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李淑兰 > 林可霉素缓释颗粒专利详情

林可霉素缓释颗粒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4-09-10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14-12-31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16-08-31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4-09-10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410457772.8 申请日 2014-09-10
公开/公告号 CN104173295B 公开/公告日 2016-08-31
授权日 2016-08-31 预估到期日 2034-09-10
申请年 2014年 公开/公告年 2016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A61K9/16A61K31/7056A61P31/04A61P11/00A61P19/08A61P19/02A61P17/00A61P1/16 主分类号 A61K9/16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0
权利要求数量 1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4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CN101380292A、CN101380292A、CN103142500A、WO0232459A2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5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转让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申请权转移、授权、权利转移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李淑兰 当前专利权人 邳州舜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淑兰 第一发明人 李淑兰
地址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大崂路1020号二单元302户 邮编 266000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1
申请人所在省 山东省 申请人所在市 山东省青岛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杨春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林可霉素缓释颗粒,先将枸橼酸他莫昔芬制备成包合物,然后再制备成缓释颗粒。
  • 摘要附图
    林可霉素缓释颗粒
  • 说明书附图:[0086]
    林可霉素缓释颗粒
  • 说明书附图:[0090]
    林可霉素缓释颗粒
  • 说明书附图:[0100]
    林可霉素缓释颗粒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19-11-22 专利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19.11.05 专利权人由李淑兰变更为邳州舜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由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变更为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宿羊山镇工业园区3-1号
2 2018-12-18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专利权人由李淑兰变更为李淑兰 地址由516800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三路1号变更为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
3 2016-08-31 授权
4 2016-08-24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16.08.01 申请人由四川兴科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李淑兰 地址由61173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新文路22号变更为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大崂路1020号二单元302户
5 2016-08-24 著录事项变更 发明人由黄祥彬 李志征 周祎 谢姗瑾变更为李淑兰
6 2014-12-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A61K 9/16 专利申请号: 201410457772.8 申请日: 2014.09.10
7 2014-12-03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林可霉素的缓释颗粒剂,其中包括:

其中林可霉素包合物中包合材料为γ-环糊精,林可霉素与γ-环糊精的重量比例为2:
3.5。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一种缓释颗粒剂,具体地,是林可霉素包合物缓释颗粒。

背景技术

[0002] 林可霉素,英文名Lincomycin。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阻止肽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化学名:6-(1-甲基-反-4-丙基-L-2-吡咯烷甲酰氨基)-1-硫代-6,8-二脱氧-D-赤式-α-D-半乳辛吡喃糖苷盐酸盐一水合物。林可霉素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微臭或特殊臭;味苦。林可霉素在水或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林可霉素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阻止肽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林可霉素一般系抑菌剂,但在高浓度下,对高度敏感细菌也具有杀菌作用。
[0003] 林可霉素口服可自胃肠道吸收,不为胃酸灭活,空腹口服仅20~30%被吸收,进食后服用则吸收更少。吸收后除脑脊液外,广泛及迅速分布于各体液和组织中,高浓度见于肾、胆汁和尿液。注射给药后在眼中可达有效浓度。可迅速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在胎血中的浓度可达母血药浓度的25%。蛋白结合率为77~82%。林可霉素主要在肝中代谢,某些代谢物具有抗菌活性,儿童的代谢率较成人为高。T1/2为4~5.4小时。肾功能减退时,T1/2为10~13小时;肝功能减退时,T1/2则为9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口服为2~4小时,肌注
0.5小时,静注后即刻。可经肾、胆道和肠道排泄,口服后40%以原形随粪便排出,也可分泌入乳汁中。林可霉素不为血或腹膜透析所清除,术后无需加用。
[0004] 林可霉素临床主要用于敏感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和厌氧菌所致呼吸道感染、骨髓炎、关节及皮肤软组织感染、胆道感染、菌血症等。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林可霉素制剂服用不便、生物利用度低的缺点,发明了林可霉素包合物缓释颗粒,减少服药次数,减慢吸收速率,延长生物半衰期,使血药浓度控制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从而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0006] 包合物具有以下优点:掩盖不良臭味,降低刺激性;增加药物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稳定性。
[0007] 申请人发现,现将林可霉素制备成包合物,再结合特定的辅料制备成缓释颗粒剂,具有稳定性高、缓释效果好和生物利用度高的优点。
[000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可霉素缓释制剂,其中活性成分为林可霉素。
[0009]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可霉素缓释制剂,其中为缓释颗粒剂。
[001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可霉素缓释制剂,其中林可霉素为包合物。
[001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可霉素缓释制剂,其中林可霉素包合物中包合材料为γ-环糊精。
[0012]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可霉素缓释制剂,其中林可霉素包合物中林可霉素与γ-环糊精的重量比例为2:3.5。
[001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可霉素缓释制剂,其中缓释材料为羟丙甲纤维素、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聚氯乙烯的组合物。
[001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可霉素缓释制剂,其中羟丙甲纤维素、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聚氯乙烯的比例为70:30:85。
[0015] 本申请提供一种林可霉素的缓释颗粒剂,其中包括:
[0016]林可霉素包合物 50份
乳糖 190份
硬脂酸镁 4份
糖精钠 4份
[0017]羟丙甲纤维素 70份
单硬脂酸甘油酯 30份
聚氯乙烯 85份
[0018] 本申请发明人通过大量筛选试验确定采用特定比例的羟丙甲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聚氯乙烯的组合物作为缓释材料,制备得到的林可霉素缓释颗粒具有明显优异的缓释效果,并且具有出人意料的良好稳定性,相关试验和数据将在下文提供。
[0019] 在本申请中,选用特定辅料制备林可霉素包合物缓释颗粒剂。实验证明,并非任意药学常规辅料都适合制备林可霉素包合物颗粒,选用上述特定辅料制备得到的林可霉素包合物颗粒在溶解速度、稳定性、溶出度等方面的效果远远好于其他辅料制备得到的林可霉素包合物颗粒。
[0020] 林可霉素包合物包括活性成分和包合材料,活性成分为林可霉素,包合材料为γ-环糊精。活性成分与包合材料的重量比例为2:3.5。实验证明,α-环糊精、β-环糊精,羟基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制备得到的林可霉素包合物在崩解速度、稳定性、溶出度等方面效果远远次于γ-环糊精制备得到的包合物。
[0021] 表1.不同包合材料对林可霉素包合物的影响(其中林可霉素与包合材料的重量比例为2:3.5)
[0022]包合材料 稳定性 包合率
γ-环糊精 好 98%
α-环糊精 一般 83%
β-环糊精 一般 82%
羟基β-环糊精 一般 78%
羟丙基β-环糊精 一般 80%

