二斜板,第二斜板依次与两组第四弹簧相连接;第四弹簧,两个第四弹簧均与第二集合架相连接;第八丝杆,第八丝杆与第八传动块进行传动连接;第八丝杆与第二集合架进行转动连接。
[0012] 进一步说明,连接支架外环面等距设置有三组卡位辊。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通常将两个石墨电极包装成一组,顶部放置有两根固定木条,两侧放置有两根固定木条,两底面位置分别设置有一块固定木板,下方则设置有固定底座,将包装好的石墨电极组运输至所需使用的地方后,通常为人工将石墨电极组进行拆解,但是由于石墨电极组体积较大,人工对其进行拆解时需多处操作,并且当取下固定木条与木板时易使石墨电极晃动,造成石墨电极的磕碰,并且在运输过程中石墨电极存在边缘磕碰缺角以及外壁缺陷的可能,在使用前需对其进行检测,避免后续使用出现质量问题的问题;(2)、设计了切割展开系统,侧条脱离系统,卡位固定系统,边缘检测系统和外壁检测系统,使用时通过首先人工将所需拆解的石墨电极组以底面朝前的状态放置在传送机构上,通过外接电机控制传送机构,通过传送机构对石墨电极组进行运送,当石墨电极组移动至切割展开系统位置,通过卡位固定系统传动侧条脱离系统,进而侧条脱离系统传动切割展开系统,通过切割展开系统将石墨电极组顶部两组固定木条之间的捆绑带切断,接着将顶部两组固定木条拉开,使切断的捆绑带展开,同时通过侧条脱离系统将石墨电极组左右两侧固定木条拉开并且将两底面固定木板初步松动,在左右两侧固定木条拉开后再将两底面固定木板松开,然后将拆解完成的石墨电极移动至卡位固定系统位置,通过卡位固定系统将石墨电极组内的两个石墨电极分开,并且两个石墨电极依次通过边缘检测系统位置,通过边缘检测系统对石墨电极检测边缘是否缺角,然后再将石墨电极送至外壁检测系统位置,通过外壁检测系统检测石墨电极外壁是否存在缺陷;
(3)、达到了对石墨电极进行逐步拆解,保证了拆解过程中石墨电极的稳定性,避免产生石墨电极滚动导致磕碰的情况,同时在拆解后及时对石墨电极进行边缘缺角检测以及外壁缺陷的检测,分离出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破损的石墨电极,提高后续使用的质量的效果。

实施方案

[0016]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在此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0017] 实施例1一种可配合检测的石墨电极拆解设备,如图1‑8所示,包括有固定底架1、顶框架2、传送机构3、切割展开系统4、侧条脱离系统5、卡位固定系统6、边缘检测系统7和外壁检测系统8;固定底架1;顶框架2,顶框架2与固定底架1相连接;顶框架2与切割展开系统4相连接;
顶框架2与侧条脱离系统5相连接;顶框架2与卡位固定系统6相连接;顶框架2与边缘检测系统7相连接;传送机构3,传送机构3与固定底架1相连接;切割展开系统4,切割展开系统4与侧条脱离系统5相连接;侧条脱离系统5,侧条脱离系统5相连接与卡位固定系统6相连接;外壁检测系统8,外壁检测系统8与固定底架1相连接。
[0018] 使用该装置时,将该装置水平固定在所需使用的位置,外接电源,通过外接控制屏对该装置进行整体调配,对该装置调试后开始工作,首先人工将所需拆解的石墨电极组以底面朝前的状态放置在传送机构3上,通过外接电机控制传送机构3,通过传送机构3对石墨电极组进行运送,当石墨电极组移动至切割展开系统4位置,通过卡位固定系统6传动侧条脱离系统5,进而侧条脱离系统5传动切割展开系统4,通过切割展开系统4将石墨电极组顶部两组固定木条之间的捆绑带切断,接着将顶部两组固定木条拉开,使切断的捆绑带展开,同时通过侧条脱离系统5将石墨电极组左右两侧固定木条拉开并且将两底面固定木板初步松动,在左右两侧固定木条拉开后再将两底面固定木板松开,然后将拆解完成的石墨电极移动至卡位固定系统6位置,通过卡位固定系统6将石墨电极组内的两个石墨电极分开,并且两个石墨电极依次通过边缘检测系统7位置,通过边缘检测系统7对石墨电极检测边缘是否缺角,然后再将石墨电极送至外壁检测系统8位置,通过外壁检测系统8检测石墨电极外壁是否存在缺陷,该装置达到了对石墨电极进行逐步拆解,保证了拆解过程中石墨电极的稳定性,避免产生石墨电极滚动导致磕碰的情况,同时在拆解后及时对石墨电极进行边缘缺角检测以及外壁缺陷的检测,分离出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破损的石墨电极,提高后续使用的质量的效果。
