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浙江倪阮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详情

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20-04-02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20-07-14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20-11-17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40-04-02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2010252948.1 申请日 2020-04-02
公开/公告号 CN111302755B 公开/公告日 2020-11-17
授权日 2020-11-17 预估到期日 2040-04-02
申请年 2020年 公开/公告年 2020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C04B28/26C04B30/02E04B1/66E04B1/78C04B111/27C04B111/28C04B111/52 主分类号 C04B28/26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4
权利要求数量 5 非专利引证数量 0
引用专利数量 0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引用专利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2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浙江倪阮新材料有限公司 当前专利权人 浙江倪阮新材料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家旸 第一发明人 张家旸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市洞桥镇贤德村仁阮 邮编 311404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1
申请人所在省 浙江省 申请人所在市 浙江省杭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由上下两层防水层和中间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组成,所述防水层由以下重量份物质组成:膨胀珍珠岩50‑60份、甲基硅酸钠20‑30份、聚乙烯醇10‑20份;所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由以下重量份物质组成:菌丝5‑8份、石灰石30‑50份、纳米陶瓷颗粒15‑25份、秸秆50‑80份。本发明的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由菌丝包覆石灰石和纳米陶瓷颗粒,使其形成具有贝壳构造类似结构,并且纳米陶瓷颗粒具有能够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耐高温、疏水等特性,能够显著提高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的保温防水性能。本发明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具有保温、隔热、隔音、质轻、防水、节能环保和强度高的特点。
  • 摘要附图
    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20-11-17 授权
2 2020-07-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C04B 28/26 专利申请号: 202010252948.1 申请日: 2020.04.02
3 2020-06-19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其特征在于:由上中下三层组成:
所述上下两层为防水层,其中所述防水层由以下重量份物质制成:
膨胀珍珠岩    50-60份;
甲基硅酸钠    20-30份,
聚乙烯醇      10-20份;
所述中间层为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其中所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由以下重量份物质制成:
菌丝          5-8份,
石灰石        30-50份,
纳米陶瓷颗粒  15-25份,
秸秆          50-80份;
所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由以下步骤制备而成:
1)将石灰石粉碎,筛选出20-50目颗粒;将秸秆粉碎,筛选出10-20目颗粒;
2)培养料准备:将石灰石、纳米陶瓷颗粒均匀分散在水中,搅拌下秸秆添加,调节培养原料中的水分与酸碱度;
3)灭菌处理:将培养原料进行灭菌处理;
4)接种培养: 将菌丝与灭菌后的培养原料混合均匀,装入模具中,在适宜条件下放到无菌室中培养17天;
样品干燥:待模具中长满菌丝后,将样品取出,在90℃下干燥,即可得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50-60份的膨胀珍珠岩和20-30份的甲基硅酸钠放在容器中搅拌,搅拌2小时后加入10-20份的聚乙烯醇,继续搅拌,使其均匀混合,转速为120r/min;
2)将步骤1)所得混合物倒入模具中,接着加入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之后再倒入步骤
1)所述混合物,并用压片机在恒压条件下压制所需高度,使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初步成型;
