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
[0018]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发明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发明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定。
[0019] 实施例1
[0020] 一种三相电机回收用拆解机,如图1、图2和3所示,包括有底座1、进料管2、第一滑杆3、弧形管4、第二滑杆5、U型槽板6、驱动装置7和联动装置8,底座1顶部安装有进料管2,底座1顶部左侧滑动式设有第一滑杆3,第一滑杆3顶部安装有弧形管4,弧形管4右侧和下侧后部均为敞口,底座1顶部左侧滑动式设有第二滑杆5,第二滑杆5位于第一滑杆3的左方,第二滑杆5顶部安装有U型槽板6,U型槽板6位于弧形管4的前侧,底座1顶部左侧设有驱动装置7,驱动装置7位于第二滑杆5的左方,其中所述驱动装置7用于推动第二滑杆5,底座1顶部左侧设有联动装置8,联动装置8位于第一滑杆3与第二滑杆5之间,其中所述联动装置8用于驱动第二滑杆5带动第一滑杆3移动。
[0021] 驱动装置7包括有电动推杆71和连接杆72,底座1顶部左侧安装有电动推杆71,电动推杆71与第二滑杆5之间连接有连接杆72。
[0022] 联动装置8包括有第一齿条81、齿轮82、第二齿条83和弧形接触板84,第二滑杆5下部右侧安装有第一齿条81,底座1顶部左侧安装有齿轮82,齿轮82与第一齿条81啮合,第一滑杆3下部左侧安装有第二齿条83,第二齿条83与齿轮82啮合,底座1顶部左侧后方安装有卡住三相电机转子的弧形接触板84,弧形接触板84位于第一滑杆3与第二滑杆5之间。
[0023] 当操作者对三相电机转子内的线圈进行更换前,操作者首先在弧形管4与进料管2之间插入一块隔板,再将已损坏的三相电机转子通过进料管2右侧的开口放入,当进料管2内放满了三相电机转子时,操作者拉出隔板,使进料管2内的一个三相电机转子滚落至弧形管4内,操作者往下推动隔板,三相电机转子的底部与弧形管4底部的敞口处接触配合,从而可卡住三相电机转子,使三相电机转子不能往前移动,三相电机转子的底部与弧形接触板84顶部接触,从而避免三相电机转子掉落,三相电机转子前侧的线圈位于U型槽板6内,然后操作者将用杆子从上部插入线圈内,杆子的末端位于U型槽板6内底部,如此便可通过杆子卡住线圈,操作者再启动电动推杆71向前移动,电动推杆71通过连接杆72带动第二滑杆5向前移动,第二滑杆5向前移动带动第一齿条81向前移动,第一齿条81带动齿轮82逆时针转动,齿轮82便可带动第二齿条83往后移动,第二齿条83从而使第一滑杆3向后移动,弧形管4便可带动三相电机转子向后移动,由于杆子与U型槽板6内底部配合卡住线圈,线圈便可留在U型槽板6内,当三相电机转子移出至弧形接触板84一半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三相电机转子便可往后倾斜落至底座1后侧,如此三相电机转子便可完全与线圈脱离,操作者再将杆子从U型槽板6内取出,然后再取出线圈,当线圈取出后,操作者再启动电动推杆71向后移动,电动推杆71通过连接杆72带动第二滑杆5向后移动至复位,第二滑杆5向前移动带动第一齿条81向后移动,第一齿条81向后移动带动齿轮82顺时针转动,通过第二齿条83可带动第一滑杆3向前移动至复位,当操作者需要再取出进料管2内其他的三相电机转子的线圈时,重复以上动作即可。
[0024] 实施例2
[0025]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图2和3所示,还包括有夹紧装置9,夹紧装置9包括有弧形框91、弧形滑动板92、复位弹簧921、卡杆94、弹性片96、第一弹簧97、接触杆98、第二弹簧99、导向轮910、第一拉线911、弧形连接板912、摆动杆913、活动杆914、第三弹簧915、第一定滑轮916和第二拉线917,U型槽板6底部安装有弧形框91,弧形框91前后两侧均为敞口,弧形框91内滑动式设有弧形滑动板92,弧形滑动板92与弧形框91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921,弧形滑动板92上开有十个通孔93,通孔93内滑动式设有卡杆94,卡杆94上部位于U型槽板6内,通孔93内壁上开有卡槽95,卡杆94下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弹性片96,弹性片96与卡槽95配合,卡杆94中部与U型槽板6下部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97,第一弹簧97处于拉伸状态,U型槽板6中部滑动式