[0019] 本发明所述的,切割展开系统4包括有第一传动轮401、第二传动轮402、第一连接块403、第一电动推杆404、第三传动轮405、异齿轮406、第一平齿轮407、第二平齿轮408、第四传动轮409、第五传动轮4010、第一凸轮4011、第一推动块4012、承接板4013、伸缩柱4014、第一弹簧4015、第六传动轮4016、第二凸轮4017、第二推动块4018、第七传动轮4019、第八传动轮4020、第一连接杆4021、第二连接杆4022、限位滑块4023、限位滑轨4024、第三连接杆4025、第四连接杆4026、推动杆4027、第一连接滑块4028、第一连接滑轨4029、第一电动滑轨
4030、第一电动滑块4031、第二连接滑块4032、第二连接滑轨4033、第二电动滑轨4034、第二电动滑块4035、切割板4036、第二弹簧4037和衔接框架4038;第一传动轮401,第一传动轮
401与侧条脱离系统5相连接;第二传动轮402,第二传动轮402、第一传动轮401和第三传动轮405外环面通过皮带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402与第一连接块403相连接;第一连接块
403,第一连接块403与第一电动推杆404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404,第一电动推杆404与顶框架2进行固接;第三传动轮405,第三传动轮405通过转轴与异齿轮406进行固接;异齿轮
406,异齿轮406一侧设置有第一平齿轮407;异齿轮406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平齿轮408;第一平齿轮407,第一平齿轮407通过转轴与第七传动轮4019进行固接;第二平齿轮408,第二平齿轮408通过转轴与第四传动轮409进行固接;第四传动轮409,第四传动轮409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五传动轮4010进行传动连接;第五传动轮4010,第五传动轮4010通过转轴与第一凸轮4011进行固接;第五传动轮4010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4016进行传动连接;第一凸轮4011,第一凸轮4011下方与第一推动块4012相互接触;第一推动块4012,第一推动块
4012下方与承接板4013进行固接;承接板4013,承接板4013上方与第二推动块4018进行固接;承接板4013下方依次与第一连接滑轨4029、衔接框架4038和第二连接滑轨4033进行固接;承接板4013与伸缩柱4014相连接;承接板4013与第一弹簧4015相连接;伸缩柱4014,伸缩柱4014与顶框架2相连接;第一弹簧4015,第一弹簧4015与顶框架2相连接;第六传动轮
4016,第六传动轮4016通过转轴与第二凸轮4017进行固接;第二凸轮4017,第二凸轮4017下方与第二推动块4018相互接触;第七传动轮4019,第七传动轮4019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4020进行传动连接;第八传动轮4020,第八传动轮4020通过转轴与第一连接杆4021进行固接;第一连接杆4021,第一连接杆4021与第二连接杆4022进行传动连接;第二连接杆
4022,第二连接杆4022与限位滑块4023进行传动连接;限位滑块4023,限位滑块4023与限位滑轨4024进行滑动连接;限位滑块4023与推动杆4027进行固接;限位滑块4023依次与第三连接杆4025和第四连接杆4026进行传动连接;限位滑轨4024,限位滑轨4024与承接板4013进行固接;第三连接杆4025,第三连接杆4025与第一连接滑块4028进行传动连接;第四连接杆4026,第四连接杆4026与第二连接滑块4032进行传动连接;第一连接滑块4028,第一连接滑块4028与第一连接滑轨4029进行滑动连接;第一连接滑块4028下方与第一电动滑轨4030进行固接;第一电动滑轨4030,第一电动滑轨4030下方依次设置有两组第一电动滑块4031;
第二连接滑块4032,第二连接滑块4032与第二连接滑轨4033进行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滑块
4032下方与第二电动滑轨4034进行固接;第二电动滑轨4034,第二电动滑轨4034下方依次设置有两组第二电动滑块4035;切割板4036,切割板4036与第二弹簧4037相连接;第二弹簧
