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5] 由图1至图6给出,本发明包括支架1,支架1上安装有左右两个第一支撑杆2和处于中间位置的多个第二支撑杆3;多个第二支撑杆3上安装有一个能沿第二支撑杆3上下移动并向上复位的过滤体4;
[0016] 所述的过滤体4包括外壳401,外壳401上端为进料口402,下端为出料口403;外壳401上横向贯穿有转轴404,转轴404的端部固定有齿轮405;左右两个第一支撑杆2上分别固定有一段能与同侧的齿轮405啮合的齿条406;过滤体4下降后,齿轮405与齿条406啮合,使转轴404转动180度;转轴404上固定有置于出料口403内的圆筒407;圆筒407的外缘面上前后对称开设有长度方向的开口408;每个开口408处均铰接有能摆动并复位的挡水板409;圆筒407的外缘面中处于下方的为滤网410;圆筒407的左右两侧设有侧板411,侧板411的上半部分设有排渣口412;
[0017] 所述的过滤体4的上方有固定在支架1上的进水口5;每个第二支撑杆3上均安装有一个随过滤体4一同上下移动的水箱6,水箱6内安装有虹吸管7,水箱6上固定有竖杆8,竖杆8的上端铰接有倾斜布置的挡板9,挡板9能阻挡水箱6;挡板9的内端固定有配重块10;每个第二支撑杆3上均安装有阻挡挡板9摆动的限位块11;水箱6随过滤体4下降后,挡板9倾斜角度变化,过滤体4内的水能够从挡板9与水箱6上端的缝隙中进入到水箱6中。
[0018] 为了实现过滤体4的安装,所述的过滤体4的外壳401上安装有多个套筒12,第二支撑杆3贯穿套筒12,每个第二支撑杆3上均套装有拉簧13,拉簧13的上端固定在支架1的顶部,拉簧13的下端固定在套筒12上。
[0019] 为了实现水箱6随过滤体4一同上下移动,所述的水箱6和过滤体4的外壳401之间固定有连杆14。
[0020] 为了避免水箱6上方的挡板9随水箱6下降后,摆动的角度过大,所述的竖杆8上设有阻挡挡板9摆动的第一限位凸起15,第一限位凸起15处于挡板9的下方。
[0021] 为了避免过滤体4过度下降,每个所述的第一支撑杆2上均固定有与齿条406下端对应的第二限位凸起16。
[0022] 为了更加稳定的使转轴404能够支撑圆筒407,所述的转轴404上固定有多个横撑17,横撑17的端部固定在圆筒407的内侧面上。
[0023] 为了能够使开口408处铰接的挡水板409转动后复位,所述的挡水板409的上端与开口408处的上侧面铰接,铰接点处安装有扭簧,扭簧能使挡水板409保持处于阻挡开口408的状态。
[0024] 为了方便杂物向两侧排出,每个所述的第一支撑杆2上均固定有倾斜布置的滑道18。
[0025] 为了增强过滤效果,所述的外壳的底部为中间低两侧高的倾斜状且外壳的底部为滤网状。
[0026] 本发明使用时,首先在过滤体4没有堵塞的情况下,即圆筒407中下半部分的滤网410没有堵塞,此时当污水从上方的进水口5向下流动后,此时会直接经过滤体4外壳401的进料口402进入到过滤体4的内部。
[0027] 由于过滤体4的内部中圆筒407处于外壳401的出料口403出,因此污水会经圆筒407进行过滤;具体为,在初始状态下,圆筒407的滤网410部分处于下方,而与滤网410对应的上方部分为实体部分,污水从上而下落在圆筒407上时,会被圆筒407上的实体部分阻挡,从而向圆筒407的前后两侧分散,并经外壳401的聚拢作用,从圆筒407前后两侧的开口408进入到圆筒407的内部;由于开口408处铰接有挡水板409,污水带动杂物会推动挡水板409倾斜,并进入到圆筒407的内部。之后在圆筒407底部滤网410的作用下,杂物会残留在圆筒
407的内部,而经过滤的污水会经过圆筒407向下流动。