设有接触杆98,接触杆98上部与U型槽板6内顶部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99,弧形框91内底部安装有十个导向轮910,卡杆94底部设有第一拉线911,弧形框91底部滑动式设有弧形连接板912,第一拉线911穿出弧形框91底部与弧形连接板912顶部连接,底座1左侧后部铰接连接有摆动杆913,摆动杆913前端滑动式设有活动杆914,活动杆914后端与摆动杆913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915,第二滑杆5右侧下部安装有第一定滑轮916,活动杆914前端安装有第二拉线917,第二拉线917绕过第一定滑轮916与弧形连接板912底部连接。
[0026] 当线圈与U型槽板6配合时,接触杆98在三相电机转子的压力下向下移动,第二弹簧99被压缩,接触杆98向下移带动弧形滑动板92向下移动,复位弹簧921随之压缩,从而使卡槽95与弹性片96脱离,卡杆94在第一弹簧97的作用下向上移动插入线圈内,这样便无需使用另外的杆子对线圈进行固定,当电动推杆71通过连接杆72带动U型槽板6向前移动时,活动杆914也随之向前移动,第三弹簧915被拉伸,当三相电机转子移出至弧形接触板84一半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三相电机转子便可往后倾斜落至摆动杆913上方,与此同时三相电机转子不再与接触杆98接触,在第二弹簧99的作用下,接触杆98便可往上复位,接触杆98不再对弧形滑动板92接触后,在复位弹簧921的作用下,便可带动弧形滑动板92往上复位,当摆动杆913摆动时,第二拉线917在第一定滑轮916的作用下可往下移动,从而拉动弧形连接板912向下移动,弧形连接板912通过第一拉线911带动卡杆94向下移动,从而使卡杆94上的弹性片96重新与卡槽95配合,当卡杆94不再卡住线圈时,操作者再取出线圈即可,当摆动杆913的三相电机转子被取走后,摆动杆913向下摆动,第二拉线917不再拉动弧形连接板912,第一拉线911放松,当第二滑杆5在第二齿条83与齿轮82的配合下复位时,活动杆914在第三弹簧915的作用下向后移动至复位。
[0027] 实施例3
[0028]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1和图4所示,还包括有滑板10、弧形放置板11、第四弹簧12、摆动板13、第二定滑轮14、第三拉线15、挡板16、连杆17和第五弹簧18,进料管2内底部右侧滑动式设有滑板10,滑板10顶部安装有弧形放置板11,弧形放置板11底部与进料管2内底部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12,进料管2底部铰接安装有摆动板13,进料管2右侧安装有第二定滑轮14,弧形放置板11上安装有第三拉线15,第三拉线15穿出进料管2并绕过第二定滑轮14连接在摆动板13右部,进料管2内底部左侧铰接有挡板16,摆动板13左侧铰接连接有连杆
17,连杆17顶部与挡板16底部滑动式连接,摆动板13顶部右侧与进料管2底部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18。
[0029] 还包括有弧形推板19、竖杆20和第六弹簧21,弧形放置板11顶部铰接连接有弧形推板19,弧形放置板11底部滑动式设有竖杆20,竖杆20顶部与弧形推板19接触,竖杆20下部与弧形放置板11底部之间连接有第六弹簧21。
[0030] 当进料管2内的三相电机转子放满后,操作者往弧形放置板11上放置三相电机转子时,在重力的作用下三相电机转子可向下压动弧形放置板11,弧形放置板11向下移动通过第三拉线15带动摆动板13摆动,第五弹簧18被压缩,从而使连杆17在挡板16上向右移动,从而使挡板16右侧的三相电机转子滚落至弧形管4内,当操作者刚放入的三相电机转子离开弧形放置板11时,弧形放置板11在第四弹簧12的作用下向上移动至复位,第三拉线15被收回,摆动板13在第五弹簧18的作用下复位,连杆17在挡板16上向左移动至复位,挡板16重新挡住三相电机转子,这样即可使操作者不再需要另外使用一块隔板来进行操作。
[0031] 当弧形放置板11内的三相电机转子带动弧形放置板11向下移动至进料管2底部时,竖杆20向上移动,第六弹簧21被压缩,弧形推板19在第六弹簧21的作用下向左摆动,从而推动弧形放置板11上的三相电机转子,当弧形放置板11复位后,竖杆20在第六弹簧21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至复位,弧形推板19在重力的作用下重新落至与竖杆20顶部接触。
[003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