4037,第二弹簧4037与衔接框架4038相连接。
[0020] 首先通过侧条脱离系统5传动第一传动轮401,通过第一电动推杆404推动第一连接块403,可控制第二传动轮402上下移动,进而可控制第一传动轮401、第二传动轮402和第三传动轮405外环面的皮带是否为绷紧的状态,进而可控制第三传动轮405的启停,当第三传动轮405转动时同步带动异齿轮406进行转动,由于异齿轮406外环面的二分之一环面设置有轮齿,当异齿轮406外环面轮齿转动至与第二平齿轮408啮合传动时,通过第二平齿轮408转动带动第四传动轮409进行转动,进而第四传动轮409带动第五传动轮4010进行转动,进而第五传动轮4010带动第一凸轮4011进行转动,同时第五传动轮4010带动第六传动轮
4016进行转动,进而第六传动轮4016带动第二凸轮4017进行转动,承接板4013上方设置有两组伸缩柱4014和第一弹簧4015组合,当第一凸轮4011和第二凸轮4017同步转动时,第一凸轮4011的凸起处转动至与第一推动块4012接触则向下推动第一推动块4012,第二凸轮
4017的凸起处转动至与第二推动块4018接触则向下推动第二推动块4018,通过第一推动块
4012和第二推动块4018同时向下推动承接板4013,两组第一弹簧4015同时伸缩,两组伸缩柱4014配合伸缩起支撑作用,此时使切割板4036接触到两固定木条间的捆绑条位置,第一电动滑轨4030下方设置有两组第一电动滑块4031,此时两组第一电动滑块4031位于顶部一根固定木条前后两侧,通过第一电动滑轨4030控制两组第一电动滑块4031相互靠近,将顶部一根固定木条夹持住,第二电动滑轨4034下方设置有两组第二电动滑块4035,此时两组第二电动滑块4035位于顶部另一根固定木条前后两侧,通过第二电动滑轨4034控制两组第二电动滑块4035相互靠近移动,将另一根固定木条夹持住,接着异齿轮406外环面轮齿转动至与第一平齿轮407啮合传动,此时承接板4013则固定不动,通过第一平齿轮407转动带动第七传动轮4019进行转动,进而第七传动轮4019带动第八传动轮4020进行转动,进而第八传动轮4020带动第一连接杆4021进行转动,进而第一连接杆4021传动第二连接杆4022,第一连接杆4021与第二连接杆4022的连接处做圆周轨迹运动,进而使第二连接杆4022带动限位滑块4023在限位滑轨4024内能够上下往复运动,此时第二连接杆4022带动限位滑块4023向下移动,进而使限位滑块4023同步推动推动杆4027向下移动,进而使推动杆4027向下推动切割板4036,使切割板4036下移对捆绑条进行切割,第二弹簧4037同步伸缩,第二弹簧
4037的作用是在推动杆4027上移后能够将切割板4036拉至原位置实现复位,同时限位滑块
4023向下移动传动第三连接杆4025和第四连接杆4026,使第三连接杆4025与第一连接滑块
4028连接处向左移动,进而第一连接滑块4028在第一连接滑轨4029表面向左滑动带动第一电动滑轨4030同步移动,使第四连接杆4026与第二连接滑块4032向右移动,进而第二连接滑块4032在第二连接滑轨4033表面向右移动带动第二电动滑轨4034同步移动,进而通过第一电动滑轨4030和第二电动滑轨4034的相互远离运动,在切开捆绑条后,顶部的两根固定木条相互远离运动,将捆绑条展开,然后异齿轮406外环面轮齿再次转动至与第二平齿轮
408啮合传动,进而使第一凸轮4011和第二凸轮4017继续转动,进而使承接板4013在两组第一弹簧4015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复位,该系统实现了对石墨电极进行逐步拆解,保证了拆解过程中石墨电极的稳定性。
[0021] 本发明所述的,侧条脱离系统5包括有第九传动轮501、第一锥齿轮502、第二锥齿轮503、第一丝杆504、第十传动轮505、第十一传动轮506、第一传动块507、侧条展开组件508、第二丝杆509、第二传动块5010、第一L型板5011和第二L型板5012;第九传动轮501,第九传动轮501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401进行传动连接;第九传动轮501与卡位固定系统6相连接;第一锥齿轮502,第一锥齿轮502通过转轴与第九传动轮501进行固接;第一锥齿轮502与第二锥齿轮503相互啮合;第二锥齿轮503,第二锥齿轮503与第一丝杆504进行固接;第一丝杆504,第一丝杆504与第十传动轮505