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这些例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0032] 实施例1
[0033]
[0034] 室温下,向适量有机溶剂(为质量比为8:1的1,4-二氧六环与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mol上式(I)化合物、140mmol上式(II)化合物、200mmol上式(III)化合物、5mmol催化剂(为2.5mmol 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与2.5mmol NiCl2(PCy3)2的混合物)、10mmol助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10mmol促进剂(为
3.3mmol频哪醇硼烷与6.7mmol三氟化硼乙醚的混合物)和120mmol碱碳酸铯,然后升温至70℃,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反应10小时;
[0035] 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过滤,将滤液调节pH值为中性,然后用饱和食盐水充分震荡洗涤,再用二氯甲烷萃取2-3次,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减压浓缩,残留物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等体积比的丙酮与石油醚的混合物作为洗脱液,从而得到上式(IV)化合物,产率为96.8%。
[0036] 1H NMR(CDCl3,400MHz):δ7.96(d,J=7.2Hz,2H),7.72(d,J=8.0Hz,1H),7.55-7.48(m,3H),7.44-7.32(m,3H),4.17(t,J=6.4Hz,2H),3.24(t,J=7.6Hz,2H),2.10-2.04(m,5H)。
[0037] 实施例2
[0038]
[0039] 室温下,向适量有机溶剂(为质量比为8:1的1,4-二氧六环与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mol上式(I)化合物、170mmol上式(II)化合物、170mmol上式(III)化合物、7.5mmol催化剂(为3mmol 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与4.5mmol NiCl2(PCy3)2的混合物)、15mmol助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14mmol促进剂(为
4mmol频哪醇硼烷与10mmol三氟化硼乙醚的混合物)和150mmol碱碳酸铯,然后升温至75℃,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反应8小时;
[0040] 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过滤,将滤液调节pH值为中性,然后用饱和食盐水充分震荡洗涤,再用二氯甲烷萃取2-3次,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减压浓缩,残留物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等体积比的丙酮与石油醚的混合物作为洗脱液,从而得到上式(IV)化合物,产率为96.5%。
[0041] 1H NMR(CDCl3,400MHz):δ7.89(d,J=8.4Hz,2H),7.73(d,J=8.8Hz,1H),7.02(d,J=8.4Hz,2H),6.84-6.81(m,2H),4.15(t,J=6.4Hz,2H),3.89(s,3H),3.87(s,3H),3.22(t,J=7.6Hz,2H),2.09-2.02(m,5H)。
[0042] 实施例3
[0043]
[0044] 室温下,向适量有机溶剂(为质量比为8:1的1,4-二氧六环与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mol上式(I)化合物、200mmol上式(II)化合物、140mmol上式(III)化合物、10mmol催化剂(为3.4mmol 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与6.6mmol NiCl2(PCy3)2的混合物)、20mmol助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20mmol促进剂(为
5mmol频哪醇硼烷与15mmol三氟化硼乙醚的混合物)和180mmol碱碳酸铯,然后升温至80℃,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反应7小时;
[0045] 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过滤,将滤液调节pH值为中性,然后用饱和食盐水充分震荡洗涤,再用二氯甲烷萃取2-3次,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减压浓缩,残留物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等体积比的丙酮与石油醚的混合物作为洗脱液,从而得到上式(IV)化合物,产率为96.4%。
[0046] 1H NMR(CDCl3,400MHz):δ7.61(d,J=8.0Hz,1H),7.42-7.38(m,2H),7.31-7.28(m,1H),7.23-7.19(m,3H),4.07(t,J=6.4Hz,2H),2.91(t,J=7.6Hz,2H),2.73(s,3H),2.39(s,3H),1.97(s,3H),1.95-1.91(m,2H)。
[0047] 实施例4
[0048]
[0049] 室温下,向适量有机溶剂(为质量比为8:1的1,4-二氧六环与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mol上式(I)化合物、150mmol上式(II)化合物、180mmol上式(III)化合物、8mmol催化剂(为4mmol 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与4mmol NiCl2(PCy3)2的混合物)、13mmol助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18mmol促进剂(为7mmol频哪醇硼烷与11mmol三氟化硼乙醚的混合物)和160mmol碱碳酸铯,然后升温至75℃,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反应9小时;