3)将步骤2)所述的初步成型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从模具中取出,放到20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48小时;
4)取出制品,在常温条件下养护十天,即可得到所需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陶瓷颗粒粒径为20-8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菌丝为青霉菌丝、香菇菌丝或蘑菇菌丝中的至少一种。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材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背景
[0002]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建筑用防水保温材料在建筑领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诸如屋顶漏水、室内厨房漏水、渗漏外墙抹灰裂缝、墙体结露潮湿导致的长毛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渗漏现象的发生也会直接危害到建筑物的内部结构,进行影响其寿命,同时保温材料发展很快,尤其是在工业和建筑中采用良好的保温技术与材料,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业界现有的保温材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防水和保温的目的,但在耐火性和强度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耐火性差和强度不足的问题常常困扰该行业的技术人员,如果将耐火性和强度提升后,往往防水和保温就无法达到要求。
[0003] 目前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较差,建筑外墙在长时间下雨湿水的过程中,出现建筑材料渗水的情况,同时保温隔热效果较差,不能实现长时间隔绝外界温度,不能实现在对建筑材料组分进行改进来增强防水保温性能的同时,在建筑材料的制造方法上也进行改进,无法达到通过在建筑材料中混入膨胀气体,使建筑材料进行很好的保温的目的,不能保证们能够正常长期使用防水保温建筑材料,从而给人们使用防水保温建筑材料带来极大的不便。
[0004] 专利CN103171823B中报道了菌丝体和稻壳炭为填充物的保温材料,然而该材料的力学强度较差。并且菌丝体生物质材料具有自然降解的特性,基于该特性的研究也是保证该材料使用耐久性与现实实际应用的基本前提。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由上中下三层组成,其中上下两层为防水层,中间层为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组成。
[0006] 作为优选,所述防水层由以下重量份物质制成:
[0007] 膨胀珍珠岩  50-60份,
[0008] 甲基硅酸钠  20-30份,
[0009] 聚乙烯醇    10-20份。
[0010] 作为优选,所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由以下重量份物质制成:
[0011]
[0012] 菌丝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生物质材质,解决了生物质在建筑材料领域应用的局限性问题。
[0013] 作为优选,所述纳米陶瓷颗粒粒径为20-80nm。
[0014] 作为优选,所述秸秆包括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中的至少一种。
[0015] 作为优选,所述菌丝包括青霉菌丝、香菇菌丝、蘑菇菌丝中的至少一种。
[0016] 作为优选,所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由以下步骤制备而成:
[0017] 1)将石灰石粉碎,筛选出20-50目颗粒;将小麦秸秆粉碎,筛选出10-20目颗粒。
[0018] 2)培养料准备:将石灰石粉末,纳米陶瓷颗粒均匀分散在水中,搅拌下小麦秸秆粉末添加,调节培养原料中的水分与酸碱度。
[0019] 3)灭菌处理:将培养原料进行灭菌处理。
[0020] 4)接种培养:将菌丝与灭菌后的培养原料混合均匀,装入模具中,在适宜条件下放到无菌室中培养17天。
[0021] 5)样品干燥:待模具中长满菌丝后,将样品取出,在90℃下干燥,即可得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
[0022] 通过菌丝包覆石灰石和纳米陶瓷颗粒,使其形成具有贝壳构造类似结构,能够使菌丝中的有机质与石灰石和纳米陶瓷颗粒之间形成复杂多变的复合材料。
[0023] 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 1)将50-60份的膨胀珍珠岩和20-30份的甲基硅酸钠放在容器中搅拌,搅拌2小时后加入10-20份的聚乙烯醇,继续搅拌,使其均匀混合,转速为120r/min。
[0025] 2)将上述混合物倒入模具中,接着加入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之后再倒入步骤1)所述混合物,并用压片机在恒压条件下压制所需高度,使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初步成型。
[0026] 3)将步骤2)所述的初步成型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从模具中取出,放到20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48小时,使得材料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与外观质量。