进行固接;第一丝杆504与第一传动块507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丝杆504与顶框架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504与第二L型板5012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传动轮505,第十传动轮505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一传动轮506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一传动轮506,第十一传动轮506与第二丝杆509进行固接;侧条展开组件508,侧条展开组件508一侧与第一传动块507相连接;侧条展开组件508另一侧与第二传动块5010相连接;第二丝杆509,第二丝杆509与第一L型板5011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509与第二传动块5010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丝杆509与顶框架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L型板5011,第一L型板
5011与顶框架2进行固接;第二L型板5012,第二L型板5012与顶框架2进行固接。
[0022] 在切割展开系统4将顶部木条抽出,顶部位置的捆绑条被展开后,通过卡位固定系统6传动第九传动轮501,第九传动轮501同时可传动第一传动轮401,通过第九传动轮501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502进行转动,进而第一锥齿轮502带动第二锥齿轮503进行转动,进而第二锥齿轮503带动第一丝杆504进行转动,进而第一丝杆504带动第十传动轮505进行转动,进而第十传动轮505带动第十一传动轮506进行转动,进而第十一传动轮506带动第二丝杆509进行转动,此时第一丝杆504使第一传动块507向下移动,同时第二丝杆509使第二传动块5010同步向下移动,通过第一传动块507和第二传动块5010同步带动侧条展开组件508向下移动,接着通过侧条展开组件508对石墨电极的两侧的固定木条以及两底面处的两块木板进行拆除,该系统实现了对石墨电极进行逐步拆解,保证了拆解过程中石墨电极的稳定性。
[0023] 本发明所述的,卡位固定系统6包括有第一动力电机601、第十二传动轮602、第十三传动轮603、第三平齿轮604、第二连接块605、第二电动推杆606、第四平齿轮607、第十四传动轮608、第五平齿轮609、第十五传动轮6010、第十六传动轮6011、连接支架6012和卡位辊6013;第十五传动轮6010,第十五传动轮6010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九传动轮501进行传动连接;第一动力电机601,第一动力电机601输出轴与第十二传动轮602进行固接;第一动力电机601通过螺母与顶框架2进行螺栓连接;第十二传动轮602,第十二传动轮602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三传动轮603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三传动轮603,第十三传动轮603通过转轴与第三平齿轮604进行固接;第三平齿轮604,第三平齿轮604通过转轴与第二连接块605进行转动连接;第三平齿轮604一侧与第四平齿轮607相互啮合;第三平齿轮604另一侧设置有第五平齿轮609;第二连接块605,第二连接块605与第二电动推杆606相连接;第二电动推杆606,第二电动推杆606与顶框架2进行固接;第四平齿轮607,第四平齿轮607通过转轴与第十四传动轮608进行固接;第十四传动轮608,第十四传动轮608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六传动轮6011进行传动连接;第五平齿轮609,第五平齿轮609通过转轴与第十五传动轮6010进行固接;第十六传动轮6011,第十六传动轮6011通过转轴与连接支架6012进行固接;连接支架6012,连接支架6012与卡位辊6013相连接;连接支架6012与顶框架2进行转动连接。