[0028] 过滤后的污水在向下流动时,左右两侧的污水会流经水箱6。在初始的状态下,圆筒407内部的杂物比较少,并且滤网410也没有堵塞,因此整个过滤体4处于其行程的最上方,此时参见附图2,由于水箱6上的挡板9的倾斜状态与过滤体4下降的高度密切相关,当过滤体4没有下降时,此时挡板9会在第一支撑杆2上的限位块11的阻动作用下,使挡板9处于完全阻挡水箱6的状态(水箱的上端为开口状),即水流会被挡板9阻挡,而不进入到箱体的内部。
[0029] 上述为正常过滤状态;当出现滤网410堵塞,亦或是滤网410上有比较重的杂物后,此时整个过滤体4受到的向下的分力会增加,则第二支撑杆3上的拉簧13也会被拉伸,即过滤体4会下降,当过滤体4下降后,此时水箱6也会随之下降。当水箱6下降后,水箱6上方铰接的挡板9会发生倾斜(在挡板9配重块10、水流的共同作用下),使挡板9不在完全阻挡污水,一部分的污水能够进入到水箱6的内部;从而使水箱6的重量增加。
[0030] 随着水箱6重量的不断增加,整个过滤体4和水箱6会进一步的下降,从而出现正反馈现象,即水进入到水箱6中越多,水箱6下降越多,则水继续进入到水箱6中。随着过滤体4的不断下降,过滤体4上贯穿的转轴404的端部的齿轮405会与第一支撑杆2上的齿条406啮合,由于水箱6中的水的重量较大,此时在水箱6重力的拉动作用下;齿轮405会带动转轴404转动;继而使转轴404带动圆筒407转动;由于齿条406的长度限制,转轴404只能带动圆筒407转动180度,即圆筒407上下颠倒。参见附图4和5;原本处于下方的滤网410此时会处于上方;并使内部的杂物落在圆筒407的实体部分;并且由于挡水板409的作用,杂物在翻转的过程中也不会掉落出去。由于污水还在继续的进入;此时污水会反向冲刷滤网410,并经滤网
410过滤后进入到圆筒407的内部,并冲刷处于实体部分上的杂物;由于侧板411上设有排渣口412,经上述翻转,此时排渣口412也处于下方位置,因此杂物能够从两侧的排渣口412排出;并使杂物掉落在滑道18上,向两侧排出。经排出的杂物可以经收集箱进行统一的收集和处理。
[0031] 在上述翻转的过程中,水箱6中的水已经接近虹吸管7的排水高度;当杂物排放一定时间后,经外壳401和圆筒407出料口403的缝隙、以及外壳401底部的倾斜滤网状过滤流出的水会继续进入到水箱6中,使水箱6中的水达到排水高度;此时水箱6中的水会一泻而下,完全排出;之后水箱6的重量减小;整个装置上升,圆筒407反向转动复位,恢复至初始的状态。
[0032] 在使用时,若采用了多个水箱6进行共同作用,则可以将多个水箱6之间经管道连通,使多个水箱6的液位高度一致,避免多个水箱6不协调的问题。
[0033] 本装置通过利用过滤体4堵塞后,或者载重过大后,产生的下降,作为自动判断条件,从而利用下降的高度;使挡板9倾斜后,水流大量进入到水箱6中,继而利用水箱6的重量,实现了拉动整个过滤体4再次大幅度下降的目的,从而实现圆筒407翻转,杂物排出,滤网410清理;简单高效自动化。由于利用了滤网410的堵塞情况和负载情况,因此当污水相对干净时,整个装置不会频繁的进行清理,提高了整体的稳定性。
[0034] 本装置中巧妙的设计了圆筒407的结构,使圆筒407的初始的状态能够经滤网410进行过滤,在翻转后能够经杂物倒在圆筒407的实体面上,从而继续利用污水的冲刷作用,使杂物从两侧排出,进行收集,避免与过滤好的污水混合,同时还能够起到反向冲刷滤网410的作用,避免了滤网410因小的杂物产生的堵塞。
[0035] 本装置在进行排渣后,一段时间后,水箱6中的水会快速排出,实现了整个装置的自动化复位,必须要人为干预,减轻了负担,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避免了滤网410长时间的堵塞或者长时间的高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