实施方案

[0023] 试验方法参照2010版中国药典二部规定的方法。
[0024] 林可霉素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0025] (1)在水或含水乙醇介质中,按一定比例,将林可霉素与γ-环糊精反应,将所得溶液经微孔滤膜过滤至澄清,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包合物;或
[0026] (2)以固体形式,将林可霉素与γ-环糊精反应;或
[0027] (3)林可霉素与γ-环糊精反应进行高能研磨。
[0028] 本发明所述计量均为重量。
[0029] 本发明林可霉素缓释颗粒剂的处方为(按重量计):
[0030]林可霉素包合物 50份
乳糖 190份
硬脂酸镁 4份
糖精钠 4份
羟丙甲纤维素 70份
单硬脂酸甘油酯 30份
聚氯乙烯 85份
[0031] 实施例1处方
[0032] 林可霉素包合物:林可霉素:γ-环糊精为2:3.5
[0033]林可霉素包合物 50份
乳糖 190份
硬脂酸镁 4份
糖精钠 4份
羟丙甲纤维素 70份
单硬脂酸甘油酯 30份
聚氯乙烯 85份
[0034] 制备方法:
[0035] 1.按照下述方法制备林可霉素包合物:
[0036] (1)在水或含水乙醇介质中,按一定比例,将林可霉素与γ-环糊精反应,将所得溶液经微孔滤膜过滤至澄清,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包合物;或
[0037] (2)以固体形式,将林可霉素与γ-环糊精反应;或
[0038] (3)林可霉素与γ-环糊精反应进行高能研磨。
[0039] 2.将林可霉素包合物粉碎过100目筛,将其余辅料粉碎过80目筛;准确称取处方量的原辅料,混合均匀,加适量水将混合物调成膏状在制粒机上制粒,18目筛整粒,60℃干燥,即得缓释颗粒。
[0040] 实施例2
[0041] 将实施例1所述林可霉素和γ-环糊精在50%乙醇中充分研磨至形成均匀膏体,经真空干燥后得白色粉末,该粉末的水中溶解性能较未包合的林可霉素提高了17倍。
[0042] 对比实施例1
[0043] 林可霉素包合物:林可霉素:γ-环糊精为2:3.5
[0044]林可霉素包合物 50份
乳糖 190份
硬脂酸镁 4份
糖精钠 4份
羟丙甲纤维素 185份
[0045] 制备方法同上。
[0046] 对比实施例2
[0047] 林可霉素包合物:林可霉素:γ-环糊精为2:3.5
[0048]林可霉素包合物 50份
[0049]乳糖 190份
硬脂酸镁 4份
糖精钠 4份
单硬脂酸甘油酯 185份
[0050] 制备方法同上。
[0051] 对比实施例3
[0052] 林可霉素包合物:林可霉素:γ-环糊精为2:3.5
[0053]林可霉素包合物 50份
乳糖 190份
硬脂酸镁 4份
糖精钠 4份
聚氯乙烯 185份
[0054] 制备方法同上。
[0055] 对比实施例4
[0056] 林可霉素包合物:林可霉素:γ-环糊精为2:3.5
[0057]林可霉素包合物 50份
乳糖 190份
硬脂酸镁 4份
糖精钠 4份
乙基纤维素 185份
[0058] 制备方法同上。
[0059] 对比实施例5
[0060] 林可霉素包合物:林可霉素:γ-环糊精为2:3.5
[0061]林可霉素包合物 50份
[0062]乳糖 190份
硬脂酸镁 4份
糖精钠 4份
羟丙甲纤维素 100份
单硬脂酸甘油酯 85份
[0063] 制备方法同上。
[0064] 对比实施例6
[0065] 林可霉素包合物:林可霉素:γ-环糊精为2:3.5