[0027] 4)取出制品,在常温条件下养护十天,即可得到所需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
[002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纳米陶瓷颗粒具有能够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耐高温、疏水等特性;石灰石具有耐化学腐蚀性的特点;当以上物质均匀分散在材料中,可以显著提高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膨胀珍珠岩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是保温材料的优选材质。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由菌丝包覆石灰石和纳米陶瓷颗粒,使其形成具有贝壳构造类似结构,能够使菌丝中的有机质与石灰石和纳米陶瓷颗粒之间形成复杂多变的复合材料。通过将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至于中间层,用甲基硅酸钠用于胶黏剂,通过压片机压合后去除材料空隙中的空气,能够有效延长菌丝体的降解时间。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与防水层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提高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的保温防水性能。
[0029] 说明书附图
[0030] 图1为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中:1和3为防水层;2为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具体实施例
[0032]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0033] 实施例1
[0034] 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由上中下三层组成,其中上下两层为防水层,中间层为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组成。
[0035] 所述防水层由以下重量的物质制成:
[0036] 膨胀珍珠岩  60kg
[0037] 甲基硅酸钠  30kg
[0038] 聚乙烯醇    20kg
[0039] 所述菌丝隔热层由以下重量的制成:
[0040]
[0041]
[0042] 所述纳米陶瓷颗粒粒径为20nm。
[0043] 所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由以下步骤制备而成:
[0044] 1)将50kg石灰石粉碎,筛选出20目颗粒;将80kg小麦秸秆粉碎,筛选出10目颗粒。
[0045] 2)培养料准备:将石灰石粉末与25kg纳米陶瓷颗粒均匀分散在水中,搅拌下小麦秸秆粉末添加,调节培养原料中的水分与酸碱度。
[0046] 3)灭菌处理:将培养原料进行灭菌处理。
[0047] 4)接种培养:将8kg菌丝与灭菌后的培养原料混合均匀,装入模具中,在适宜条件下放到无菌室中培养17天。
[0048] 5)样品干燥:待模具中长满菌丝后,将样品取出,在90℃下干燥,即可得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
[0049] 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50] 1)将60kg的膨胀珍珠岩和30kg的甲基硅酸钠放在容器中搅拌,搅拌2小时后加入20kg的聚乙烯醇,继续搅拌,使其均匀混合,转速为120r/min。
[0051] 2)将上述混合物倒入模具中,接着加入纳米陶瓷菌丝隔层,之后再倒入步骤1)所述混合物,并用压片机在恒压条件下压制所需高度,使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初步成型。
[0052] 3)将步骤2)所述的初步成型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从模具中取出,放到20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使得材料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与外观质量。
[0053] 4)取出制品,在常温条件下养护十天,即可得到所需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
[0054] 实施例2
[0055] 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由上中下三层组成,其中上下两层为防水层,中间层为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组成。
[0056] 所述防水层由以下重量份物质制成:
[0057] 膨胀珍珠岩  57kg
[0058] 甲基硅酸钠  28kg
[0059] 聚乙烯醇    17kg
[0060] 所述菌丝隔热层由以下重量份物质制成:
[0061]
[0062] 所述纳米陶瓷颗粒粒径为30nm。
[0063] 所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由以下步骤制备而成:
[0064] 1)将45kg石灰石粉碎,筛选出30目颗粒;将70kg小麦秸秆粉碎,筛选出10目颗粒。
[0065] 2)培养料准备:将石灰石粉末与23kg纳米陶瓷颗粒均匀分散在水中,搅拌下小麦秸秆粉末添加,调节培养原料中的水分与酸碱度。
[0066] 3)灭菌处理:将培养原料进行灭菌处理。
[0067] 4)接种培养:将7kg菌丝与灭菌后的培养原料混合均匀,装入模具中,在适宜条件下放到无菌室中培养17天。
[0068] 5)样品干燥:待模具中长满菌丝后,将样品取出,在90℃下干燥,即可得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