[0024] 当石墨电极组的顶部和两侧的四根固定木条以及两底面处的两块木板全部被拆除后,通过第一动力电机601带动第十二传动轮602进行转动,进而第十二传动轮602带动第十三传动轮603进行转动,进而第十三传动轮603带动第三平齿轮604进行转动,进而通过第二电动推杆606控制第二连接块605左右移动,进而可通过第二连接块605带动第十三传动轮603和第三平齿轮604同步移动,控制第三平齿轮604左移则与第五平齿轮609啮合传动,通过第五平齿轮609转动带动第十五传动轮6010进行转动,通过第十五传动轮6010可传动侧条脱离系统5,控制第三平齿轮604右移则与第四平齿轮607啮合传动,通过第四平齿轮607带动第十四传动轮608进行转动,进而第十四传动轮608带动第十六传动轮6011进行转动,进而第十六传动轮6011带动连接支架6012进行转动,连接支架6012外环面等距设置有三组卡位辊6013,通过连接支架6012转动可带动三组卡位辊6013同时运动,当通过两组卡位辊6013成倒V字型形态对一根石墨电极进行固定时,使第三平齿轮604与第四平齿轮607脱离啮合,该系统实现了对石墨电极的固定。
[0025] 本发明所述的,边缘检测系统7包括有第一集合架701、第一支撑底架702、第二支撑底架703、气泵704、输气通道705、限位套706、第一密封圈707、中空环708、第二密封圈709、出气通道7010、密封盘7011、输气管道7012和第一气压检测仪7013;第一集合架701,第一集合架701与顶框架2进行固接;第一支撑底架702,第一支撑底架702与第一集合架701进行固接;第一支撑底架702上方与气泵704进行固接;第二支撑底架703,第二支撑底架703与第一集合架701进行固接;气泵704,气泵704与输气通道705进行插接;输气通道705,输气通道705与限位套706进行插接;限位套706,限位套706内壁设置有第一密封圈707;限位套706与中空环708进行固接;限位套706上方与第一气压检测仪7013相连接;中空环708,中空环
708与第二密封圈709相连接;中空环708上方与出气通道7010进行固接;出气通道7010,出气通道7010内部设置有密封盘7011;出气通道7010与输气管道7012进行插接;输气管道
7012,输气管道7012与第一气压检测仪7013进行插接。
[0026] 当石墨电极移动至第一支撑底架702和第二支撑底架703之间位置时,第一支撑底架702通过电磁力控制气泵704,输气通道705,限位套706,第一密封圈707,中空环708,第二密封圈709,出气通道7010,密封盘7011,输气管道7012和第一气压检测仪7013整体移动,使石墨电极的底面边缘卡在第一密封圈707位置,此时限位套706与石墨电极的底面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启动气泵704,通过输气通道705向限位套706内输入气体,当石墨电极的底面边缘出现缺角时,会有气体溢出至中空环708内,第二密封圈709防止气体溢出,进入到中空环708内的气体会向上推动密封盘7011,密封盘7011会将输气管道7012内原有的空气压出,进而通过第一气压检测仪7013可以检测到该变化,第二支撑底架703上方同样设置有一组气泵704,输气通道705,限位套706,第一密封圈707,中空环708,第二密封圈709,出气通道
7010,密封盘7011,输气管道7012和第一气压检测仪7013,可对石墨电极另一底面边缘进行检测,该系统实现了对石墨电极进行边缘缺角检测。
[0027] 本发明所述的,外壁检测系统8包括有连接板801、第二气压检测仪802、压动柱803、限位框架804和挡板805;连接板801,连接板801与固定底架1进行固接;连接板801上方设置有限位框架804;第二气压检测仪802,第二气压检测仪802与连接板801进行固接;第二气压检测仪802上方与压动柱803相连接;限位框架804,限位框架804右侧设置有挡板805;
限位框架804与固定底架1进行固接;挡板805,挡板805与固定底架1进行固接。
[0028] 当石墨电极被运送至限位框架804上时,石墨电极会由于惯性继续滚动,连接板801上方设置有多组第二气压检测仪802和压动柱803组合并且成矩阵分布,石墨电极在限位框架804上滚动时外壁会依次经过每组第二气压检测仪802和压动柱803,石墨电极的外壁会向下压动压动柱803,当石墨电极的外壁存在有缺陷时,在经过压动柱803时则对压动柱803的压力会变小,则可检测出石墨电极外壁是否存在缺陷,该系统实现了对石墨电极外壁缺陷的检测。
