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专利详情

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   0    0

有效专利 查看PDF
专利申请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申请流程图
申请
申请号: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一件专利申请时给予该专利申请的一个标示号码。唯一性原则。
申请日:提出专利申请之日。
2013-07-01
申请公布
申请公布指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期满时的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进行的公布。
申请公布号:专利申请过程中,在尚未取得专利授权之前,国家专利局《专利公报》公开专利时的编号。
申请公布日:申请公开的日期,即在专利公报上予以公开的日期。
2013-11-20
授权
授权指对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发明专利权;或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2016-06-22
预估到期
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五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届满后法律终止保护。
2033-07-01
基本信息
有效性 有效专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号 CN201310276000.X 申请日 2013-07-01
公开/公告号 CN103368751B 公开/公告日 2016-06-22
授权日 2016-06-22 预估到期日 2033-07-01
申请年 2013年 公开/公告年 2016年
缴费截止日
分类号 H04L12/10H04W84/18 主分类号 H04L12/10
是否联合申请 独立申请 文献类型号 B
独权数量 1 从权数量 1
权利要求数量 2 非专利引证数量 1
引用专利数量 2 被引证专利数量 0
非专利引证 1、Fariha Tasmin Jaigirdar,Mohammad Mahfuzul Islam.Grid Approximation Based Inductive Charger Deployment Techniqu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2011,第2卷(第1期),第32页第2栏第5段第4行-第33页第1栏第1段第5行,第32页第2栏第3段第1-2行,第32页第2栏第5段第4行-第33页第1栏第1段第5行.;
引用专利 CN102170159A、IEEE201 被引证专利
专利权维持 5 专利申请国编码 CN
专利事件 事务标签 公开、实质审查、授权
申请人信息
申请人 第一申请人
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发明人 吴以凡、刘鹏、仇建、赵备、戴国骏 第一发明人 吴以凡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 邮编
申请人数量 1 发明人数量 5
申请人所在省 浙江省 申请人所在市 浙江省杭州市
代理人信息
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机构是经省专利管理局审核,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专利申请或其他专利事务的服务机构。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专利代理师是代理他人进行专利申请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取得一定资格的人。
杜军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本发明在网格化传感器节点所分布区域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网格点作为部署下一个充电节点的位置,直到所有传感器节点均被充电;在选择最优网格点时,若在某个网格点部署充电节点,在该充电节点充电负荷不超过可调度充电负荷上界的情况下,其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数目最大,则选择此网格点作为该充电节点的部署位置。本发明能够保证所有传感器节点获得持续能量补充而不断电的同时最小化充电节点数量。
  • 摘要附图
    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1
    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2
    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3
    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4
    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5
    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6
    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
  • 说明书附图:图7
    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
法律状态