[0069] 所述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70] 1)将57kg的膨胀珍珠岩和28kg的甲基硅酸钠放在容器中搅拌,搅拌2小时后加入17kg的聚乙烯醇,继续搅拌,使其均匀混合。转速为120r/min。
[0071] 2)将上述混合物倒入模具中,接着加入纳米陶瓷菌丝隔层,之后再倒入步骤1)所述混合物,并用压片机在恒压条件下压制所需高度,使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初步成型。
[0072] 3)将步骤2)所述的初步成型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从模具中取出,放到20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使得材料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与外观质量。
[0073] 取出制品,在常温条件下养护十天左右,即可得到所需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
[0074] 实施例3
[0075] 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由上中下三层组成,其中上下两层为防水层,中间层为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组成。
[0076] 所述防水层由以下重量份物质组成:
[0077] 膨胀珍珠岩  55kg
[0078] 甲基硅酸钠  25kg
[0079] 聚乙烯醇    15kg
[0080] 所述菌丝隔热层由以下重量份物质组成:
[0081]
[0082] 所述纳米陶瓷颗粒粒径为50nm。
[0083] 所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由以下步骤制备而成:
[0084] 1)将40kg石灰石粉碎,筛选出35目颗粒;将65kg小麦秸秆粉碎,筛选出10目颗粒。
[0085] 2)培养料准备:将石灰石粉末与20kg纳米陶瓷颗粒均匀分散在水中,搅拌下小麦秸秆粉末添加,调节培养原料中的水分与酸碱度。
[0086] 3)灭菌处理:将培养原料进行灭菌处理。
[0087] 4)接种培养:将7kg菌丝与灭菌后的培养原料混合均匀,装入模具中,在适宜条件下放到无菌室中培养17天。
[0088] 5)样品干燥:待模具中长满菌丝后,将样品取出,在90℃下干燥,即可得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
[0089] 所述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90] 1)将55kg的膨胀珍珠岩和25kg的甲基硅酸钠放在容器中搅拌,搅拌2小时后加入15kg的聚乙烯醇,继续搅拌,使其均匀混合。转速为120r/min。
[0091] 2)将上述混合物倒入模具中,接着加入纳米陶瓷菌丝隔层,之后再倒入步骤1)所述混合物,并用压片机在恒压条件下压制所需高度,使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初步成型。
[0092] 3)将步骤2)所述的初步成型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从模具中取出,放到20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使得材料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与外观质量。
[0093] 4)取出制品,在常温条件下养护十天左右,即可得到所需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
[0094] 实施例4
[009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由上中下三层组成,其中上下两层为防水层,中间层为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组成。
[0096] 所述防水层由以下重量份物质组成:
[0097] 膨胀珍珠岩  50kg
[0098] 甲基硅酸钠  20kg
[0099] 聚乙烯醇    10kg
[0100] 所述菌丝隔热层由以下重量份物质组成:
[0101]
[0102] 所述纳米陶瓷颗粒粒径为20nm。
[0103] 所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由以下步骤制备而成:
[0104] 1)将30kg石灰石粉碎,筛选出50目颗粒;将80kg小麦秸秆粉碎,筛选出20目颗粒。
[0105] 2)培养料准备:将石灰石粉末与15kg纳米陶瓷颗粒均匀分散在水中,搅拌下小麦秸秆粉末添加,调节培养原料中的水分与酸碱度。
[0106] 3)灭菌处理:将培养原料进行灭菌处理。
[0107] 4)接种培养:将5kg菌丝与灭菌后的培养原料混合均匀,装入模具中,在适宜条件下放到无菌室中培养17天。
[0108] 5)样品干燥:待模具中长满菌丝后,将样品取出,在90℃下干燥,即可得到纳米陶瓷菌丝隔热层。
[0109] 所述一种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110] 1)将50kg的膨胀珍珠岩和20kg的甲基硅酸钠放在容器中搅拌,搅拌2小时后加入10kg的聚乙烯醇,继续搅拌,使其均匀混合。转速为120r/min。
[0111] 2)将上述混合物倒入模具中,接着加入纳米陶瓷菌丝隔层,之后再倒入步骤1)所述混合物,并用压片机在恒压条件下压制所需高度,使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初步成型。
[0112] 3)将步骤2)所述的初步成型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从模具中取出,放到20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使得材料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与外观质量。