[0029] 本发明所述的,侧条展开组件508包括有第二集合架50801、第二动力电机50802、第十七传动轮50803、轴杆50804、第十八传动轮50805、第六平齿轮50806、第七平齿轮50807、第三丝杆50808、第四丝杆50809、第三传动块50810、第三电动滑轨50811、第三电动滑块50812、第四传动块50813、第一斜板50814、第三弹簧50815、第五丝杆50816、第五传动块50817、第四电动滑轨50818、第四电动滑块50819、第十九传动轮50820、第六丝杆50821、第六传动块50822、第七丝杆50823、第七传动块50824、第二斜板50825、第四弹簧50826、第八丝杆50827、第八传动块50828和第二十传动轮50829;第二集合架50801,第二集合架
50801与第一传动块507进行固接;第二集合架50801与第二传动块5010进行固接;第二动力电机50802,第二动力电机50802通过螺母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螺栓连接;第二动力电机
50802输出轴与第十七传动轮50803进行固接;第十七传动轮50803,第十七传动轮50803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八传动轮50805进行传动连接;轴杆50804,轴杆50804外表面依次与第十八传动轮50805、第二十传动轮50829和第六平齿轮50806进行固接;第六平齿轮50806,第六平齿轮50806与第七平齿轮50807相互啮合;第七平齿轮50807,第七平齿轮50807与第三丝杆50808进行固接;第三丝杆50808,第三丝杆50808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转动连接;第三丝杆50808与第三传动块50810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丝杆50808与第四丝杆50809进行固接;第四丝杆50809,第四丝杆50809与第四传动块50813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丝杆50809与第五丝杆50816进行固接;第四丝杆50809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转动连接;第三电动滑轨
50811,第三电动滑轨50811一侧与第三传动块50810进行固接;第三电动滑轨50811另一侧与第六传动块50822进行固接;第三电动滑轨50811依次与两组第三电动滑块50812进行滑动连接;第四传动块50813,第四传动块50813一侧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滑动连接;第四传动块50813另一侧与第一斜板50814相互接触;第一斜板50814,第一斜板50814依次与两组第三弹簧50815相连接;第三弹簧50815,两个第三弹簧50815均与第二集合架50801相连接;第五丝杆50816,第五丝杆50816与第五传动块50817进行传动连接;第五丝杆50816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转动连接;第四电动滑轨50818,第四电动滑轨50818一侧与第五传动块
50817进行固接;第四电动滑轨50818另一侧与第八传动块50828进行固接;第四电动滑轨
50818依次与两组第四电动滑块50819进行滑动连接;第十九传动轮50820,第十九传动轮
50820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二十传动轮50829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九传动轮50820与第六丝杆50821进行固接;第六丝杆50821,第六丝杆50821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转动连接;第六丝杆50821与第七丝杆50823进行固接;第六丝杆50821与第六传动块50822进行传动连接;
第七丝杆50823,第七丝杆50823与第七传动块50824进行传动连接;第七丝杆50823与第八丝杆50827进行固接;第七传动块50824,第七传动块50824一侧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滑动连接;第七传动块50824另一侧与第二斜板50825相互接触;第二斜板50825,第二斜板