序号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信息
1 2016-06-22 授权
2 2013-11-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H04L 12/10 专利申请号: 201310276000.X 申请日: 2013.07.01
3 2013-10-23 公开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书是申请文件最核心的部分,是申请人向国家申请保护他的发明创造及划定保护范围的文件。
1.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网格化传感器节点所分布区域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网格点作为部署下一个充电节点的位置,直到所有传感器节点均被充电;在选择最优网格点时,若在某个网格点部署充电节点,在该充电节点充电负荷不超过可调度充电负荷上界的情况下,其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数目最大,则选择此网格点作为该充电节点的部署位置,具体是:
Step 101:记传感器节点集合为N,将其所分布的二维区域分割成s×s大小的网格;
Step 102:初始化未被充电的传感器节点集合N’=N,充电节点集合H为空集;
Step 103:遍历所有网格点,选择最优的网格点作为部署下一个充电节点hj的位置,并记由其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合为Nj;
Step 104:令H=H+{hj},N’=N’-Nj;
Step 105:若N’不为空集,返回Step 103,否则结束充电节点部署,H即为可为全部传感器节点N进行充电的充电节点集合;
所述的Step 103选择最优的网格点作为部署下一个充电节点hj的位置的步骤如下:
Step 201:初始化充电节点hj所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合Nj为空集,所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数numj=0,充电节点充电负荷Uj=0;
Step 202:取未访问过的网格点(x,y),在该位置放置充电节点hj,其中x,y分别是该网格点在传感器节点所分布的二维区域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Step 203:令hj在(x,y)位置所能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合Nj’为空集;
Step 204:将所有与hj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有效充电半径R的传感器节点加入集合Nj’;
Step 205:计算充电节点充电负荷Uj’为集合Nj’中所有传感器节点的Ui之和,Ui=ci/Ei,j为对单个传感器节点ni的充电负荷,其中,ci为传感器节点ni的能量消耗率,Ei,j为传感器节点ni被充电节点hj充电时的充电率;
Step 206:令单个充电节点可调度充电负荷上界为Uj*,若Uj’大于Uj*,则将Nj’中Ui值最大的传感器节点移除,并跳转Step 205;否则执行Step 207;
Step 207:若Nj’中的传感器节点数大于numj,或其等于numj且Uj’小于Uj,则记录(x,y)为当前最优位置,并令numj等于Nj’中的传感器节点数,Nj等于Nj’;
Step 208:若存在未访问过的网格点,则返回Step 202;
Step 209:返回当前最优位置为部署充电节点hj的最优位置,且Nj为其所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tep 206中单个充电节点可调度充电负荷上界与充电节点具体使用的充电顺序调度方法有关,当使用单调速率调度算法时,该上界为numj(21/numj-1);当使用最早截止期优先调度算法时,该上界为1。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以最小化非接触式充电节点数为目标的充电节点部署方法,以适应无线传感器网络可持续性工作的实际需要。

背景技术

[0002]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由电池供电,并部署在野外开放环境中,因此其可持续性至关重要。通过从周围环境中采集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使传感器节点持续性地获得能量补充。然而,使所有节点具有这样的能源采集能力将使应用成本提高,且这样的分散式采集在从效率上来说并不是最优的。现有研究提出采用能量分享的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充电节点,以非接触式充电的方式,为整个网络中的所有节点提供持续性的能量。同时,非接触式充电还能克服传感器节点在地理上不可到达的问题。常用的非接触式充电形式包括磁共振无线充电和光反射充电等。
[0003] 当前使用非接触式充电节点为整个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提供持续能量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通过可移动充电节点在传感器节点之间来回移动进行短距离无线充电。该方法需要所有传感器节点都位于移动充电节点可到达的位置,但这在实际使用中并不能得到保证。另一种方法是部署多个固定充电节点,每个固定充电节点负责为一组传感器节点提供持续性的能量。对于这两种方法,现有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通常都假设充电时间是可忽略不计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这样的假设并不成立。首先,非接触式充电的充电效率低于接触式充电,因此其充电时间相对较长。其次,当传感器节点由于频繁转发数据包或执行紧急任务时,其工作负荷较高,使得电池的掉电率变得和充电率的数量级相当,从而造成充电时间的不可忽略。因此,现有的使用非接触式充电节点为传感器节点提供持续能量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以最小化非接触式充电节点数为目标的充电节点部署方法,在重点考虑充电时间和充电负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充电节点部署方法,其在保证所有传感器节点获得持续能量补充而不断电的同时最小化充电节点数量。