[0066]林可霉素包合物 50份
乳糖 190份
硬脂酸镁 4份
糖精钠 4份
单硬脂酸甘油酯 100份
聚氯乙烯 85份
[0067] 制备方法同上。
[0068] 对比实施例7
[0069] 林可霉素包合物:林可霉素:γ-环糊精为2:3.5
[0070]林可霉素包合物 50份
乳糖 190份
硬脂酸镁 4份
糖精钠 4份
羟丙甲纤维素 100份
乙基纤维素 85份
[0071] 制备方法同上。
[0072] 对比实施例8
[0073] 林可霉素包合物:林可霉素:γ-环糊精为2:3.5
[0074]林可霉素包合物 50份
乳糖 190份
硬脂酸镁 4份
糖精钠 4份
羧甲基纤维素钠 100份
乙基纤维素 85份
[0075] 制备方法同上。
[0076] 对比实施例9
[0077] 林可霉素包合物:林可霉素:γ-环糊精为2:3.5
[0078]林可霉素包合物 50份
乳糖 190份
硬脂酸镁 4份
糖精钠 4份
羟丙甲纤维素 50份
单硬脂酸甘油酯 80份
聚氯乙烯 55份
[0079] 制备方法同上。
[0080] 对比实施例10
[0081]林可霉素 70份
乳糖 150份
硬脂酸镁 4份
糖精钠 4份
聚维酮 40份
卡波普 50份
[0082]聚甲基丙烯酸酯 50份
[0083] 制备方法同上。
[0084] 对比实施例1-10对实施例1中的缓释材料及用量作了修改,总结如下:
[0085]
[0086] 林可霉素缓释颗粒剂分散均匀性和体外溶出度测定
[0087] 溶出度试验结果显示:照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C第 二法),以0.01mol/L盐酸溶液900ml作为溶出介质,转速为50转/分,依法操作,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颗粒在1h、6h和12h的溶出量,结果为实施例1缓释颗粒剂的溶出缓慢、均匀,对比实施例1-10溶出速度不均匀,缓释效果差。结果见下表2.
[0088] 表2溶出百分率
[0089]
[0090] 表2中实施例1为采用特定缓释辅料并且各成分为特定用量的林可霉素缓释颗粒,对比实施例1-10分别修改了缓释辅料的种类或者用量,或者对各成分用量均做出了改变。由表2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只有采用了特定辅料和特定用量制备得到的林可霉素缓释颗粒剂(实施例1)的体外溶出度最优,且远远好于对比实施例1-10。
[0091] 林可霉素缓释颗粒剂稳定性试验
[0092] 对实施例1以及对比实施例1-10的缓释颗粒剂的外观、含量进行了影响因素考察。
[0093] (1)高温试验:取实施例1及对比实施例1-10样品适量平铺于培养皿中,置于60℃的恒温箱中放置10天,于此期间第0、5、10天,分别取样品测定,测定结果见表3.[0094] (2)高湿试验:取样品适量平铺于培养皿中,于25℃相对湿度RH90%±5%的条件下放置10天,于此期间第0、5、10天,分别取样品测定,测定结果见表3.
[0095] (3)强光照射试验,取样品适量平铺于培养皿中,置于光橱中在4500Lx±500Lx的条件光照10天,于此期间第0、5、10天,分别取样品测定,测定结果见表3.[0096] 表3.各实施例缓释颗粒剂高温高湿及强光下稳定性
[0097]
[0098]
专利联系人(活跃度排行)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