50825依次与两组第四弹簧50826相连接;第四弹簧50826,两个第四弹簧50826均与第二集合架50801相连接;第八丝杆50827,第八丝杆50827与第八传动块50828进行传动连接;第八丝杆50827与第二集合架50801进行转动连接。
[0030] 当第一传动块507和第二传动块5010同步带动侧条展开组件508向下移动后,使第一斜板50814和第二斜板50825位于石墨电极组前后两底面处,启动第二动力电机50802,使第十七传动轮50803进行转动,进而第十七传动轮50803带动第十八传动轮50805进行转动,进而第十八传动轮50805带动轴杆50804进行转动,进而轴杆50804带动第六平齿轮50806和第二十传动轮50829同步进行转动,进而第六平齿轮50806带动第七平齿轮50807进行转动,进而第七平齿轮50807带动第三丝杆50808进行转动,进而第三丝杆50808带动第四丝杆50809进行转动,进而第四丝杆50809带动第五丝杆50816进行转动,通过第三丝杆50808转动可使第三传动块50810平移,第五丝杆50816转动可使第五传动块50817平移,同时通过第二十传动轮50829带动第十九传动轮50820进行转动,进而第十九传动轮50820带动第六丝杆50821进行转动,进而第六丝杆50821带动第七丝杆50823进行转动,进而第七丝杆50823带动第八丝杆50827进行转动,通过第六丝杆50821转动可使第六传动块50822平移,通过第八丝杆50827转动可使第八传动块50828平移,此时第三丝杆50808和第六丝杆50821为同步转动,则第三传动块50810和第六传动块50822为同步移动,则通过第三传动块50810和第六传动块50822移动可对第三电动滑轨50811位置进行调节,第五丝杆50816和第八丝杆50827为同步转动,则第五传动块50817和第八传动块50828为同步移动,则通过第五传动块50817和第八传动块50828移动可对第四电动滑轨50818位置进行调节,第三丝杆50808与第五丝杆50816螺纹设置为反向,第六丝杆50821和第八丝杆50827螺纹设置为反向,则第三电动滑轨50811和第四电动滑轨50818的运动为同步异向,首先控制第三电动滑轨50811和第四电动滑轨50818相互靠近运动,同时第四丝杆50809转动使第四传动块50813向左侧移动,由于第一斜板50814与第四传动块50813接触面为斜面,当第四传动块50813在第一斜板50814的斜面上移动时会推动第一斜板50814向靠近石墨电极底面一侧移动,第一斜板50814与第二集合架50801通过两组第三弹簧50815连接,此时两组第三弹簧50815同步伸缩,同时第七丝杆50823转动使第七传动块50824向左侧移动,由于第二斜板50825与第七传动块50824接触面为斜面,当第七传动块50824在第二斜板50825的斜面上移动时会推动第二斜板50825向靠近石墨电极底面一侧移动,第二斜板50825与第二集合架50801通过两组第四弹簧50826连接,此时两组第四弹簧50826同步伸缩,当第一斜板50814和第二斜板50825分别贴紧石墨电极两底面的固定木板时,此时两组第三电动滑块50812位于石墨电极左侧的固定木条两侧,两组第四电动滑块50819位于石墨电极右侧的固定木条两侧,通过第三电动滑轨50811控制两组第三电动滑块50812相互靠近移动,进而通过两组第三电动滑块50812对石墨电极左侧的固定木条进行夹持,通过第四电动滑轨50818控制两组第四电动滑块50819相互靠近移动,进而通过两组第四电动滑块50819对石墨电极右侧的固定木条进行夹持,控制第二动力电机50802反向转动,通过两组第三电动滑块50812和两组第四电动滑块50819将石墨电极的左右两侧的固定木条相互远离移开,同时第四传动块50813右移,第一斜板50814在第三弹簧50815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复位,脱离与石墨电极底面固定木板接触,同时第七传动块50824右移,第二斜板50825在第四弹簧50826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复位,脱离与石墨电极另一底面固定木板接触,进而使石墨电极两底面固定木板松开,该组件实现了对石墨电极进行逐步拆解,保证了拆解过程中石墨电极的稳定性。