[0050] 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过滤,将滤液调节pH值为中性,然后用饱和食盐水充分震荡洗涤,再用二氯甲烷萃取2-3次,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减压浓缩,残留物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等体积比的丙酮与石油醚的混合物作为洗脱液,从而得到上式(IV)化合物,产率为96.6%。
[0051] 1H NMR(CDCl3,500MHz):δ7.86-7.84(m,2H),7.67(s,1H),7.48-7.46(m,2H),7.38(d,J=8.4Hz,1H),7.30(d,J=8.0Hz,1H),4.11(t,J=6.4Hz,2H),3.18(t,J=7.6Hz,2H),2.05-1.97(m,5H)。
[0052] 实施例5-20
[0053] 实施例5-8:除将催化剂中的NiCl2(PCy3)2替换为NiCl2(PPh3)2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5-8。
[0054] 实施例9-12:除将催化剂中的NiCl2(PCy3)2替换为Ni(COD)2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9-12。
[0055] 实施例13-16:除将催化剂替换为用量为原来两种组分总用量之和的单一组分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13-16。
[0056] 实施例17-20:除将催化剂替换为用量为原来两种组分总用量之和的单一组分NiCl2(PCy3)2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17-20。
[0057] 结果见下表1。
[0058] 表1
[0059]
[0060] 由此可见,在所有的有机镍化合物中,NiCl2(PCy3)2具有最好的催化效果;也可以看出,当单独使用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或NiCl2(PCy3)2时,产物产率均有显著降低,尤其是单独使用NiCl2(PCy3)2时急剧降低至27.5-28.4%,已经失去了生产的可能和意义。还可以看出,当仅仅使用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时,其产率要低于使用其与任何有机镍化合物时的产率,这证明有机镍的存在,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率。而NiCl2(PCy3)2则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产物产率,具有最为意想不到的协同催化效果。
[0061] 实施例21-24
[0062] 除将助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予以省略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21-24,结果发现产物产率为91.2-92.1%。由此可见,助剂的存在,能够显著地提高产物产率,
[0063] 实施例25-36
[0064] 实施例25-28:除将促进剂替换为用量为原来两种组分总用量之和的单一组分频哪醇硼烷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25-28。
[0065] 实施例29-32:除将促进剂替换为用量为原来两种组分总用量之和的单一组分三氟化硼乙醚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29-32。
[0066] 实施例33-36:除将促进剂予以省略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33-36。
[0067] 结果见下表2。
[0068] 表2
[0069]
[0070] 由此可见,当使用单一组分作为促进剂时,产率相对于使用复合组合均有明显降低。而令人惊讶的是,当不使用任何促进剂时,其产率与仅仅使用三氟化硼乙醚时的产率相差不大,这证明当仅使用三氟化硼乙醚时并没有起到促进效果,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频哪醇硼烷与三氟化硼乙醚的混合物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效果。
[0071] 实施例37-44
[0072] 除使用如下的碱来代替碳酸铯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得到实施例37-44。所使用的碱、实施例对应关系和产物产率见下表3。
[0073] 表3
[0074]
[0075] 结合实施例1-4的数据可见,在所有的碱中,碳酸铯具有最好的效果,即便是与其非常类似的碳酸钠或碳酸钾,其产率也显著低于碳酸铯,而其它碱降低更为明显。
[0076] 实施例45-48
[0077] 除将有机溶剂替换为单一组分1,4-二氧六环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45-48。发现其产率为91.3-92.1%,比使用1,4-二氧六环与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的混合溶剂时降低了4个百分点左右。这证明当使用两者的混合溶剂时,能够取得最好的溶剂效果。
[0078]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合适的三组分反应底物,并使用催化剂、助剂、促进剂和碱,以及有机溶剂组成的复合反应体系,从而可以高产率得到目的产物,在有机合成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工业化生产潜力。
[0079] 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用途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意欲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也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修改和/或变型,所有的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