[0005]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面向传感器网络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法
[0006] 在网格化传感器节点所分布区域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网格点作为部署下一个充电节点的位置,直到所有传感器节点均被充电。在选择最优网格点时,若在某个网格点部署充电节点,在该充电节点充电负荷不超过可调度充电负荷上界的情况下,其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数目最大,则选择此网格点作为该充电节点的部署位置,具体如下:
[0007] Step 101:记传感器节点集合为N,将其所分布的二维区域分割成s×s大小的网格;
[0008] Step 102:初始化未被充电的传感器节点集合N’=N,充电节点集合H为空集;
[0009] Step 103:遍历所有网格点,选择最优的网格点作为部署下一个充电节点hj的位置,并记由其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合为Nj;
[0010] Step 104:令H=H+{hj},N’=N’-Nj;
[0011] Step 105:若N’不为空集,返回Step 103,否则结束充电节点部署,H即为可为全部传感器节点N进行充电的充电节点集合;
[0012]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Step 103选择最优的网格点作为部署下一个充电节点hj的位置的步骤如下:
[0013] Step 201: 初始化充电节点hj所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合Nj为空集,所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数numj=0,充电节点充电负荷Uj=0;
[0014] Step 202: 取未访问过的网格点(x, y),在该位置放置充电节点hj,其中x,y分别是该网格点在传感器节点所分布的二维区域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0015] Step 203: 令hj在(x, y)位置所能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合Nj’为空集;
[0016] Step 204: 将所有与hj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有效充电半径R的传感器节点加入集合Nj’;
[0017] Step 205: 计算充电节点充电负荷Uj’为集合Nj’中所有传感器节点的Ui之和,Ui=ci/Ei,j为对单个传感器节点ni的充电负荷,其中,ci为传感器节点ni的能量消耗率,Ei,j为传感器节点ni被充电节点hj充电时的充电率;
[0018] Step 206: 令单个充电节点可调度充电负荷上界为Uj*,若Uj’大于Uj*,则将Nj’中Ui值最大的传感器节点移除,并跳转Step 205;否则执行Step 207;
[0019] Step 207: 若Nj’中的传感器节点数大于numj,或其等于numj且Uj’小于Uj,则记录(x, y)为当前最优位置,并令numj等于Nj’中的传感器节点数,Nj等于Nj’;
[0020] Step 208: 若存在未访问过的网格点,则返回Step 202;
[0021] Step 209: 返回当前最优位置为部署充电节点hj的最优位置,且Nj为其所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合。
[0022]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Step 206中单个充电节点可调度充电负荷上界与充电节点具体使用的充电顺序调度方法有关。当使用单调速率调度算法时,该上界为num(j 21/numj-1);当使用最早截止期优先(EDF)调度算法时,该上界为1。
[0023] 当前使用非接触式充电节点为整个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提供持续能量的方法,都假设充电时间是可忽略不计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传感器节点的充电并不是瞬间完成的。当传感器节点由于频繁转发数据包或执行紧急任务时,其高工作负荷使得电池的掉电率变得和充电率的数量级相当,此时充电时间更是影响充电节点是否能维持整个网络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本发明针对非接触式充电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重点考虑充电时间对充电顺序调度与充电节点部署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充电节点部署方法,其在保证所有传感器节点获得持续能量补充而不断电的同时最小化充电节点数量。通过性能评估测试,本发明的充电节点部署方法在平均水平下比随机部署方法节省充电节点数30%左右。