[0113] 4)取出制品,在常温条件下养护十天左右,即可得到所需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
[0114] 对实施例1~4中制得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分别进行导热系数测定、吸水率测定,具体方法如下:
[0115] (一)导热系数测定:
[0116] 使用DD300F-D30型导热系数测定仪测定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在计算机程序控制下,仪器内置的电路根据实验的需要给热板、护板及背板加热。在程序的控制下通过冷板、热板、护板及背板内置的温度传感器测定温度。温度测量由8个温度传感器完成,包括两个热板温度传感器、两个护板温度传感器、两个背板温度传感器和两个冷板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采用高精度Ptl00,这种传感器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测量范围广和线性度好等优点。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后传输给信号采集卡,信号采集卡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被计算机接收。计算机对信号进行存储、数据处理、显示和输出,从而使整个仪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动的测控系统。测定步骤如下:
[0117] (1)使用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制作出表面积为300x300 ITlln2、厚度为25mm的无机墙体保温材料制品;
[0118] (2)打开左前门,掀开低温槽上盖,确认液体介质液面不能低于上盖10mm,关上前门,依次按下“主机电源”“启动”“”水浴“水浴风扇”,启动电脑,即打开仪器,调节冷水浴锅温度15℃,热水浴锅温度35℃;
[0119] (3)打开样品室,将制品放置于其中,按下“冷板进”按钮,之后再按下“保压”按钮,然后向上提起样品室的保温门,紧锁两侧的锁扣:
[0120] (4)双击桌面上“导热系数测定程序”,然后单击“常规测量”进入操作界面,先进行“厚度测量”,等到样品厚度数值稳定后点击“退出”,在设置实验初值信息之后,点击“确定”按钮开始测量:
[0121] (5)实验结束后自动保存结果,每隔10s保存一组采样数据,总共采集20组数据,取其20组数据的平均值便是该样品的导热系数数值。
[0122] (二)吸水率测定:
[0123] (1)将保温材料置于电热鼓风干燥箱中,在383K±5K(110℃±5℃)下烘干至恒质量,恒质量的判据为恒温3h,两次称量保温材料质量的变化率小于0.2%,然后移至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0124] (2)称量烘干后的保温材料质量G1,精确至0.1g;
[0125] (3)将保温材料放置在水箱底部木制的格栅上,制品距周边及试件间距不得小于25mm,然后在制品上面加上另一格栅,并加上重物,以免漂浮;
[0126] (4)将温度大约为20℃的自来水加制高出制品25mm,侵泡2h;
[0127] (5)2h后取出制品,将制品立即放在干燥的毛巾上,排水10min。然后用泡沫塑料吸去制品表面的水分,每一表面每次吸水控制在1min左右,每一表面吸水两次。
[0128] (6)然后称量保温材料的是质量G2,精确至0.1g。
[0129] (7)结果计算与评定:保温材料的密度按式计算,质量吸水率为三个制品密度的算术平均值。结果精确至0.1%:
[0130]
[0131] 式中:
[0132] W’---保温材料的质量吸水率,%;
[0133] G2---保温材料浸水后的湿质量,g;
[0134] G1---保温材料浸水前的干质量,g。
[0135] (三)抗压强度测定:
[0136] (1)将保温材料置于电热鼓风干燥箱中,在383K±5K(110℃±5℃)下烘干至恒质量,恒质量的判据为恒温3h后,两次称量制品质量的变化率小于0.2%,然后将制品移至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0137] (2)用钢直尺量取保温材料的厚度,精确至1mm,计算制品5%的厚度值,然后将保温材料置于万能试验机的承压板上,并把制品放在万能试验机的承压板正下方;
[0138] (3)启动万能试验机,当上压板与保温材料表面接触时,开始进行程序加压,以约10mm/min的加压速度对制品增加载荷,当向下压缩制品5%厚度的时候,记下此时的压力值P,精确至10N。
[0139] 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按式(1)计算,制品的抗压强度为三个制品抗压强度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01MPa:
[0140]
[0141] 式中:σ---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MPa;
[0142] P---保温材料的破坏荷载,N;
[0143] S---保温材料的受压面积,mm2。
[0144] (四)抗渗压力测试实验过程为:首先将防水保温材料板材按顺序平放于台架上,然后使用四个喷水枪以相同水压从上至下喷射于防水保温材料板材上,喷射1-2h后停止喷射,然后切开防水保温材料板材的喷射区域进行渗水深度测量。
[0145] 依照标准GB/T 8625-2005的方法测量样品的防火性能。
[0146] 依照标准GB/T19889.7-2005的方法测量样品的吸音效果。
[0147] 实施例1-4中得到的复合建筑防水保温材料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
[0148] 表1实施例1-4的性能测试结果
[0149]
[015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