[0031] 本发明所述的,连接支架6012外环面等距设置有三组卡位辊6013。
[0032] 可以通过两组卡位辊6013成倒V字型形态对一根石墨电极进行固定。
[0033] 尽管已经仅相对于有限数量的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受益于本公开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设计各种其他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仅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制。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切割展开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侧条脱离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卡位固定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边缘检测系统左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外壁检测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侧条展开组件俯视图。
[0015] 附图中的标记:1:固定底架,2:顶框架,3:传送机构,4:切割展开系统,5:侧条脱离系统,6:卡位固定系统,7:边缘检测系统,8:外壁检测系统,401:第一传动轮,402:第二传动轮,403:第一连接块,404:第一电动推杆,405:第三传动轮,406:异齿轮,407:第一平齿轮,408:第二平齿轮,409:第四传动轮,4010:第五传动轮,4011:第一凸轮,4012:第一推动块,
4013:承接板,4014:伸缩柱,4015:第一弹簧,4016:第六传动轮,4017:第二凸轮,4018:第二推动块,4019:第七传动轮,4020:第八传动轮,4021:第一连接杆,4022:第二连接杆,4023:
限位滑块,4024:限位滑轨,4025:第三连接杆,4026:第四连接杆,4027:推动杆,4028:第一连接滑块,4029:第一连接滑轨,4030:第一电动滑轨,4031:第一电动滑块,4032:第二连接滑块,4033:第二连接滑轨,4034:第二电动滑轨,4035:第二电动滑块,4036:切割板,4037:
第二弹簧,4038:衔接框架,501:第九传动轮,502:第一锥齿轮,503:第二锥齿轮,504:第一丝杆,505:第十传动轮,506:第十一传动轮,507:第一传动块,508:侧条展开组件,509:第二丝杆,5010:第二传动块,5011:第一L型板,5012:第二L型板,601:第一动力电机,602:第十二传动轮,603:第十三传动轮,604:第三平齿轮,605:第二连接块,606:第二电动推杆,607:
第四平齿轮,608:第十四传动轮,609:第五平齿轮,6010:第十五传动轮,6011:第十六传动轮,6012:连接支架,6013:卡位辊,701:第一集合架,702:第一支撑底架,703:第二支撑底架,704:气泵,705:输气通道,706:限位套,707:第一密封圈,708:中空环,709:第二密封圈,
7010:出气通道,7011:密封盘,7012:输气管道,7013:第一气压检测仪,801:连接板,802:第二气压检测仪,803:压动柱,804:限位框架,805:挡板,50801:第二集合架,50802:第二动力电机,50803:第十七传动轮,50804:轴杆,50805:第十八传动轮,50806:第六平齿轮,50807:
第七平齿轮,50808:第三丝杆,50809:第四丝杆,50810:第三传动块,50811:第三电动滑轨,
50812:第三电动滑块,50813:第四传动块,50814:第一斜板,50815:第三弹簧,50816:第五丝杆,50817:第五传动块,50818:第四电动滑轨,50819:第四电动滑块,50820:第十九传动轮,50821:第六丝杆,50822:第六传动块,50823:第七丝杆,50824:第七传动块,50825:第二斜板,50826:第四弹簧,50827:第八丝杆,50828:第八传动块,50829:第二十传动轮。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