实施方案

[003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2] 在本发明实施过程中,无线传感器节点集合N随机分布于X×Y平方米的二维区域内,且其位置在部署后固定不变。每个传感器节点i由可充电电池供电,其能量消耗率为ci。在该区域中部署m个充电节点,其中每个充电节点hj负责为一组传感器节点Nj充电。
[0033] 所有充电节点都有相同的有效充电半径R,即只有在充电节点半径范围R以内的传感器节点才可能被其充电。充电节点hj其对其有效充电半径内的传感器节点i的充电率为Ei,j,其由i和hj之间的距离决定。为了向传感器节点提供持续性的能量补充,任一充电节点hj对其负责的每一个传感器节点进行周期性的充电。
[0034] 本发明在网格化传感器节点所分布区域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网格点作为部署下一个充电节点的位置,直到所有传感器节点均被充电,其步骤如下:
[0035] Step 101:记传感器节点集合为N,将其所分布的二维区域分割成s×s大小的网格;
[0036] Step 102:初始化未被充电的传感器节点集合N’=N,充电节点集合H为空集;
[0037] Step 103:遍历所有网格点,选择最优的网格点作为部署下一个充电节点hj的位置,并记由其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合为Nj;
[0038] Step 104:令H=H+{hj},N’=N’-Nj;
[0039] Step 105:若N’不为空集,返回Step 103,否则结束充电节点部署,H即为可为全部传感器节点N进行充电的充电节点集合;
[0040] 所述的Step 103选择最优的网格点作为部署下一个充电节点hj的位置,若在某个网格点部署充电节点,在该充电节点充电负荷不超过可调度充电负荷上界的情况下,其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数目最大,则选择此网格点作为该充电节点的部署位置,其步骤如下:
[0041] Step 201: 初始化充电节点hj所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合Nj为空集,所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数numj=0,充电节点充电负荷Uj=0;
[0042] Step 202: 取未访问过的网格点(x, y),在该位置放置充电节点hj,其中x,y分别是该网格点在传感器节点所分布的二维区域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0043] Step 203: 令hj在(x, y)位置所能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合Nj’为空集;
[0044] Step 204: 将所有与hj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有效充电半径R的传感器节点加入集合Nj’;
[0045] Step 205: 计算充电节点充电负荷Uj’为集合Nj’中所有传感器节点的Ui之和,Ui=ci/Ei,j为对单个传感器节点ni的充电负荷,其中,ci为传感器节点ni的能量消耗率,Ei,j为传感器节点ni被充电节点hj充电时的充电率;
[0046] Step 206: 令单个充电节点可调度充电负荷上界为Uj*,若Uj’大于Uj*,则将Nj’中Ui值最大的传感器节点移除,并跳转Step 205;否则执行Step 207;
[0047] Step 207: 若Nj’中的传感器节点数大于numj,或其等于numj且Uj’小于Uj,则记录(x, y)为当前最优位置,并令numj等于Nj’中的传感器节点数,Nj等于Nj’;
[0048] Step 208: 若存在未访问过的网格点,则返回Step 202;
[0049] Step 209: 返回当前最优位置为部署充电节点hj的最优位置,且Nj为其所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合。
[0050]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Step 206中单个充电节点可调度充电负荷上界与充电节点具体使用的充电顺序调度方法有关。当使用单调速率调度算法时,该上界为num(j 21/numj-1);当使用最早截止期优先(EDF)调度算法时,该上界为1。
[0051] 实施例:对图2所示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
[0052] 图2所示为分布在40×40平方米区域内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节点集合N包含10个Telosb传感器节点,其能量消耗率及所在位置分别为:
[0053]
[0054] 充电节点的有效充电半径R为8.5米。任一充电节点hj其对任一有效充电半径内的传感器节点ni的充电率随着两者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关系函数为Ei,j=10×1.1522-Disti,j-21.1498瓦,其中Disti,j为hj与ni的距离。实施流程图如图1所示。
[0055] 首先,按 Step 101将传感器网络节点集合N所分布的二维区域分割成8米×8米大小的网格,共25个网格;按Step 102,初始化未被充电的传感器节点集合N’=N={n1, n2, n3, n4, n5, n6, n7, n8, n9, n10},充电节点集合H为空集;
[0056] 其次,按Step 103遍历所有网格点以选择最优的网格点作为部署充电节点的位置。先选择第一个充电节点h1的位置,步骤如Step 201 - Step 209,所得最佳位置为(8,24),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N1包含n3, n4, n6;
[0057] 按Step 104,由于目前充电节点集合H为空集,因此令H=H+{h1}={h1},N’=N’-N1={n1, n2, n5, n7, n8, n9, n10};
[0058] 按Step 105,由于N’不为空集,返回Step 103,继续寻找下一个充电节点h2的位置,步骤如Step 201 - Step 209,所得最佳位置为(24,16),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N2包含n1, n7, n9;
[0059] 按Step 104,令H=H+{h2}={h1, h2},N’=N’-N2={n2, n5, n8, n10};
[0060] 按Step 105,由于N’不为空集,返回Step 103,继续寻找下一个充电节点h3的位置,步骤如Step 201 - Step 209,所得最佳位置为(16,32),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N3包含n8, n10;
[0061] 按Step 104,令H=H+{h3}={h1, h2, h3},N’=N’-N3={n2, n5};
[0062] 按Step 105,由于N’不为空集,返回Step 103,继续寻找下一个充电节点h4的位置,步骤如Step 201 - Step 209,所得最佳位置为(16,8),负责充电的传感器节点子集N4包含n2, n5;
[0063] 按Step 104,令H=H+{h4}={h1, h2, h3, h4},N’=N’-N4=空集;
[0064] 按Step 105,由于N’为空集,结束充电节点部署,H即为可为全部传感器节点N进行充电的充电节点集合。
[0065] 最终充电节点部署如图3所示,详细结果如下表所示,共需4个充电节点:
[0066]充电节点 h1 h2 h3 h4
所在位置 (8,24) (24,16) (16,32) (16,8)
包含传感器节点 n3, n4, n6 n1, n7, n9 n8, n10 n2, n5
[0067] 对比例:对图2所示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充电节点的随机部署。步骤同Step 101 - Step105,但在Step 103选择最优的网格点作为部署下一个充电节点hj的位置时,随机选择hj的(x, y)坐标。
[0068] 最终充电节点部署如图4所示,详细结果如下表所示,共需5个充电节点:
[0069]充电节点 h1 h2 h3 h4 h5
所在位置 (11.27, 36.01) (26.78, 18.24) (11.59, 21.03) (28.50, 3.92) (21.91, 10.08)包含传感器节点 n10 n1, n7, n9 n3, n4, n6, n8 n2 n5
[0070] 通过实施例和对比例比较两种方法,本发明方法所需的充电节点数比随机部署方法少。
[0071] 验证例:下面根据2个可调参数的不同设置而随机生成传感器网络测试集合,就本发明的充电节点部署方法与充电节点随机部署方法进行分析对比。
[0072] ⑴传感器节点数量num:可取值为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个;
[0073] ⑵充电节点的有效充电半径R:可取值为8、12、16米。
[0074] 对上述两个可调参数不同设置的搭配,共生成33组测试集合,对每一组随机生成30个传感器网络节点集合。经测试的传感器网络节点集合数共为990个。结果显示,本发明相比于随机部署方法,在平均情况下可减少使用充电节点数30%左右。
[0075] 生成的传感器网络节点集合随机分布在100×100平方米的区域内,网格大小为10米×10米,任一充电节点hj其对任一有效充电半径内的传感器节点ni的充电率与两者间距离Disti,j的关系函数为Ei,j=20×1.1522-Disti,j-21.1498瓦。
[0076] 对每一个传感器网络节点集合,我们分别使用本发明的充电节点部署方法与充电节点随机部署方法进行充电节点部署,并比较各自所需使用的充电节点数量。
[0077] 首先,比较有效充电半径R=8米时,不同传感器节点数量num对本发明方法和随机部署方法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对两种方法,所需使用的充电节点数量均随传感器节点数量增加而增加。但本发明方法所需使用的充电节点数量少于随机部署方法,平均减少33.8%-40%。
[0078] 接着,比较有效充电半径R=12米时,不同传感器节点数量num对本发明方法和随机部署方法的影响,结果如图6所示。同样地,对两种方法,所需使用的充电节点数量均随传感器节点数量增加而增加,且本发明方法所需使用的充电节点数量比随机部署方法平均少31.5%-42%。另外,在有效充电半径增大为12米时,两种方法需使用的充电节点数量都少于有效充电半径为8米的情况。
[0079] 最后,比较有效充电半径R=16米时,不同传感器节点数量num对本发明方法和随机部署方法的影响,结果如图7所示。本发明方法所需使用的充电节点数量比随机部署方法平均少17.3%-43.6%。

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流程图。
[0025]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布于40×40平方米区域内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0026] 图3为使用本发明方法获得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案。
[0027] 图4为使用随机部署方法获得的非接触式充电节点部署方案。
[0028] 图5为本发明方法与随机部署方法的比较(有效充电半径R=8米)。
[0029] 图6为本发明方法与随机部署方法的比较(有效充电半径R=12米)。
[0030] 图7为本发明方法与随机部署方法的比较(有效充电半径R=16米)。
版权所有:盲专网 ©2023 zlpt.xyz  蜀ICP备2023003576号